2024年 9월 28日 ( 토요일 )
spot_img

文化

【未解之谜】河北高人预言 大劫景象

大家好,欢迎来到未解之谜,我是扶摇。 疯子的话可以预言未来吗?今天我们聚焦河北的两位“疯老妇”,虽然她们现在都已经过世了,但是留下的预言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她们都预言了一些什么呢? 大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北省保定地区曾有一位阿婆,开始本地人很少认识她,只知道她姓冯,因此人们都叫她冯阿婆。过了半年,不知怎么回事,好端端的人说疯了就疯了,拄着杖子满街游走,走到哪儿唱到哪儿,人们也不太知道她到底在唱些什么,有时也有闲人打趣她,问她唱的内容或是调侃说些玩笑。后来人们渐渐地感觉到,她唱的东西好像都在预告着些什么,慢慢知道她的人也变多了。看到她的人就说:“瞧,那个冯阿婆又来街口唱歌了。”随着村民们顺口叫着叫着,后来就叫成“疯阿婆”了。   当地一位居民说,她的父亲2007年时75岁,很小的时候也亲眼见过“疯阿婆”,“疯阿婆”还在她们村里住过一阵子。 当时有几个地痞常欺侮她,当她在庙里烧香拜神时,在背后用土坯头偷偷地拍她,有时把她拍得半天才能起来。她就说:“谁拍我来着?迟早得把你枪崩了。” 原以为这只是疯阿婆气急了随口说的,结果这些话后来都应验了:那几个少年不是被日本人给用枪打死了,就是在文革中被乱枪打死了。 据说这位疯婆婆还在世的时候,总是会不定时、不定期地去到外人面前,然后叨上几句。有一次,黄大爷家的屋顶漏雨了,天晴过后,黄大爷搬着梯子准备去维修,疯婆婆看到这样的景象后却对黄大爷大喊:“你家不是屋顶漏雨,而是锅底在漏米!”黄大爷听后一脸懵,虽然听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也热情地迎合著这位婆婆。 这件事过了不久之后,黄大爷发现自家的儿子正在偷家里的米,询问后得知了真相。 原来,儿子瞒着黄大爷,每天在外面赌博,欠了不少赌债。执迷不悟的他赌输了就偷拿家里的粮食出去卖掉用来还赌债,或者是直接偷家里的粮食拿去给人家抵债。这时的黄大爷终于恍然大悟,随后就想起了疯阿婆的话来! 还有一年夏天,村里凤子家丢了鸡,偷鸡的是王二家的两个混世小子,大家都知道他们兄弟俩整天无所事事,偷鸡的事就是他们俩干的,只是碍于邻里间的颜面,谁也不好说什么。隔天一早,那位疯阿婆就到王二家的门前边哭边唱“来了外禽,去了家人啊”,因为当时人们又以为她在疯嚎也没在意。 结果当天晚上,那王二家的长子就被那鸡骨头卡喉咙了,本来卡个鸡骨头不是什么大事,一般吃几口煮红薯也就咽下了,谁知道偏就是这几口煮红薯,愣是把一个活人给噎死了。这时他们才意识到,疯阿婆说的“外禽”是指,从外面偷来的家禽。此时之后,人们对疯阿婆唱的顺口溜就越来越关注了。 被印证的预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意识到,疯阿婆唱的东西好像都在预告着些什么,而且都一一实现了。 例如疯阿婆唱道:“花钱没有眼儿,抽烟没有杆儿,穿鞋没有脸儿。”过去我们花的都是带眼的铜钱,用烟杆烟袋抽烟,穿自家缝的布鞋。但现在用纸币,抽烟卷,穿的鞋也是样式颇多。 疯阿婆还说过:“盖屋不用柁,媳妇使着婆,盖房不用梁,媳妇当亲娘。”“千年的古道走成河,千年的媳妇熬成婆。”房柁是指过去盖房子时,两根柱子之间的大横梁,可现在的房屋已经很少出现房柁和房梁了。再看过去和现在的婆媳关系对比。从过去婆婆对媳妇的颐指气使,到如今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角色越来越重要,婆媳关系也不像之前那般针锋相对。 疯阿婆还说过很多已经实现的预言,比如说“中华民国大改良,拆了大寺盖学堂,怎么拆的怎么盖上”。民国时期曾经拆寺院盖学校,但如今许多寺庙都被列为了历史遗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少被拆毁的寺庙又被重新修复。 “日头东落,火把举起,君臣颠倒,无粮无米”,“日头东落”指抗日战争中,位于中国东面的日本战败;“火把举起”喻指中共在日本战败后同国民政府展开内战,国民政府被颠覆,中共篡夺政权;“无粮无米”指中共建政后反复搞政治运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出现了“大饥荒”等人间惨剧。 因为“疯阿婆”说唱此话时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而所述事件发生于四五十年代,现在来看似乎都已经得到了验证,这也使得她更加神秘起来。 在疯阿婆过世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她可能不是真的疯了,而是民间修炼的真人,用疯言疯语“度化”着一方水土的善良的人们。 而以下几则“疯阿婆”的预言则是关于未来将要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预言。这些预言竟然同其它一些著名历史预言相吻合了。 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预言中,几乎都预言到人类将要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在持续多年的大灾难中,世界充满了战乱、天火,以及大瘟疫等,其对于人类生命的毁灭程度惨烈无比。 不仅如此,所有这些预言都预言了这场大灾难的发生时间:在大灾难发生之前的最后一个朝代是中共政权,而且伴随着中共政权的结束,大灾难即降临人间。 “红花满园落,黄花遍地开”,“红花”指中共,“红花落”喻指中共灭亡;“满园落”隐喻中共灭亡将伴随着造成生命损失惨烈的大灾难。在东方的宗教传统中用金黄色象征佛法,“黄花”色泽金黄,这里比喻佛法。这句指中共灭亡,伴随大灾难,其后佛法将辉煌人间。 而下面说的这四句则是在告诫善良的人们,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灾难,也可说是“大劫难”: “尸骨成山,血流成河”;“敲了又敲,淘了又淘”;“粗萝筛细萝掸,剩下的是活神仙,好人在树尖也死不了,坏人钻老鼠窟窿也跑不了”;“粗萝筛了细萝掸,十人就有九人死,剩下一人当神仙”。 其中最后两句和韩国著名预言《格庵遗录》中说的“十户难剩一”,以及中国明朝刘伯温的《太白山碑文》预言中的“贫者一万剩一千,富者一万剩二三”,惊人地一致。 而至于保定疯阿婆留下的最后两句谶语,则是网路上讨论声量最高的,也是来自我们许多人都感同身受的一件事。 有相当多的人觉得这是在暗示人类会面临一场空前的灾难,甚至极有可能会造成久久难以消散的瘟疫大流行事件,会导致许多无辜的人都失去生命。能够坚持活下来的都是神仙人物,不过坏人钻了老鼠洞也跑不了,好人躲在树尖也不会死。 不得不承认,这些谶语似乎也被应验了。可以说,从2019年开始,全世界的人们都在遭受一场苦难,这种突如其来的全球奇灾,带走了许多人的生命,直至现在反观世界各国,被疫情席卷肆虐的灾难仍未落幕。 河北老妇的临终预言 上面的疯阿婆是一个发生在中国河北三四十年代的故事,下面要介绍的这是一个同样发生在河北的真实故事,只不过时间距现在更近一些。 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新庄头村,有一对老夫妻,老先生叫张旺,现在两位老人都已经过世了。他的老伴原来是个看相的,有点特异功能。是谁有病了,看不好,或是孩子吓了,都会请她烧香看个究竟,但是后来她就不看相了。 2008年前后,这个老妇人常在街上哭,边哭边说:“人呐,心坏了,坏事干多了,神来救你们来了,你们不听神的话呀,不知死的鬼呀,别看你们拚命地干,将来呀人有大难呐,老天爷要收割这一批人了。我看见将来呀,人死了没人埋,到处是死尸,遍地是白骨,庄稼没人收,有地没人种。有房没人住,有衣没人穿,有饭没人吃,有钱没人花。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都空了。一栋一栋的楼房都空了,怎么办哪?怎么办哪?老天爷呀,你老人家救救他们吧!” 当时人们都觉她得疯病了,没人理她,也不信她的话。随后连着好几年,这老妇人总是在家或在街上哭,反复说着这些话。直到前几年,她在极度的遗憾、忧伤和无奈中离开了人世。 到了2019年,从中国武汉引发的全球大瘟疫出现的大量死人,人们才明白,老妇人的话是真的。但是人们哪里知道,灾难只是开始。 每逢大事 必有先兆 每当人类社会要出现一些大事时,都有其先兆,纵观历朝历代,每个朝代腐朽没落,暴政横行,以致民不聊生的时候,上天必有异象降临。 回想起这几年的瘟疫大流行,之后在2022年5月天上出现罕见的“超级血月”;6月14日“超级月亮”又现身星空;刚没几天,6月16日至19日,甚至连续出现三天的“七星连珠”。 这种种异象在古代以来就有记载,天降异象以警示当权者,同时也预示着瘟疫四起,乱世开始,朝代即将更替。 为什么王朝末年灾祸会如此惨烈呢?古人也早就留下了答案:“国君无道,正气不申,天象有异。”历代王朝末年都有一个共有的特点,那就是朝野腐败,当一个政权从上至下从里到外腐败时,就已经是病入膏肓,任何灵丹妙药也不能使其起死回生,也只等待丧钟的敲响。 如果说以史为鉴,疫情的流行是预示着朝代即将更替,那么两位河北疯婆婆反复游唱的劝诫预言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做个好人就能避免灾祸,何乐而不为呢? 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期再见。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梅#

【未解之谜】一切皆有定数?预言中的中国未来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兔年就过去了,预言中多灾多难的龙年2024就要来了。辞旧迎新之际,咱们也来做个总结,盘点一下我们之前讲过的预言,聊一聊中国的未来吧。 红朝的气运——1948年 先来讲个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当今红朝的气运。要说当朝的气运从哪一年开始的呢?按《黄蘗禅师诗》的说法,不是中共建政的1949年,而是之前的一年,1948年。 《禅师诗》里是这么说的:“赤鼠时同运不同,中原好景不为功。西方再见南军至,刚到金蛇运已终。” 我们之前解读《禅师诗》的时候有提到过,这第一句中提到的“赤鼠”是指两个鼠年,对红朝来讲,一个是生年,一个是死年。 生年指的是1948年,戊子年。那一年中共攻城略地,一连取得了关键性的三大战役的胜利,很快夺得了半壁江山,速度之快,运势之强,令人侧目。所以1948年鼠年可以说是中共国气运的开始。 章嘉国师预言 其实早在几年前抗战胜利的时候,被称为是国民政府国师的章嘉大师就看到了将来的这种情况。那时他曾给蒋介石提了个八个字的建议,叫做“胜不离安,败不离湾”,建议国民政府迁都西安稳定政权。有人说,当年蒋介石要是听从了章嘉的建议,大陆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可惜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就是没有“如果”。 说起来这位章嘉大师,那可是一位大有来头的人物。“章嘉”其实不是名字,而是一个称号,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转世活佛”的尊称,跟“达赖喇嘛”的称号差不多。自从二世章嘉被康熙皇帝钦赐为“大国师”后,历代章嘉都是清朝皇帝的大国师。 1912年,民国成立了。22岁的章嘉七世很快就宣布赞成共和。而国民政府也很高兴地接纳了这位大国师。后来章嘉就一直为国民政府出谋划策,抗战期间也是到蒙古各地四处奔走,为国民政府稳定民心。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当时中日军力差距悬殊,蒋介石领导的国军节节败退,一连输掉了几大战役,年底甚至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就在这个时候,章嘉出主意了,对蒋介石说:“迁都重庆,抗日可胜。”走投无路之下蒋介石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有星相师分析说,章嘉大师的这个计策非常之妙,帮蒋介石渡过了一个大劫。原来1937年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为大凶,对应的是帝王之劫,应劫的会是当时中华大地上实质上的掌权人蒋介石。星相师说,如果不采取对策的话,蒋介石很可能会在当年战死,而他死后日本人就会占领中原大地。章嘉大师很可能是算到了这个后果,所以就用迁都的方式,巧妙地帮助蒋介石化解了这场大劫,也让中华大地免遭外族的侵占。 迁到重庆的国民政府在军事上果然有了起色,后来又获得了美国人的帮助,最后把日本人赶出去了。不过抗战即将胜利之前,章嘉大师又出主意了,说咱以后别回南京了,重庆也别待了,咱们去西安吧。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天象又变了。那时土星开始进入井宿。跟火星不一样,土星是福星。中国古人把天上的28星宿跟地上的地区一一对应,认为天象上的变化会导致相对应的地区发生变化。那么福星高照的井宿在地上对应的地区在哪里呢?就是秦地,陕西那块地方。 当时中共已经不声不响地在陕西延安建立了政权,开始沾起土星的这份福气了。章嘉一看说这不行,国民政府才是中华正宗的政权啊,于是就给蒋介石建议,咱们迁都西安,压一压延安。据说当时国民政府还真考虑过这个建议,打算在西安设立西京,可惜计划最终没能成行,他们还是迁回了南京,结果,就中了定都南京必短命的风水魔咒,很快丢掉了对大陆的统治权。 而在陕西延安那块地方,从1944年到1948年,土星一直都在井宿的位置,所以一直都是福星高照的局面。中共沾着这份福气,开始在内战的战场上所向披靡,到了土鼠年,也就是1948年,这运势达到了顶峰,国民政府的军队怎么打都是输。 不过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却在1949年10月在福建的金门岛像有神助一般逆转战局,取得了古宁头大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门保卫战。由孙立人将军亲手操练的青年军201师状态神勇,鏖战三天后,登岛的解放军最终全军覆没。 消息传来,一开始蒋介石都不敢相信。因为过去一年多来实在是输怕了。再三确认后,他流着眼泪说:“台湾安全了。”从此就开启了台海分治的局面,而章嘉大师那句“败不离湾”的预言也实现了。 好了,总结一下吧,1948年的鼠年,中共沾了土星的光,走了大运,赶走了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不过72年后,又一个鼠年,2020庚子年,它的运势就截然不同了。这一年,新冠病毒(中共病毒)全面爆发。在严酷的封控措施下,老百姓活得生不如死。烂尾楼、断供潮、各种爆雷层出不穷,民间抗暴事件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所以这2020年是中共红色政权气运大衰,走向溃败的重要转折,这也就是“赤鼠时同运不同”。 那红色政权要在什么时候终结呢?“西方再见南军至,刚到金蛇运已终”。讲得很直白,会在蛇年。现在网上最流行的解法就是,下一个蛇年,2025年。那么由谁来终结呢?“南军”。这个“南军”会是谁呢?咱们来看看其它预言是怎么说的。 红花开尽白花开 先来看《金陵塔碑文》。《金陵塔碑文》相传是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所作,民国十六年在南京的金陵塔发现的。碑文中说:“红花开尽白花开,紫金山上美人来。” 有人解读说,这红花和白花可以理解为两枚国徽,大陆的国徽和台湾的国徽。大陆的国徽是红色的,这就是“红花”。而台湾国徽则是“青天白日”。其中打底的青色代表光明纯洁、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无私、民权和平等。白日上的12道光芒代表12个时辰,看上去又像是12个花瓣,像不像是一朵“白花”呢?而“紫金山”又在哪里呢?正好是国民政府旧都城南京。那么“美人”呢?会不会是美国人啊? 把这种种资讯关联起来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出这样的解读:很可能在美国的调停或帮助下,中华民国重新恢复了对大陆的掌控,或许再次迁都南京。这时,中华大地上再见不到中共红色的五星国徽了,取而代之的是台湾青天白日的国徽。这就是“红花开尽白花开”了。 关于南京会成为中国新都城的说法,天台山步虚大师的预言诗中也提到过。网上流传的步虚大师预言诗称为讷诗,总共有12首。其中第11首就讲到了台海之间的未来。 第10首诗说:“红霞蔚,白云蒸,落花流水两无情,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丘满岗陵,相将玉兔渐东升。” 网上有人解读说,“红霞蔚,白云蒸”很可能是核弹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战争的双方零落残败,场面非常凄惨——“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丘满岗陵”。 不过也有人解读说,红霞应该指的是崇尚红色的中共,白云指的是“青天白日”的中华民国。两者谁也没能把谁给弄服贴了,这就是“落花流水两无情”。“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丘满岗陵”是指在共产主义的渗透下,或许将引发全世界灾难性的死亡,比如说,新冠病毒(中共病毒)的流行。 不过在这之后,许多预言中提到的“木兔圣人”就出现了,“相将玉兔渐东升”,然后和平也就来了。 这就是第11首中讲的:“盖棺定,功罪分,茫茫海宇见承平,百年大事浑如梦,南朝金粉太平春,万里山河处处青。” “盖棺定,功罪分”,感觉有点像西方预言中讲的末日审判,之后和平到来了——“茫茫海宇见承平”。关于“百年大事浑如梦”这一句,网上许多人解读说,应该是指被中共视为建国百年大事的台海统一最终如梦一般无法实现。不过台海可能最终还是统一了, 统一在了新政权手里。 这个新政权会不会是中华民国,预言里没有明讲,不过新政权的都城,很可能就在南京。来看“南朝金粉太平春,万里山河处处青”这一句,因为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曾经十分繁华,素有“北地胭脂,南朝金粉”的美誉。所以从这个预言中就可以看到南京恢复了昔日的繁华,而中国的万里河山显示出了勃勃的生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了。 金陵重整回故乡 无独有偶,道家真人、清朝末年的钦天监刘培的预言诗中也非常明确提到了中华民国回归南京。预言诗中说:“天时浩劫万国愁,龙头蛇尾恶魔休”“马归旧槽渡长江,金陵重整回故乡,扫尽群魔安天下,终归中国定家邦”。 诗中的这个恶魔,网上许多人解读说,应该就是大陆的中共政权。这个恶魔让世界经历了一场浩劫。不过,浩劫的时间不会长,像许多预言中讲的那样,很可能在2024龙年和2025蛇年这两年,一切都会结束——“龙头蛇尾恶魔休”。中华民国将“马归旧槽”,重回故乡“金陵”,也就是南京。之后群魔扫尽,天下安定,中国社会重新安定了。 再次入主中原 那么中华民国真的可以再次入主中原吗? 有人说,《推背图》上写得很明白啦。《推背图》第43象讲的就是台海关系。诗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就是“黑兔走入青龙穴”,那就是兔年2023和龙年2024交界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为什么这么重要,一千年前就被写进了预言呢?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大家很清楚了吧?台湾大选了。至于这次大选的结果为什么这么重要,会如何影响未来,目前我们还看不出来,不过大家坐个小板凳慢慢看,或许让人瞠目结舌的未来从此开始上演啦。 而且43象配图中还有一个细节非常耐人寻味,这就是那一大一小两人的关系。大人位于西北方,抬手似乎想要打小孩,对应的是对台湾总是虎视眈眈的中共政权。不过小孩并不害怕,目视前方,步履稳健。有意思的是,这位孩子身上穿的是一身官服,而那位大人穿的却是百姓的衣服。有人解读说,那就是说,虽然中华民国现在很弱小,但她才是中国正统的王朝。 更有人说,中华民国虽然是民主制,但是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古老的文化,有用翠点梅花玉琢成的“中华民国之玺”。国玺那可是国家法统的象征啊。中华民国还有年号,使用传统的汉字,用传统的纪年方式。这些,大陆那边都没有。所以如果到时候天象转变,中共的运势到头了,中华民国为什么就不能回归老家呢?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如果不久的将来真的改朝换代了,您的理想国会是什么样子呢? 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回见。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梅#

我们竟然过了一百年的假“春节”?!

文/爱丽Ally 要说全中国14亿人口每年过的都是假春节,这话可能很多人不信。但是你知道中国新年在过去一百年间曾经被封禁过三次吗?那你知道这三次封禁又对这个节日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为了找回中国新年的原貌,咱们今天一起来好好回顾一下中国古代还有近代史。 “元旦”和“春节” 首先,咱们来讲讲关于中国新年的叫法。 我们都知道华人社会每年要过两个年,一个是西历的新年,现在叫做“元旦”,一个是黄历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其实呢,这两个词都叫错了。 元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代表着正月初一,也就是黄历的新年。在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孙中山曾经下令推行西元纪年,并且把“元旦”挪给了西历的新年来用,他还提议要人们把中国新年的庆祝活动都改到西历新年来过。但是几千年的传统,哪是说改就能改的呢,所以当时这条法令在民间并没有人执行。 于是到了1914年,北洋政府就想了一个新的折衷的办法,就是造出了“春节、夏节、秋节、冬节”这四个节日名称,意图把全中国一年里的传统节日都合在这四天里一起过。结果这个中不中西不西的提议还是没人买账。 一直到了1949年,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用公元纪年,并且把“春节”和“元旦”这两个词规定为官方叫法,那从此以后中国人过年就都改叫“春节”了。 但是这个叫法其实存在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这本不是一个庆祝春天的节日。 比如在《尚书大传》中解释道:“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始犹朝也,亦曰‘三朔’。” 正月一日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这天叫作三朝,也叫三始,还叫三朔,朔这个字也是开始的意思。 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也写道:“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那我们再来看看正月一日在古代的其它称谓,像是正月朔、正月旦、正旦、正日、元日、元旦、元正、元朝、元朔、正朝、岁朝、岁旦、岁日、岁首、新正等等。这都代表了同一个意思,就是说这一天是一年的起始和开端,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 那古代有没有“春节”呢?在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大概可以算作是最接近“春节”的一个日子了。 在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天官书》中写道:“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卒始也。” 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岁首,而立春日是四季的开始。所以在立春这一天,从皇帝到百姓都会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礼记‧月令》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天子会在立春这天亲自带着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们,在东郊迎春,祭祀天地神明。 除此之外,还有鞭打土牛、剪彩花、吃春饼、贴“宜春”两字在门上等等的习俗来庆祝立春。 所以说,把立春叫作“春节”还说得过去,但是把中国新年叫作“春节”那可就是张冠李戴了。 然而现今的中国新年可不只是名字被叫错了而已,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和百年前有着极大的区别。那在讲到这个变化过程之前,作为参照,咱们先来看看传统的新年原本是怎么个过法。 传统新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历法的国家之一,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就有了对日月星辰、四时节气等等相当准确的观测与推算。 我在之前腊八节的视频里讲过,神农开启了在黄历十二月举行腊祭的礼仪。 后来随着佛法在中国的兴盛,百姓们越来越重视腊八节,逐渐的腊八节就成为了庆祝新年的开端,人们从这一天起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的事宜了。 像是民谣里唱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磕个头,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那到了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号,就是俗称的“过小年”,也叫作“​祀灶”,那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做糖瓜呢? 中国民间信仰中认为,每家每户都有个灶王爷监督着所有人的言行举止,然后每年会在这一天上天庭去汇报人间的情况,为了让灶王爷在天上能为自家多说点好话,所以要做糖瓜,哄得灶王爷嘴甜。 所以每年人们过​祭灶节,也是要提醒自己不管在有没有人能看见的地方,都应该时刻端正自己的言行。 之后要做大扫除,做各种年菜的准备,忙忙活活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岁前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亦曰驱傩。”在新年的前一天,要击鼓驱除散播瘟疫的疫鬼,也叫驱傩。 人们还会焚烧避瘟丹,燃烧竹子让它来发出噼哩啪啦的声响来驱鬼避邪,这项活动就叫做“爆竹”,后来呢“爆竹”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鞭炮”。 除夕晚上全家人还会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有鱼有肉,但不吃完,象征年年有余。北方人还会吃饺子,取的是“更岁交子”的谐音和含义。 《肃宁县志》 元旦,子时,设盛馔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义。 除夕晚上还有“守岁”的习俗,大人小孩都一夜不睡,迎接新年的到来。 接下来就到了全年最重要的时刻了,元旦当天从天子到百姓,所有人都会很忙,忙什么呢? 明朝《遵生八笺》记载:“《玉烛宝典》曰:‘元日作膏粥,以祀门户。……正月元旦,迎祀灶神,钉桃符,上书一聻(音jì)字,挂钟馗以辟一年之祟。家长率长幼拜天地万神,诣本境土地五谷之神,以祈一年之福。’” 正月元旦迎接要灶王爷回到人间。然后一家之长率领全家人祭拜天地万神和本地的五榖神,感谢神明庇佑,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在清代的宛平县(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一带)的县志中记载:“正月元旦五鼓时,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亦盛服焚香,礼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姻友,投刺互答,曰拜年。” 元旦凌晨五鼓时分,百官要入朝向皇帝行庆贺礼,民间的百姓们也都要换上最隆重的衣服,首先焚香祭祀天地,然后祭祀祖先,再然后依次拜尊长,最后出门和亲戚街坊相互拜年。 《良乡县志》 正月元旦,祀神、祀先,换新衣,谒官师,拜尊长、亲识,往来交拜。 《东安县志》 正月岁首,祀神祀先,亲诣墓所,毕贺新年,敬尊长,更相贺,岁欢饮。 《通州志》 元旦早起,燔桃柴,设香案,礼天地家神。 《冀州志》 正旦五更,具牲醴、香烛迎祭神祇、祭祖先。 《如皋县志》 元旦,五鼓起,拜天地,焚天官、赐福牌、拜家堂祖先毕,遍谒亲邻,贺新禧。 《金坛县志》 元旦天腊节,夙兴,男妇各盛服拜天神、祖先毕,亲戚贺岁,饮屠苏酒。 如果你查阅古籍和各地的地方志就会发现,虽然每个朝代和地区的习俗不完全相同,但是家家户户都会祭神和祭祖,感谢神明和祖先过去一年的看护,同时祈盼来年的幸福安康。 这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观,在传统观念里,人们相信神佛的存在,而且会把天地神明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才是祭祀先祖,然后是向家中的长辈表达敬意,最后才是互相贺岁,和各种庆祝活动。 那为什么现在只保留下来和吃喝玩乐有关的一些习俗,几千年来都不曾改变的祭神和祭祖却被忽略不提了呢?这就要说回到中国近代史了,那接下来,咱们来回顾一下中国新年到底是怎么被封禁三次的。 三次封禁 第一次封禁是刚才说过的,1912年的时候孙中山发布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下令改用西元纪年,同时提议把中国新年改到西历的新年来庆祝。 《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订定于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请布告。孙文。” 孙中山和北洋政府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和世界接轨,奈何这和当时的民情差异太大,所以最后并没有起到任何成效。 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再次试图推行西历,废除黄历,为此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条文。另一方面,国民政府积极的倡导使用西历,组织机关单位在西历的新年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但是百姓们不乐意,就总是有各种办法不执行。当时的春联就写道:“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结果这次的封禁也失败了,国民政府最终在1934年妥协,停止了废除黄历和传统节庆的相关法令。 第三次的封禁从1967年开始,文化大革命第二年,中国国务院发出通知: “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为了坚决执行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夺取革命、生产双胜利,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国务院决定:一九六七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说是应群众要求,1967年的中国新年不放假,以后再补。 可是当时人们不知道的是,不仅这一年的假后来没补,这之后的13年里他们再也没有放假过节的自由了。 《人民日报》 “我们要向这群混蛋们大喝一声:收起你们那套鬼把戏吧,我们春节不休假,要展开群众性的夺权,坚决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什么敬神、拜年、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都统统见鬼去吧!我们工人阶级从来没有这些肮脏的习惯。 在春节期间,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根据《人民日报》刊登的倡议书定义:想要过年放假的人们都是“混蛋们”,所有的传统过年习俗都成为了“肮脏的习惯”,从此唯一“正确”的过年方式只能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毛泽东思想”。 和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的两次禁令不同的是,共产党这次要达到的目标是从思想上根本的改造人们对于节日的传统观念,让所有人从内心里唾弃过年的习俗。 中共从根本上破坏传统文化 那当时是怎么过节的呢?每年的除夕年夜饭前,家家都要召开斗私批修的家庭会;大年初一的敬神祭祖变成了全家人高举“毛泽东语录”,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春联写的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同时伴随的还有“破四旧”运动,大量的寺庙佛像、文物古迹等等被红卫兵们疯狂砸毁,普通人家当然更逃不过被抄家的命运。 如果谁家被发现家里还藏了祭台、佛像、祖先牌位、神明画像之类的东西,那轻则被扣上帽子拉出去没完没了的批斗,严重的话命都可能保不住了。 这样经过十多年的强制性转变,报纸和电视的不断宣传和灌输,加上随时可能被人举报揭发的恐惧,就再也没有谁敢焚香上供磕头祭祖了。 这一次的封禁可谓是十分的成功而且彻底,直到1980年中国恢复了过年放假之后,老一辈人也只敢捡回来一些旁枝末节的形式来过节,但是谁也不敢再提和神佛以及祖先有关的言论了。 而在那个狂热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一辈人,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都是“牛鬼蛇神”,取而代之填补他们精神空缺的变成了每年宣传主旋律的联欢晚会。再到了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代,还有几个人能知道过年的传统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今天人们过的这个所谓“春节”和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根本是两回事了,要我看,我们今天过的只是一个连名字都叫错了的空壳而已。 要知道,被我们丢弃的那部分,才是中华文化真正的核心价值,古人相信生命有轮回,相信善恶有报,这样的人会保有良知,这样的社会也是有道德底线的。 如今人们经常会感慨现在的社会道德沦丧,有些人做事完全无所顾忌。其实就算法律制定得再完善,又怎么比得上人人约束自己的自觉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做视频跟大家分享的原因,我希望可以藉由华夏衣冠之美,呈现给大家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如果你觉得这集视频对你有帮助,或者是拓宽了你的眼界的话呢,也欢迎你帮我把它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 还有我也做了视频,分别介绍标志着传统新年的起始和结束的腊八节以及元宵节,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下面找到视频的链接。 那最后在这里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旷神怡!咱们下次再见啦! ─点阅【爱丽话五千】系列─ 干净世界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责任编辑:李梅#

围炉过年:从除夕到元日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

作者:容乃加 到了年终除夕,无论古与今,不管海角天涯,思绪总归向一个方向——归乡。尽管一年的骇浪惊风,心中就想望着归乡围炉团聚的一天,与家人分享喜悦与努力的成果。日月竞逐下,今昔围炉年夜饭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然而,地不分南北与东西,团圆是家家户户永远的相思;人不分清贫或富足,年夜饭总是除夕的压轴戏。 传统的中国人在除夕饭桌上除了吃团圆饭、拿压岁钱,还做些什么呢?现代人的年夜饭只是吃饭聚餐,甚至上馆子大啖,年味反而淡薄了。从前,除了吃饭,还有很多活动交错在年夜饭席间,从除夕跨年到元日(黄历正月初一),浓郁年味不同于日常聚餐!将时光镜头转回百年以前,一起来捕捉传统除夕围炉团圆的剪影,温暖我们日渐被风尘刮得稀淡的过年心情,守护人心中的善。 年夜饭前的重要行事 祭祖拜神 在除夕年夜饭前,一家人必做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阖家虔敬地祭祖拜神。有的家庭还出城去祭祖酬神,非常慎重。 在除夕夜不一样的烛火光辉下,高堂上的长辈欣见老老小小阖家团圆,舐犊情深,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晚辈向长辈叩头贺年;长辈逐一呼唤儿孙的名字。回家团圆的、家中的晚辈向长辈贺年之后,就是阖家“围炉”吃年夜饭的时光。 温暖聚首 围炉 “围炉”本是指围着火炉温暖的相聚,也特指除夕夜一家人的团聚。一家围炉团聚,享佳肴、品酒香。同时在席间,一家人轮番献艺:弹奏乐器、射谜语、猜拳……,各展所长,全家同乐。除夕的团圆宴有如家中子弟们平日所学的“成果发表会”,长辈则用白银和笔墨当奖品,分赏给晚辈。 除了献艺、游戏同乐,古来的礼仪规范也在席上传承。家族中已经担任官职的男子弟要背诵《礼记‧少仪》篇,通晓文书,有才能的女子弟要背诵《礼记‧内则》篇。透过熟习礼仪规范和各种风俗,自己更加努力正心修身。除夕夜,一家人同堂的和睦欣悦之情,远比饮食之乐让人陶醉。 正月初一 燃爆竹避恶鬼 吃饺子迎福运 就在一家团𪢮的哄笑声中,四邻爆竹声连连响起。子时后,众人家焚香接神,燃放爆竹以致敬。响声此起彼落,连霄达巷,络绎不休。南北朝时的古人,在正月初一(元日)的一早先在庭前燃爆竹以避恶鬼。 正月初一这一天,清朝国境之内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包饺子来吃,叫“煮饽饽”。富贵之家,拿金银的小锭和宝石等等宝物暗藏在水饺中,以卜顺利。家人谁吃到了“宝”水饺,则一整岁大吉。(见《燕京岁时记‧元旦》) 长寿酒 避邪除瘟疫 除夕年夜饭,尽将山珍海味堆满桌,一道道除夕菜肴都饱含象征寓意,祈愿家庭兴旺,年年有余,福禄飨八方。保健延寿的药酒也是过年的重头戏之一。南北朝的风俗,在新年元旦,即黄历正月初一这一天,长幼全都穿着正式衣冠,从小的开始依序向长辈拜贺新年,饮屠苏酒、椒柏酒。因为小孩得岁,所以先饮;老年的失岁,所以后饮。(《荆楚岁时记》) “屠苏酒”是以药草屠苏和其它药草制成的除瘟疫的药酒,相传是从华佗就传下来的方子。历代医书如《本草纲目》中也都记载,在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避邪、除瘟疫。 传说唐代的道士、药王孙思邈曾在除夕时送给乡里药囊,浸在井中。次日,即元月初一取出置清酒中煮沸,名屠苏酒,阖家饮之,不染瘟疫。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肘后方》中都有记载这一方子。 有些地区,从除夕夜就饮屠苏。例如宋代苏轼、苏辙兄弟家中的年俗就是在除夕饮屠酥酒。苏辙的《除日》诗提到“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可见这风俗在当时的盛行。 “椒柏酒”是椒酒和柏酒的合称,也称“椒柏酒”,《本草纲目》记载椒柏酒,“元旦饮之,辟一切瘟疠不正之气”。古人在黄历正月初一献椒柏酒给家中长辈,为其贺年祝寿。汉代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原注说:“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药。” 长辈爱儿孙 压岁钱传家教 除夕围炉后,长辈满心慈爱分送晚辈“压岁钱”,对晚辈来说是年中一大乐事。元代人吴当记述:“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音“稚”,幼孩)争分压岁钱。”(《除夕有感其二》) “压岁钱”古代称“压崇钱”或“押岁钱”或“厌胜钱”,本是在除夕时为了驱除“祟”这种吓小孩的怪物,放在床头、床脚用来“压祟”的钱,后来传成了“压岁钱”。 清代习俗是用朱绳穿过百个铜钱编串成龙形,压在床脚,用来压祟,并为孩子祈福长命百岁。后来长辈在除夕给小儿的红包,也叫压岁钱(见《燕京岁时记‧压岁钱》、《清嘉录》),勉励子孙们循规蹈矩,不要放荡善良的本心。“分与压岁钱,并戒毋荡佚”(林占梅《乙丑除夕团圆歌》)。除夕团圆夜,透过压岁钱传递了家教的作用与意义。 除夕守岁 通宵不眠 年夜饭后,长幼聚饮祝颂,守夜通宵不眠叫“守岁”。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守岁”原来是“蜀之风俗”。后来这种风俗在后代广传开来。“守岁”通宵达旦,具有“延年”的吉兆,也有一说可以为家中老人家的年寿祈福。宋代之后,守岁的风俗更普遍,“守岁全家夜不眠,杯盘狼藉向灯前”(陆游《除夜》)。守岁的“宵夜”五花十色,以甜点为主,如糖煎、蜜煎、糕、酥和坚果栗子、银杏和豆子、瓜子等等都有,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梦粱录》)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注释: 参考:清末的台湾府儒学训导林占梅(字雪村,号鹤山,公元1821年─1868年)在他的《乙丑除夕团圆歌》,留下的他家族人在除夕团圆过年的情景。◇ @*# 责任编辑:李梅#

过年习俗:腊月到正月 22天不重样!

文/爱丽Ally 传统的中国新年到底有多少天?每天应该做什么?这些在网上有很多说法,但是呢这些信息大多都没有出处,真假难辨,所以没办法,我只好又去翻古籍了。在古籍里记载,不同朝代和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方式,但是总的来说大同小异。 所以我今天就把古代传统过年的一些重点习俗挑出来,整理了一下,从腊八节开始一直到晦日结束,咱们来看看古人过年和今天有多少差别。 腊月 传统的新年是从腊八节,也就是腊月初八开始的,因为古代的物资有限,不像现代很多东西随时都能买到,甚至可以直接网购到家。在过去,人们都要早早就开始缝制新衣,准备年货和祭祀的用品等等。 腊八节最早是帝王和百姓们祭祀答谢神明和祈求丰收的节日,佛教传入中国后,演变成庆祝佛陀开悟成佛的节日。在这天人们会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制造腊药、腊酒和腊肉等等。 腊月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最早是从战场上的“祭旗”发展到后来的“牙祭”,再到今天的“尾牙”。在过去,商人们会把祭拜土地公之后的肉类供品分给伙计们饱餐一顿。发展到现代,变成公司和老板会宴请员工们吃大餐,叫尾牙餐会,来犒劳员工过去一年的辛苦和付出。 腊月二十三是我们俗称的过小年,也叫祭灶日或者送神日。过去民间认为灶王爷会在这天上天庭去汇报每家在过去一年的善行与恶行。为了能让灶王爷在天上多说点好话,人们在祭灶的时候会放很多糖果或者甜食,哄得灶王爷嘴甜,好让来年多点福报。 腊月二十四是大扫除日。家家户户都要把里里外外、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清扫干净,还要洗被子洗褥子,房梁上的灰都要掸下来,象征除旧迎新。而且到了大年初一就不能再动扫帚了,要清扫就必须趁年前。 腊月二十五要做豆腐和吃豆腐。过去认为玉皇大帝会在这天亲自下界来查访人间善恶。于是家家都吃豆腐渣来表示自己过的清廉俭朴。 腊月二十六炖大肉。过去肉食比较稀少,但是就算一年吃不上肉,过年也要炖个猪肉牛肉或者羊肉来吃一顿好的。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和炖肉一个道理,鸡肉也是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菜肴,而且大年初一不能杀鸡,这个禁忌我们一会再来解释。 腊月二十八要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发面做各类面食。第二件是贴各种新年装饰,包括从桃符演变成的春联、贴福字、年画、还有窗花等等。 腊月二十九是祭祖的日子,在家供牌位或者上坟上供,感谢祖先的保佑。 腊月三十号,大年三十也叫除夕,辛辛苦苦准备了大半个月就是为了这天。 全家人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包饺子吃饺子,饺子谐音“更岁交子”象征辞旧迎新,年糕象征年年升高,鱼象征年年有余,面条象征长寿等等。 在古代,人们往往会在这一天进行击鼓驱傩的仪式,来驱除散播瘟疫的疫鬼,燃烧爆竹就是其中的一项活动,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放鞭炮。 除夕晚上吃完饭,人们不会去睡觉,会聚在一起守岁,有些到半夜,有些会人一直到新年的早上。 正月 大年初一,也就是元旦,人人都会换上喜庆的新衣服,家里再穷也至少会换上干净衣服。因为新年的第一件事是要焚香祭祀天地,然后祭祀祖先,感谢神明和祖先过去一年的看护,同时祈盼来年的幸福安康。 再然后大人小孩会依次拜尊长,最后出门和亲戚街坊相互拜年。长辈遇到小辈们磕头拜年还会给他们红包,过去叫压祟钱,谐音压住邪祟的钱,用意是保佑小孩的平安。要注意的是,从这天起,严禁一切扫除、洒水或者丢弃物件的行为,避免破财。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带着女婿一起回娘家。回门的时候记得要带双份的礼物。 正月初三,不宜出门、不宜拜年,所以可以在家睡到饱。 正月初四,接神日。古代一般会在除夕或者元旦当天就迎接灶王爷回家,后来接神的时间拖得越来越晚,近代变成大年初四才迎神回家了。人们会揭下旧的灶神像,换上新的像,象征灶王爷从天庭回到人间,同时提醒自己要积德行善,祈求善有善报。 正月初五也叫破五,这一天起,新年内的各种禁忌全部破除,包括不能扫除的规矩。所以这一天北方人会扔垃圾扔旧物,名叫送穷,南方人会请财神。 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娘娘创造苍生的时候,第一天造了鸡,所以初一不能杀鸡,第二天造了狗,第三天造了猪,第四天造了羊,第五天造了牛,第六天造了马,第七天造了人。所以正月初七是所有人的生日。为了庆祝人日,人们会用七种蔬菜做成羹汤,还会用彩纸剪人形戴在头上或者贴在屏风上。 正月初八是谷日,因为传说女娲第八天创造了五谷杂粮。这天也叫顺星节,因为这是群星下界的日子,所以人们会祭拜星星,还有夜观星象来预测来年是多旱还是多水。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人们有“拜天公”的习俗,天公就是玉皇。人们会去庙里,或者在家里摆供桌,表达对神明的敬仰。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这天最早是道教的节日,佛教传入中国后,汉明帝崇尚佛法,于是下令在宫内和民间都燃灯礼佛,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规模盛大的民俗节日。这天男女老少都出门逛灯市,猜灯谜,赢花灯。而且一定要吃元宵,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 古代的灯市前后三到十天不等,一般灯市结束了,过年的热闹气氛也就渐渐淡了。 不过老话说“不出正月就是年”,对古人来说,元宵节过后到月底还有几个很重要的日子,估计这些节日咱们大部分人听都没听过了。 正月二十叫补天穿。传说女娲在这天补天,于是后人会在这天做面饼放在屋顶上,纪念女娲补天的神迹。不过这个习俗从明代往后就不再盛行了。 正月二十五叫填仓节,或者添仓节。在这天人们会用灶灰摆出谷仓的形状,用粮食填满,期盼新年大丰收。人们自己也会饱餐一顿,这个习俗一直到近代还有保留。 正月三十,也叫正月晦或者晦日,这一天夜晚没有月亮。晦日在古代也是个重要的节日。唐代以前送穷的习俗都是在晦日进行的,只不过清朝之后大家都改成正月初五送穷了。 过了晦日正月就结束了,这个年也算彻底过完了。 对中国人来说,中国新年是所有节日里最受重视的,所以不仅说道讲究特别多,人们庆祝的时间也很长。 但是你知道吗,在近现代史上,中国新年竟然被封禁过三次!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让老百姓过年呢,这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段历史可以在我之前的视频里找到答案。(我们竟然过了一百年的假“春节”?!) 还有关于腊八节和元宵节更详细的历史和起源,感兴趣的也可以看看我以前做过的视频。 那么,今天关于新年习俗的总结你还满意吗?你家有什么特别的庆祝方式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后祝各位龙年大吉,心旷神怡,咱们下次再见!   ─点阅【爱丽话五千】系列─ 干净世界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责任编辑:李梅@#

跟我学唐诗(5A)

作者:朝晖 第五课 一、花灼烁,草蒙茸。(二冬)(选自《声律启蒙》) 明对暗,淡对浓; 上智对中庸。 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花灼烁,草蒙茸; 九夏对三冬。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下划线字为入声字)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36321-E-001.m4a 注释及说明: 1. 上智对中庸:上等智慧(的人)。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大意: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改变不了。)其中“知”是“智”的通假字,读音“智”。|中庸:①待人处事,走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大意:以中正之道修德行,这是最好的方法)。”②“中庸”又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章,也有将这一章单独成书,名为《中庸》。故中庸可借指儒家经典著作。③比喻中等、平常或中等资质的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唐‧刘知几《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在古代近体诗中,找不到“上智”对“中庸”的例子(后续文章,没有古代例句的,笔者都争取原创例句作示范)。 上智闲看尘俗事,中庸细读岁寒时。(朝晖 原创) 2. 镜奁对衣笥:镜奁也称为“镜匣”;盛放女子梳妆的用具,其中装有可支起的镜子。|衣笥:盛放衣服的竹器。 哪堪泪眼翻衣笥,未肯愁容对镜奁。(朝晖 原创) 3. 野杵对村舂:野杵,指乡村之家用的舂米、捣药的棒子;材质有木制或石制的,也称为“木杵”或“石杵”;古代贵族之家一般用“玉杵”。|村舂:①古诗文中更多的是指舂米捣药的声音。②指乡村舂米捣药的石臼或钵(包含了杵,否则无法使用,也不能称为“舂”)。元‧卢琦《分水关和朱明仲韵(其二)》:“小桥跨涧村舂急,老树吹花野店香。” 采石山中磨野杵,捣衣溪上杂村舂。(这是说乡村里男人在山中采石,制作野杵;女子在溪边捣衣,捣衣声与村里的舂米声夹杂在一起。)(朝晖 原创) 4. 花灼烁,草蒙茸:灼烁,形容花卉光彩鲜明、亮丽夺目。|蒙茸:葱茏;指草木绿意盎然。唐‧罗邺《芳草》诗:“废苑墙南残雨中,似袍颜色正蒙茸。” 晚春花灼烁,新雨草蒙茸。(朝晖 原创) 5. 九夏对三冬:九夏指夏天。因为夏季三个月,有九十天;或九旬(每旬十天),故称。因此也有九秋、九冬、九春这样的词组。|三冬:指冬季。因为冬季有三个月,故称。因此也有了三夏、三秋、三春,都可以表示各个季节。另外,“三冬”或“三秋”等,也可以表示三年,要实际看文本的含意。我们常听到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里表示三年。再如: 北宋‧晁补之《次韵文潜尉福昌时壁间清暑》诗:“人如修竹三冬好,诗与清溪九夏寒。”句子中的“三冬”与“九夏”都表示季节。北宋‧孔武仲《夜归口占示同行者》诗:“身居简册三冬学,心入沧溟万里游。”这里的“三冬”表示三年。 6. 戏马:戏马台。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相传项羽曾在此纵马游乐。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此宴饮赋诗。据《南齐书‧志第一‧礼上》记载:“宋武为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旧准。”|蟠龙:指蟠龙斋(史书上也有写成盘龙斋);最初为东晋桓玄建造,后来桓玄叛乱被杀。南朝宋武帝刘裕的部将刘毅占居此斋,因他的小名叫“蟠龙”;奇怪的是,没几年刘毅也叛乱,也被杀。据《宋书‧志第二十一》记载:“桓玄出镇南州(今重庆市万州区),立斋名曰蟠龙。后刘毅居此斋。” 7. 擘(音帛,入声):掰开,剖裂。|蟹螯(音海熬):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壳内多肉。|毕卓:东晋时期的官员,官至吏部侍郎(正三品),却因常酗酒而耽误公事;并曾经去坊间偷酒被抓住,后被认出而释放。他曾希望自己能一手持蟹螯,一手端酒杯,泡在酒池中过一生。笔者认为,这是处世颓废,放纵惰性的行为,只能当成是反面的案例。当官因酗酒而耽误公事,首先对不起自己所得到的俸禄。 8. 鹤氅:以鸟的羽毛制成的裘,用作外套、大衣。后来也有将道袍称为“鹤氅”的。|王恭:东晋时期的大臣,相貌英俊潇洒。曾身披鹤氅乘车从雪地而过,风度翩翩;旁人看到称赞王恭是神仙中人。《世说新语‧企羡》:“孟昶(东晋末年大臣)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古诗词中有用“王恭氅”一词来形容一个人衣着大方得体,有品味。北宋‧范仲淹《次韵和刘夔判官对雪》:“净拂王恭氅,香滋陆羽茶。” 9. 五老峰:江西省庐山东南部名峰。五峰形如五老人并肩耸立,故称。峰下九迭屏为李白读书处;东南有白鹿洞书院遗址,为朱熹讲学处。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诗:“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10. 三姑石: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因三峰并立,如三个妙龄女子,故称。第一个写诗描写三姑石的诗人是宋朝的著名大臣李纲(籍贯福建省邵武县)。《三姑石》诗:“风舞芳林鬓脚垂,朝云行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山头更不归。”明‧王恭《梦游武夷吴十董大客上》诗:“相携三姑石,眺晚闻霜钟。” 11. 金镛(音庸):华美的大钟。《文选‧张衡〈东京赋〉》:“设业设虡(音巨,乐器架子),宫悬金镛。(大意:安放好装饰精美的乐器架子,在四面悬挂金钟。)” 二、六首押“二冬”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1.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 唐‧杜甫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36323-E-002A.m4a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公元761年冬,西蜀成都。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 注释:①四安寺:故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古代是新津县),相传为神秀禅师云游到此处时所建。②裴十:裴迪。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坛名人,与王维、杜甫、孟浩然等交好。曾任蜀州刺史,并为“四安寺”题名。③高楼:古代寺院的钟楼都比较高,钟声可以传更远。中间有木制的旋梯上楼。④雪峰:西岭雪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新津县四安寺不远。⑤孤城:指新津县城。⑥返照:夕阳、落日。⑦近市:靠近人烟稠密之处。⑧浮烟:暮霭夹杂着炊烟。⑨阒寂:孤独寂寞。阒(音巨,入声)⑩大向:太向,“大”与“太”通用,读音太;形容偏爱于做某事。这个词组最早就见于杜甫这首诗(有的版本就用“太”字)。⑾慵:慵懒,懒散。 读音说明:①“市”这个字在古音中读上声“矢”,《康熙字典‧市》:“《唐韵》时止切《正韵》上止切,音恃。(纸韵)”②“思”在本诗读去声“四”,《康熙字典‧思》“又《广韵》《集韵》《类篇》《韵会》相吏切,音四。(寘韵)又《书‧尧典》钦明文思。”这一句的格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所以“思”不能读成平声。 全诗大意:傍晚倚靠在钟楼顶层,眺望西岭雪山。寺院的僧人上来后没跟我说话,直接去撞钟。新津城笼罩的夕阳中,暮色降临,霞光渐敛;附近集镇家家炊烟升起,如重重烟幕遮挡住了远处翠黛色的树林。近期身体多病常独自发愁,有时自己一个人发呆什么也不想;以一副病容与故人相见总是觉得很局促。知道您(裴迪)经常因为写诗苦思斟酌都瘦了;而我却是闲人一个,除了交际,其它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诗评:公元761年冬,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六年整,也是战局最胶著的一年。同年2月,李光弼、仆固怀恩所部在邙山战役中失利,东京洛阳再次失守,被史思明夺下。而在那种通信闭塞、滞后的时代,不止是杜甫等朝廷官员担心,西蜀百姓甚至是出家人一样担心会被战争波及。所以“僧来不语自鸣钟”写出了当时大家的心情,忧心忡忡,连打招呼都是多余的,只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本来在高楼上听着晚钟,看着晚霞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可是诗圣却给我们上了一课,如何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孤城返照红将敛”其中“孤城”借指“长安城”,因为洛阳失守了。“返照”本来也可以用“夕照、落照”,音律对仗都没问题的,之所以这样用,是借指“回光返照”;而“红将敛”借喻“日薄西山”。当然这都是杜甫的担心,不是他希望朝廷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近市浮烟翠且重”,“翠绿”本来象征着生命及生长,可是它们却被当前的浮烟雾霾重重阻隔,看不到前景。这是诗圣遣词造句的绝妙之处,意在言外。颔联两句均隐喻了杜甫对当时局势看不到前景的担忧。 杜甫还是希望大唐王朝能渡过难关,所以,“多病”就是因为对局势的担忧、愁苦引起。另外,我们不要被“知君苦思缘诗瘦”的字面意思所迷惑,如杜甫、裴迪这样的诗坛圣手,写诗早就过了须要苦苦推敲的阶段,也不可能因为写诗,人会消瘦。裴迪是蜀州刺史(从三品),手握兵权,属剑南节度使严武(正二品,也是杜甫好友)管辖,公务繁忙。巴蜀地区可是朝廷的后院,安史之乱刚爆发之时,唐玄宗就是退居成都。因此这里的防务及民情都是朝廷官员关注的重点。可是在古人的观念中,当官越轻松表示你的能力越好,说明朝廷给你的官职太小了。所以我们看到古代著名的诗人在任上,处理好公事之余,在治所附近游山玩水并创作了很多作品。杜甫在朝中担任左拾遗(从八品)的时候曾在诗中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曲江》)”这是说上朝回来,天天去江边喝酒,没钱喝酒把衣服都典当了。没人说杜甫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左拾遗负责的那点事情对杜甫来说太简单了。唐·高适:“开襟自公余,载酒登琴堂。”唐‧李愿:“公余自多暇,尊酒奉仙游。”北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 如果将“知君”句改为类似“知君鹤瘦缘公事(知道您因为公事最近瘦了很多)”,那等于是说裴迪当官的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刺史这个职位。所以杜甫要说“知君苦思缘诗瘦”,在寄给好友的作品中将人情世故都考虑到了。 对仗讲解:此诗“多病”与“故人”相对,或许有读者会说这好像对不上,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其实“故”在古汉语中可以通“古”字,表示“古来”或“很多年以来”,也就是“故”可以当数词用。《管子·侈靡》:“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大意:古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生财之道可以通行。)”因此,这里杜甫运用的还是逐字对与借对相结合的对仗技巧。“多”与“故”是数词对,“病(可以当名词用)”与“人”是名词对。在这种对仗原则下,“故人”可以直接与数量词相对。例如,五代·徐铉《赠维扬故人》:“一事无成空放逐,故人相见重凄凉。(七律颔联)”北宋·陈师道《寄答颜长道(其一)》:“故人忧已矣,千里问何如。(五律颔联)”北宋‧李纲《奉赠宣抚孟参政》:“绨袍念旧故人意,药裹关心多病身。(七律颈联)” 2.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36324-E-003.m4a 注释:①戴天山:四川省江油市大匡山。②青霭:指青色的云气。有青色及紫色的两种,比如,唐‧陈子昂《南山家园》:“轩窗交紫霭,檐户对苍岑。”要注意的是,“霭”字在古诗中读“爱”去声。《康熙字典‧霭》:“《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于盖切,音蔼。(泰韵)”③飞泉:瀑布。 全诗串讲:第一句的“中”字是“一东”韵部的字,但在近体诗的创作规则中,首句借用邻韵是可以的。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这是刚入山看到的景色,附近有山民居住,所以才会有“犬吠”。也就犬吠声与溪水流动声交织在一起,或许是刚下过一场山雨,桃花上还带着雨滴。既然有桃花,我们可以判断出,当时是春天。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在密林中时不时看到麋鹿的出没。“溪午”是指,作者又向深山中行进一段时间,当眼前出现一泓溪水时,此时天色已经到了正午。“不闻钟”,言外之意是说附近没有佛家的寺院。因为在唐宋时期的寺院,晨钟、午钟、晚钟是必敲的;唐‧欧阳詹《永安寺》:“林深日午钟声动,自采溪毛养幻身。”南宋‧陆游《数日不出门偶赋》:“补衣未竟迫秋露,待饭不来闻午钟。”有的寺院甚至还敲半夜钟。“溪午”这种古汉语构词法很独特,就两个字却表达出了很多意思。而且,既然有“溪午”那当然还有“溪晓”及“溪晚”。这都是古诗文常用词组。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这时候作者已经接近山顶了,此时前方不远处有一片竹林,青色的云气从竹林中生出,可以看到竹林刺穿了云气,或者是分开云气。瀑布(飞泉)从碧绿的山峰上飞流而下。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此时作者已经到了道士的隐居之处,四周无人,也不知道道士的去向。作者兴冲冲而来,没想到却没遇上道士,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该不该留下等道士?因此作者发愁地倚靠在几株松树之间。 古人诗评:①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起联仙境。三、四(句)极幽野之致。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 ②清‧顾安《唐律消夏录》:从水次有人家起,渐渐走到深林绝壑之间,而道士竟不知在何处也。仙乎仙乎!此等诗随手写出,看他层次之妙。 ③清‧贺贻孙《诗筏》: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不必以切题为妙者(指李白诗不去刻意切题却写出绝妙好辞)。 三、附注: 1. 岁寒,比喻困境、乱世。|中庸,借指儒家经典。|下联的大意是在困境或乱世时要多读儒家经典。|“中庸细读”是细读中庸的倒装句。 2. 蟹:这个字从唐朝到清朝,都读上声;包括古代北方语系的代表韵书,也就是元曲创作的参考韵书《中原音韵》也读上声。《康熙字典‧蟹》:“《唐韵》《正韵》胡买切《集韵》《韵会》下买切,音獬。(蟹韵)”唐朝、明朝的官方读音为“海(上声)”与现今粤语的读音相同;宋朝、元朝的官方读音是“腮上声sai3”,那么清朝官方读音是什么呢?因为《康熙字典》的注音是“獬”,这不是常用字,无法准确判断。所以我们查清朝的另一本官方字典《佩文韵府》,直接上图片,清朝的官方读音与唐朝、明朝相同,都是“海(上声)”,所以今后我们在读唐诗的时候,“蟹”字都读“海”(与粤语的读音相同)。 3. 《晋书‧列传‧第十九章》:毕卓字茂世,新蔡鲖阳人也。父谌,中书郎。卓少希放达,为胡毋辅之所知。太兴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致醉而去。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及过江,为温峤平南长史,卒官。 《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四》:毕卓字茂世,新蔡人。少亦放达,泰兴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玩忽职守)。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取酒饮之。掌酒者不察,执而缚之。郎往视,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致醉而去。卓常谓人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游泳)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未解之謎】 紫禁城風水探祕(下)

(接上文) 大家好,我是扶搖。歡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謎。 今天咱們接著來聊紫禁城的風水。 上回講到建紫禁城的時候是先找龍脈,再把龍脈之氣用一座人造山引到北京城中,然後再定龍穴,接下這龍脈之氣,再然後以龍穴為基點畫出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出來,之後才能動土蓋房子。 金水河風水 不過且慢,萬事俱備,還欠一樣東西,那就是水。因為古時候建房子風水上有個很講究的地方,就是「負陰抱陽」,要前有水,後有山。「負陰抱陽」這個概念說起來還不是風水界特有的,它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叫做「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簡單講就是只有陰陽結合,才能夠衍生萬物。 在大自然中,水活潑靈動,屬陽,山安定沉靜,屬陰。山水交會之處,就是陰陽相合的地方,顯現出勃勃的生機,房子建在那裡,房主人就會受益了。古時候的城市很多都建在前面有水環繞,後面有山依靠的環境中,理論上的根據就在這裡了。 上期說了,一馬平川的北京城沒有山,所以人工造了一座山。這就是萬歲山,現在的景山公園。那這「水」又在哪裡呢? 這「水」也是人工挖的,這就是金水河。金水河的設計也是極其講究的。 首先,河水引自積水潭,而積水潭的水源也是來自於大明龍脈所在的地方——天壽山。關於龍脈我們上期介紹過,就是跟天上的元氣相通的山脈。這麼一來,紫禁城後面的萬歲山透過龍脈跟天上的元氣相通,前面的金水河又帶動著龍脈所蘊藏的氣而流動,人生活在中間,也就可以跟上天溝通了。 其次,我們上期講過,紫禁城的設計模仿了天宮中天帝的居所,所以這金水河在天上也是有對應之處的,這就是銀河。外金水河上有東西兩座石橋,牛郎橋和織女橋,模仿的是位於銀河兩岸的牛郎星和織女星。 還有,水的流向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金水河是從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的,五行之中西方屬金,北方屬水,這可能也就是「金水河」名字的來歷。而西北在八卦的方位為乾位,代表天門。從天門引水入城就是把天上的「生氣」引下來。引下來之後,小河蜿蜒曲折流向東南,到了紫禁城正南面的太和門前擺出了個「弓」字的造型,這在風水上也是有講究的,叫做「金城環抱」,屬於大吉。 之後水就從東南角流出。東南在八卦中方位為巽位,代表地戶。用流水連通天門和地戶,代表紫禁城裡天地相通,「天、地、人」相合,同時又呼應了中國整體西北高,東南低的地貌。 而在東南角的地戶這個地方有很多樹木,綠意盎然,河上還蓋了兩座石橋。這也是有講究的。樹木是用來阻擋生氣外溢,石橋起束縛作用,目的就是把從天上引下來的「生氣」留在紫禁城中,讓紫禁城永遠生機勃勃。所以有人說,紫禁城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看來還真的是這樣。 那麼除了跟龍脈相通的萬歲山和金水河之外,其它精心的設計又有哪些呢? 中軸線上的陰陽 先來看一下中軸線。北京城中的這根中軸線從最南面的鼓樓到最北面的永定門,全長約八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中軸線。城中最重要的建築,像是皇帝上朝的太和殿,龍穴所在之處交泰殿都在這根中軸線上。這根中軸還把北京城分為東西兩半。東面是太陽升起來的地方,屬陽;西面是日落之處,屬陰。兩面的建築也都是依照陰陽的規則來建的。 比如說現在的天安門廣場,明清兩代的時候這裡其實只有一個南北走向的T字形小廣場,叫做千步廊。T字形的左右兩邊密密麻麻蓋滿了房子,各有東西走向的廊房144間,都是中央政府機關的辦公樓。 剛才說了,東邊屬陽,西邊屬陰。朝廷有文武百官,文屬陽,武屬陰,所以文官就都在東千步廊的辦公樓裡辦公,像是禮部、戶部、太醫院,都在東邊的樓裡辦公。而武官所在的衙門,像是主觀刑罰的刑部,掌管軍權的都督府,審犯人的大理寺,就都在西邊辦公。 上朝的時候,文武百官就從天安門兩邊的兩個大門進來,就是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然後下馬的下馬,下車的下車,從天安門步行進皇城。長安街就是因這兩個門而得名的,取的是長治久安的意思。這兩扇門背後的故事就更多了。 長安東門和西門 長安左門在東邊,所以也叫東長安門。這裡是每次科舉考試後放「黃榜」的地方。 科考考試每三年考一次,時間都是在春暖花開的日子。各地的舉人進京趕考,經過朝廷禮部的會試和皇帝在宮中親自主持的殿試兩大考核,最後通過的才能上榜做進士。 經過這樣層層選拔選出來的人才個個都是人中龍鳳,非常精貴,所以待遇自然也不一般。殿試第二天朝廷會舉行隆重的「傳臚大典」,歡迎這些新人才加入管理團隊。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都會來在皇帝上朝的太和殿捧場。考取的進士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在天安門前聽候傳呼,挨個兒進殿見皇帝。 再之後禮部官員就捧著皇帝「欽定」的,寫有進士名字的「黃榜」出來了,由鼓樂隊在前面吹吹打打開路,捧出天安門,來到長安左門外,掛在一個用蘆席搭成的「龍棚」裡。新科狀元和各位進士們就圍在下面看榜單。這時,家裡有女兒的王公大臣們早就在棚子裡恭候多時啦。幹什麼呢?「榜下捉女婿」。 再之後啊,前三甲的進士們就會頭插金花,身披大紅彩綢,騎上皇帝御賜的高頭大馬,被順天府尹,也就是北京市長請去市政府參加宴席。 總之就是各種風光。寒門學子們從此身價百倍,高官厚祿指日可待,所以人們也把考中進士稱為「鯉魚躍龍門」。這「龍門」指的就是長安左門。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風水學上有四大方位,那就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長安左門在天安門左邊,按「左青龍」來講,就是「龍門」了。 那麼相對應的,長安右門,就是西邊那道門,就是「右白虎」,「虎門」了。風水學上講西方白虎有刑殺之意,非常不吉利。那麼長安右門是不是這樣呢? 古代認為,人命至關重要。所以明清兩代就有「秋審」和「朝審」制度對死刑判決進行複核。到時候皇帝會詔令三司,也就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連同王侯、大學士等,在西千步廊旁邊支桌子辦案。有的案件複核後就會改判成「緩決」,就是等明年再說,或是「可矜」,就是可減刑,改判流放或別的刑罰。複核後還是判死刑的就會上呈給皇帝。皇帝用紅筆一勾,這件事情就板上釘釘了。 還押在牢裡的死囚會被押著從長安右門走進去,一字排開形跪在「朝審」公案桌前聽候審訊。那些最終還是被判死刑的就會在冬至清晨押赴刑場。所以囚犯一旦被押入長安右門就如同進入「虎口」,凶多吉少了。 這一左一右兩道門,可以說一個是「生」門,一個是「死」門,用處截然不同。 天安門風水 那麼這兩道門中間的天安門,又有哪些講究呢?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在皇城的正南面。皇城在紫禁城的外圍,明朝的時候也是禁地,太廟,祭祀社稷時所用的祭壇,包括中南海那時候都在皇城裡面。 皇城東南西北各有一個大門。東面的叫「東安門」,西面的叫「西安門」,但南北兩面就不一樣了。南門叫「天安門」, 而北門就叫「地安門」。為什麼取了「天」和「地」的名字呢?這也是有說道的。先天八卦有「天南地北」的說法。乾卦代表天,位於南面,坤卦代表地,位於北面。 所以南面代表天,北面代表地。 對應過來,南門就叫做「天安門」,象徵「天」;北門就叫做「地安門」,象徵「地」。 那為什麼皇城的正門是南面的「天安門」,而不是北面的地安門,或是東西兩個門呢?這也是有講究的。我們上回講過,紫禁城是仿造天上天帝的居所而建的。天庭的正門入口是南天門,那對應下來皇城的正門是不是就應該是正南面的天安門了呢? 神話傳説中,南天門是人界到仙界的入口處。你看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就是從南天門鬧起的,天兵天將下凡出征,走的也都是南天門。有人說,要是天上和地上真有對應關係的話,那這仙界在人界的出口會不會是「天安門」啊?「天安門」三個字拆開來看,不就是「天安在人間的一所門」嗎?這有點腦洞大開,不過倒也是挺有趣的一種說法。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不是嗎? 話說回來,是不是上天的門我們不知道,不過天安門在皇城的各個門當中,規格倒是最高的。明清兩代,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布重要詔令,稱為「金鳳頒詔」,還有一些重大的儀式,像是皇帝大婚、將領出征也都在這裡舉行。而天安門的設計,也是依照最高的規格來設計的。 比如說,天安門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體現的就是皇帝「九五之尊」的威嚴。那皇帝為什麼是「九五之尊」呢?網上流傳著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根據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單數為陽,雙數為陰。陽數又稱為「天數」,陰數則稱為「地數」。在一、三、五、七、九五個天數中,九最高,五在中間。皇帝作為天帝在人間的代表,代表天,自然處於最高的位置。而在「天、地、人」三才中,「人」又處於最中間的位置。所以「九五之尊」代表了皇帝。 還有人從《易經》找到了根據,說周文王八八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是乾卦,象徵天。每個卦象都是由六個爻組成的。乾卦的第五爻稱為「九五」,是所有卦象中陽氣最盛的爻,也是最吉利的一個爻。 《易經》中對這一爻解說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唐朝易學大師孔穎達解讀說:「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有「龍德」而「居天位」的人自然是帝王了,因為「龍」和「天」都是帝王的象徵。後來就有人把「九五」比喻成帝王之尊了。 不只是建築上的巧妙設計,紫禁城中在顏色的運用上也是有巧妙設計的。五行之中,金代表西方,顏色為白色;木代表東方,顏色為綠色;水代表北方,顏色為黑色;火代表南方,顏色為紅色。而土位居中央,是萬物之本,代表的顏色是黃色。 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六大宮殿,特別是皇帝居住的乾清宮用的都是黃色的琉璃瓦, 對應的就是中央土的位置, 因為皇帝也是天下中央,萬民之本。 而黃色也是這五色中最尊貴的顏色,象徵帝王。 然而到了東宮皇子的住所,用的就是青色的琉璃瓦了。因為青色屬木,代表萬物生長。所以為了讓皇子們茁壯成長,屋頂就用了青色。而到了北面玄武門附近,就出現了黑色的屋頂。因為北方屬水,而水的代表色就是黑色。紫禁城中的圖書館,也就是藏書閣,也用的是黑色的屋頂,據說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因為黑色屬水嘛。而宮中的宮牆、柱子都用上了紅色。這對應的就是明朝皇帝的姓,「朱」字了。大明以火德立國,而「火」的顏色也是紅色。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紫禁城還有不少的祕密等著大家一起來發掘。 未解之謎,我是扶搖。我們下回見。 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訂閱頻道Ganjingworld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訂閱未解之謎Telegram群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梅#

商人忘恩负义 术士施法术翻转结局

文╱常山子 热闹的京城街市上,有一家名叫“信成”的客店,客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这天,一位衣着简陋的老人,走进了客店。只见他神色有些着急,一进门就说,要找一个山西商人。接着他找到了那商人的随身仆人,对仆人说:“我想找你家主人。”但那仆人却完全不理会,也不替老人通报。老人无奈,只好等在门口。 老头口中的“山西商人”,前不久才住进“信成”客店。这位商人衣着华丽,从山西来到京城,随身带着仆从,连马匹都很华丽。他准备按照朝廷规定的章程捐款,谋得一份官职。 不久后,山西商人出现了,但商人一见老人,却露出冷漠的神情。商人让人给老人端上一杯热茶,不过老人饮完了茶,也没见商人问候自己。 这时,老人低下了头,缓缓地说,恳求商人帮助他回乡。 原来,这山西商人本是个穷困的小子,而当年老人可是个官员,老人怜惜年轻人,就不断地接济他,年轻人才得以有口饭吃,就这样持续了十多年。 后来年轻人拿着老人资助的一百两银子,经商做买卖,慢慢地累积了财富,才成为今日的富人。而老人却因罢官又流落京城,陷入困境。前不久,得知商人来到京城,老人开心不已,他心想终于等到重新生活的机会了。 老人刚说完,商人却一脸恼怒地说,“我捐官的款项都还不够,哪有能力再帮助你啊!” 老人惊讶地张大了眼看着商人,默默无语,一会儿后,老人悲愤地对着客店里的客人,述说自己周济商人的过往。老人说,只希望商人能将以前资助的一百两,回报自己,他得以稍稍地还点债务后,返回家园,自己并没有其它过分的奢望。 “我罢官流落他乡,就是想请你帮助我这副老骨头,回到家乡就足矣了。”悲从中来的老人,伤心地哭了起来。原本人声鼎沸的客店,瞬间也变得鸦雀无声。 众人望着老人,不由得同情起老人来。“是啊,应该帮老人回乡啊。”“老人多可怜啊!”“先让老人回乡,再存钱捐官才对啊!” 这时,一位颇具仙风道骨的人,站了出来,问商人说:“确有此事吗?”这人自称姓杨,来自江西。 “这事确实是有的,但很遗憾,我的能力还不能报答他。”商人红着脸说。 杨某想了想说:“你就要做官了,不用担心借不到钱。如果有人愿意借您一百两银子,一年内偿还,不起一分一毫的利息,您愿意用这笔钱来回报老人吗?” 商人迟疑了一下,然后勉强地说:“是的,我愿意。” “那请您写个借据,这一百两就由我借给你吧。”杨某说。 众目睽睽下,商人只好拿来纸笔,写下了借据交给杨某。 杨某随即拿出一个破旧的箱子,打开箱子后,从里面拿出了一百两银子。接下银子的商人,又不情愿地交给了老人。 接着杨某安排了一桌酒席,让老人食用,还要商人作陪。老人吃得开心,但商人却草草地陪伴老人直到散席,老人道谢离去,几天后杨某也离开,不知去向了。 一天,那山西商人盘点自己的箱子,一一打开后,却发现其中一个箱子里少了一百两银子,但箱子上的扣锁和封条却一切如常,丝毫没有被打开的痕迹。接着商人又发现,箱子里还少了一件背心,却多了一张当票,上面注明:两千文。 咦?!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杨某是个身怀法术的术士。人说“路见不平,拔剑相助”,杨某怜悯老人的遭遇,就出手施了个法术,戏弄商人,帮助了老人。 老人收到的一百两,其实是从商人的箱子里拿出来的;而招待老人的酒席,是典当商人的背心付的钱。但这位江西术士杨某是如何办到的?就无人知晓了。 这事传开后,客店里的客人都暗暗称快。而自感惭愧的商人,也搬走不知去向了。 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受人恩德,必将竭力报答恩情,更何况恩人陷入了困境,岂能撒手不管?幸好老人有了杨某的出手相助,翻转了结局。@* 事据《阅微草堂笔记》 责任编辑:李梅#

【二十四节气】 立春回味节气文明 迎春养生就吃这一盘

作者:容乃加 “立春”昭告春回大地了!草木萌发,万物复苏!立春会在每年西历2月3—5日之间到来,直到“雨水”节气之前,这半个月期间都属于立春节气。立春是春天的起点,同时又是汉代以来使用的黄历历法的新年起点,因此立春这个节气在一年中特别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悠悠千载 立春春来 从节气的观察来看,“立春”在中华文化中已经确立几千年之久。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所以在立春之际展现内心的诚敬之意,并且以隆重的祭典展现敬天信神的精神。《礼记‧月令》记载立春日的礼仪,天子亲率百官举行春祭、庆贺天地春来,且施惠于人民,并教导人民如何依循天时作息、农耕,而朝廷的典礼、法规等也都谨慎遵循日月星辰的运行法则所示的道理,不能违背天道。 节气的精神与器物文明表现 中华古人观察天地万物以及物候,形成一套节气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先民将观察天道运行的结果立下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一年中生活与行事的指引,并且制定了领先于世界的历法。几千年岁月的考验,验证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文明高度。中华民族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成为世界人类文明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表现同时兼具精神和物质的内容。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的天坛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典型的祭天建筑群。天坛祈年殿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是明清两代祭拜上天与祈祷丰收的地方;嘉靖二十四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由上而下依序覆盖青、黄、绿三色琉璃,对应天、地、万物;乾隆十六年改为统一的蓝瓦金顶,称为“祈年殿”。 《礼记‧月令》记载,初春禁止伐木,禁止打猎和杀害胎、卵、飞鸟等等生物。这内涵展现慈悲生命,保护万物永续依存的精神,并透过国家的礼法加以规约。 《礼记‧月令》也记载,立春祭天祈谷于上帝之后,天子选择吉时亲载着农具、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等等在王田躬耕,作为勤劳农耕的示范。 牛是农耕的功臣,东汉时就有在立春日以泥土塑造“土牛”劝农耕的仪式。 据《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立春日五更前,从京师百官到地方各级大小官员,都要穿着绿色衣服在官府门外塑造“土牛”和“耕人”,同时插上代表春天的绿色旗帜,用来告知民众:春天来了,要勤劳耕种了!在官署门前立起来的土牛和耕人要保持一整个春天,直到“立夏”那一天为止。 立春的养生之道 咬春吃“五辛盘” 立春日是一年春夏秋冬之始,俗语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的古人利用立春的天赐良机,实践“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流传下来咬春和“五辛盘”的养生文化。 古人的天人合一养生之道,讲究顺天时而动,在立春养生怎么吃?就要“咬春”——吃春蔬,尤其是春天初长成的辛味蔬菜。这种养生文化从南北朝到明清都很盛行。 咬春 “咬春”是指配合天地春回的契机,吃下温辛的新鲜蔬菜,回复阳气去“春困”,以舒展身心的立春民俗。虽然各地食用的蔬菜略有不同,大体上“咬春”的主要食材是萝卜(白、紫色两种)和五种带辛辣性质的蔬菜,杂合组成“五辛盘”,加上春饼食用,也有的做成春卷。 春天返回时,人的身体急速从休眠的状况回复,人脑的血液流到身体内脏多,就容易出现暂时性思困的疲惫状态,这时食用五辛菜春盘可以昇阳助阳、疏利肝脏缓解春困。 五辛盘 立春食生菜春盘的风俗起源很早。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食芦菔(音卜)、春饼、生菜,号春盘。”芦菔就是紫花小芜菁,也叫莱菔、萝卜,具有微辛味,可以甦“春困”。紫芜菁廉价又营养,且含有丰富的铁质,养血美颜,难怪不论贫富家的妇女立春日“咬春”都要咬咬它。 李时珍从医学角度讲解了立春吃五辛盘的功效,他说:“立春元旦,作五辛盘食,辟温疫”、“岁朝(元旦)食之,助发五脏气。常食,温中去恶气,消食下气”。立春是黄历节气的元旦,就说在此日食用五辛盘可以促发五脏之气,提高脏腑的功能,还可以辟温疫。其实,不只在立春日,在立春节气里常食五辛盘也有很好的功效,可以温暖脾胃,帮助消化除胀气。胀气不作怪,人体的肠胃功能好,健康指数自然提高了。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黄历)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本草纲目》中还说“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辟疠气,谓韭、薤、葱、蒜、姜也”,可见到,“五辛盘”的食材因时、因地制宜,并非一成不变,也不仅五种,但都是带有温和辛味的新鲜蔬菜。 唐宋两代,“立春”吃“春盘”是一种流行的时尚。白居易诗《六年立春日人日作》有“盘蔬饼饵逐时新”的描述,由此可见唐代的春盘有鲜嫩生菜,还添加了米面饼儿,样式常常竞新,形成流行风尚!宋代延续这种养生民俗,陆游诗中描写“鬭饤春盘儿女喜”。鬭饤也叫斗饤、饾饤,是作成花卉禽兽珍宝形状的五色小饼,显现当时春盘的流行,并受到大人和小孩的青睐。 现在的西方人喜欢食用生菜沙拉,而我们的古人在千年之前已经善用了天然生机饮食——五辛盘的活力,而且符合五行相生之理,对身心保健更有相加相乘的助力。 立春节气文化在“天人合一”的精神之下,开展了丰富的精神与物质文明。指引我们后代人回归天道,从敬天敬神、慈悲生命的精神立定根本,弹奏永续的生命之春的乐章! @*# ─点阅【节气与生活】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未解之谜】紫禁城风水(上)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今天咱们来聊聊紫禁城。 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位的时候建造的,前后花了15年的时间。大明原本定都南京,朱棣上位后就想迁回自己当年做藩王的时候住过的北京。不过北京城到底适不适合做大明的都城呢?这还得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龙脉。   两个斩龙脉事件 我们之前有个影片曾经介绍过,中国24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龙脉,帝王们也都非常看重自己的龙脉。朝代更替的时候,各种斩龙脉、保龙脉的大戏更是层出不穷。(【未解之谜】探秘中国第一神山) 当年大明灭了元朝后,皇城里留守司的老人们就讲起了一个前朝的斩龙脉的故事。他们说太液池的万岁山,也就是现在北海的琼岛并非是个天然岛屿,而是从千里之外人工“移”过来的。当年蒙古人刚兴起的时候,统治北方的大金发现他们聚居的大漠之上有座山,山中隐隐显出了“王者之气”。大金觉得这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就去找蒙古人说,我们给你们上好的礼物,来交换那座山上的泥土,行不行?蒙古人那时候还不懂风水这种深奥的学问,就很高兴答应了。成交后金朝派了很多人来,很快就把山给挖平了,挖出来的泥土居然不远千里送到了北京的皇宫里,在湖里填出了一个小岛,还在上面盖上了宫殿。(《四库全书‧钦定日下旧闻考》) 可惜不知道是蒙古人运势太强还是这“龙脉”斩错了地方,不久以后,大金还是被老冤家大宋和邻居蒙古人联手给灭了。 转眼到了明朝末年,斩龙脉大戏再次上演。 那时候女真族又在东北兴起了。1616年,努尔哈赤立国,国号大金,历史上称为后金。大明的万历皇帝坐不住了,除了派大军征讨之外,还一狠心毁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斩后金的龙脉。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万历不知道的是,此“金”非彼“金”。努尔哈赤家族姓爱新觉罗,跟当年大金的完颜家族不是一家人。 后金的龙脉是在辽宁新宾郡的永陵。永陵所在的启运山,左青龙、右白虎,前面还有三条河流过,形成“三水入库”的格局,风水绝佳。而且神奇的是,启运山连绵起伏12个山头正好对应清朝12位皇帝,仿佛在千百年前就预言了爱新觉罗家族入主中原。 那么大明这边呢,虽然斩错了龙脉,然而掘人祖坟毕竟是件非常不地道的事情,人们都说会遭报应的。果然,报应很快来了。崇祯八年,农民军作乱,张献忠攻陷凤阳后,有样学样,毁了朱家的祖坟。崇祯听说后,身穿白衣痛哭不止,派人去宗庙谢罪。(“事闻,帝素服哭,遣官告庙”《明史‧盗贼列传》)奇耻大辱啊!此仇必报!8年后,崇祯找人秘密查访,终于找到了农民军首领李自成的祖坟,立马就派人毁了它。 这就是明末有名的“三斩龙脉”事件。这三刀斩下来,明朝和李自成两败俱伤。大明亡了,李自成也没得着天下。关外的后金,这时已经改名叫大清了,轻松入关入主中原。 寻龙脉 这样狗血的事情历史上还有很多。那皇帝们为什么这么看重龙脉,小小一座山又是怎么跟一个皇朝的命运挂上勾的呢?这还得从古人的宇宙观说起。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体是个小宇宙,和“天”,也就是外面的大的宇宙是一体的,可以互相沟通。一旦沟通上了,人体就可以接收宇宙之气,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可以从宇宙中源源不断地接收能量了。 同样的道理,大地跟“天”也是可以沟通的。沟通的桥梁就是昆仑山。昆仑山可以把天上的宇宙之“气”引导下来再运送到各地,这运送的管道就是“龙脉”。找到这些“龙脉”就能跟“天”沟通,获取宇宙中的能量,同时也能得到上天的庇佑。 从前的皇帝们都认为自己是“天”的代理人,自称“天子”,所以能不能顺畅地跟“天”沟通对皇帝们来讲非常重要。而“龙脉”就是他们能跟天沟通的桥梁。这也就是每个朝代都非常重视“龙脉”的原因。 从昆仑山下来共有三条大的龙脉,北干龙,中乾龙,南干龙。其中北干龙经过青海、宁夏,沿着太行山往西走,有一条分支经过恒山,燕山山脉,最后终止在了北京西北方向的天寿山。朱棣请来的高人替他找到的龙脉就是这天寿山。朱棣和他之后的12个明朝的皇帝后来都葬在了山脚下,这就是明十三陵。 历史上许多皇帝的寝陵都被盗过,而明十三陵却一直安然无恙。难得的是清朝的时候,虽然总有人举起旗帜说要“反清复明”,大清却没有去斩大明的龙脉,挖哪个明朝皇帝的陵墓,而是派人看护十三陵,还不时修缮,非常厚道。到了民国的时候,连慈禧老太后的墓都很快被盗了,明十三陵除了崇祯皇帝的明思陵被人稍微动了一些手脚之外,其它的皇陵都完好无损,非常神奇。从这一点来看,这龙脉找得还真是有水平,起码做到了让葬在这里的皇帝们真正“安寝”了吧。 “龙穴”在哪里? 不过找龙脉并不仅仅是为了做墓地,更重要的是要把龙脉之气引到都城中来,这样住在都城里的皇帝才能得到上天的护佑,皇朝才能长久。但天寿山离北京城挺远的,而北京城里又是个大平原,一马平川,连个小山包都没有,这龙脉之气又要怎么引过来呢? 朱棣身边的高人们很快想出了办法,就是建座人造山,把龙脉之气从地下引出来。这就是位于紫禁城北面,玄武门外的万岁山,也就是现在的景山公园。 因为是人造山嘛,这万岁山就按五行之理,建成了五座山峰。 那山上的泥土从哪里来呢? 难不成又从千里之外运来? 不用,皇城根外再挖条护城河,挖出来的土不就能造山了嘛。 那么龙脉之气引来之后又安放在哪里呢?就像咱老远接水管子过来,最后总得有个接水的水槽吧?这就不得不提“龙穴”了。 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之初是混沌一片,到处都充满了“气”,这就是“太初”。这些“气”被称为“元气”。后来从“元气”中慢慢分离出了阴阳两气。阳者刚、阴者柔;阳者动、阴者静。阳气轻浮,上扬而为天,化出了满天星辰;阴气重浊,下沉而为地,形成了地上的各种山脉。 而在龙脉中阴气和阳气交汇的地方就是“龙穴”的所在之处了。阴阳两气相互交感的地方,生命就会从中产生。所以“龙穴”所在之处总是会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样子。这也就是“龙穴”重要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朝代的“生机”之所在啊。 那么跟万寿山对应的“龙穴”又在哪里呢?故宫博物院的资深研究员王子林说,据他考察,紫禁城的“龙穴”应该就是处于皇宫后院的“交泰殿”之内,原因有三。 首先“交泰殿”的位置比较隐密。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两边还有东西六宫,所以它整个都是藏在中间的。“龙穴”讲究的是个“藏”字,不显山不露水,越隐密越好。“龙穴”要是露在外面,那就是个死穴,不起作用。“交泰殿”的位置就比较符合“隐密”这个条件。 还有就是名字中的奥妙。“交泰”这两个字出自于八卦中的泰卦。《易经》中是这样解释这一卦的:“天地交泰,阴阳合体,万物有序寓意其中。”简单点讲,就是天地交通,阴阳相合,万物生长,这就符合“龙穴”产生的条件了。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就是交泰殿中挂着的轩辕镜。轩辕镜就是殿顶的盘龙藻井下面挂着的一个亮晶晶的圆球。在整个紫禁城中,挂着轩辕镜的只有交泰殿和太和殿。太和殿是皇帝每天上朝的地方,也是紫禁城中等级最高的殿,轩辕镜就挂在皇帝宝座的正上方。干什么用的呢?据说是用来识别真假天子的。假天子一坐上宝座,这颗圆球就会掉下来,砸中他的脑袋。 这个说法有多少人会相信我们不知道,不过当年想登基做皇帝的袁世凯是真的信了。据说那时袁世凯准备了一把新龙椅,是把西洋风格的高背椅子。然而就在换龙椅的时候,袁世凯忽然心虚了,要求把椅子挪后三米再摆放,避开那个圆球。后来袁世凯没做成皇帝,轩辕镜到底有没有识别真假皇帝这种神奇的功能,大家也就不得而知了。 再后来故宫成了博物馆,工作人员从犄角旮旯里找到了原来的那把龙椅,就把袁世凯的西式龙椅给替换下来了,只是位置没变。据说现在去故宫参观的话,会看到太和殿的轩辕镜跟皇帝的宝座还是错开的。 话说回来,藏在深宫中的交泰殿为什么也要挂轩辕镜呢?这里也没有皇帝宝座啊。轩辕镜在这里的功能又不同了,因为它对应的是天上主雷雨的轩辕星,王子林说,这象征天地阴阳的交会,那不就点明了这是“龙穴”所在之地嘛。 天帝的居所 那么“龙穴”定好了之后,建造宫殿的地址也就定下来了。那这宫殿又是依照什么规则来建造的呢? 刚才说了,古代的帝王们都认为自己是天的代理人,所以他们的宫殿也会模仿天上的宫殿来建造。你看这紫禁城的“紫”字就来自于天上天帝的住所“紫微垣”中的那个“紫”字。中国古老的星象学认为,天帝住在北极星的方位,所以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而转动。这绕着转的话总有根轴子吧?这就是“天轴”。不过这根“天轴”看不见摸不着,只是一个概念中的东西。 而这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域则被划作了三座城垣,就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太微垣是天帝办公的地方,也是贵族和大臣们居住的地方。紫微垣是天帝和他的家人们的居所。而天市垣就是天上的市集,也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守护在三垣周围的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所管辖的二十八星宿,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人们心目中的宇宙。 紫禁城的中轴 那么对应到人间应该怎么建造宫殿呢?第一步就是以龙穴为基准画“中轴”。这个“中轴”对应的就是天上的那根“天轴”。具体来说,就是以交泰殿所在位置为中心,画一条南北方向的子午线。紫禁城中最重要的6大殿就都建在这条中轴上了。 这6大殿分成前后三大殿,对应天上的太微垣和紫微垣。 前三殿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组成了外朝,是皇帝和大臣们办公的地方,也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对应的就是天帝办公的太微垣。后三殿就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称为内廷,这对应的是天帝跟家眷们居住的紫微宫。天市垣在紫禁城中没有对应的建筑,不过明朝的时候玄武门外有个街市,每月逢4号开市,各种奇珍异宝都能在那里找到,也算是对应了天上的天市垣吧。 这么一来,天上的宫殿在地上都有了对应的关系。不过还不止这些。把这根中轴线再加以延长的话,我们还可以看到泰山、淮南诸山、江南诸山,包括大明龙脉所在地天寿山都落在了这条中轴线上。 其中紫禁城和泰山的经度仅仅相差40分(注:40分不到一度),几乎在同一条子午线上。传说盘古开天地后,脑袋化作了泰山。所以泰山在中国文化上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经常是皇帝祈求国泰民安和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能把紫禁城的中轴定在和泰山同一条子午线上,当年替朱棣寻龙脉的那位高人还真是不一般。 好了,紫禁城的故事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更多故宫风水故事我们下回再聊。 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回见。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梅#

【武当寻道】之九:人事全非 真道何方

作者:柳笛 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七十二青峰依旧朝拜金顶,二十四涧水依旧奔流四方。今天的武当山,仍然是道教圣地、第一仙山,仍然是游人如织、宫观如林的景象,似乎承袭了旧时的兴衰规律,又似乎悄然改变了本质。 武当的道宫庵堂中,有一片古老的宫殿群,永远地长眠于水底;屡废屡建仍幸存的修行场所,或开发成旅游观光的景点,或外包成商业气息浓厚的武术学校。而神道上行走的人们,大多是猎奇揽胜的游客;本应不问世事的道人,也沾染了红尘浊气。一种寻真问道的精神,早已远去。 这座大山,究竟自何时发生这样的改变?自清朝以后,帝国时代终结,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中寻找民族和国家的出路。而到公元1949年,一伙以共产主义为名的无神论者篡夺了大陆政权,开始至今长达68年的极权统治。 神州大地上,包括武当山道教在内的所有正教信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造谣与土改,武当道人无处安身 民国时期,武当山挺过了抗日战争的冲击,在中共夺权前夕仍有约600名道人修行不辍。武当教派趋于衰落,仍然维持着修行传统,教中玄武大帝的香火亦未断绝。而当中共占领大陆以后,一切都在无情地改变。 中共在执政之初,便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并写入《宪法》。然其无神论的思想与宗教信仰根本对立,因而,中共口中的“自由”不过是蒙蔽人心的谎言。 对于宗教,中共污蔑成“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虚幻的反映,在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而对出家修行的僧尼道士,它更是捏造成愚昧、无知、迷信的负面形象,还因出家人不事生产劳作,扣上“剥削阶级”的帽子。中共还在国内进行“社会发展史”宣传,欲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否定佛、道、神的存在。 在这样铺天盖地的造谣声势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受到愚弄,失去对修行者的敬仰,而修行者本人也因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许多接受中共洗脑的佛教、道教信徒,禁不住对社会生活的诱惑以及亲朋好友的劝说,走出观庙投身世俗,泯然芸芸众生矣。 1950年,中共发起“土地改革”政治运动,即使是远离权力中心的深山也受到波及。武当的大型宫观被中共收为国有财产,道士们只能挤在少数几个小庵庙里度日。 过去的道人们一心求道,接受皇家和百姓的供养,依靠庙产土地、香客布施而满足基本的温饱。而中共的政策,不仅让道教香火难继,更征收所有的土地资源,彻底切断了道人的生活来源。比如,大顶上的百余名太和宫道人,失去了“结缘人”,高峰之上又无土地,只得在中共的“关怀”和“帮助”下,全部还俗返乡,做了农民;其他宫观的百余名道人,则在中共的领导下成立“互助组”、“庙管会”等组织,得到山中一份土地,过上修行与劳动并行的集体生活。 经过中共初步的经济“改造”,武当的道教气氛日渐淡薄。武当各宫观不再是纯粹的清修与奉祀的道场,而变成劳动生产者的聚居场所;道人们被强行摘下“寄生”的帽子,加入劳动生产者的队伍。 反右与公社运动,武当文化被全面清洗 与古代君王推重正教的举措不同,中共始终将敬天信神、善恶因果、无欲无求的信仰观念视为政权的大敌,自建政起便研究如何彻底断送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1950年,宗教问题研究小组成立,1954年其升为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专门研究宗教现状并制定相应处理政策。如此,宗教的管理大权被中共当局牢牢掌控。1957年建立的“中国道教协会”,则完全沦为政治组织,道教徒必须在中共统战部的管理下生活。 失去经济独立的武当,很快面对更隐蔽、更具欺骗性的党文化洗脑。看重领导权的中共,不断要求宗教人士提高“政治觉悟”,要他们“积极拥护中共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等。为了宗教的生存,很多道人不得不选择妥协,走进中共统治下的世俗生活。 50年代末,一场遍及全国的整风运动成为武当又一大劫难。1958年3月底,均县政府派遣大批官员组成“整风工作组”,强行进驻武当紫霄宫,命令29座宫观的87名道士,带上行李和两个月的口粮,在宫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他们动员道人向党提意见,并根据其意见划定“右派”以进行批斗。“整风”很快转向“反右”浪潮,经过79天的“大鸣大放”、大批判之后,18名道人被扣上右派罪名,38人被点名警告,更有3人不堪受辱而自杀。 不久,中共实施“三面红旗”的激进经济路线。通过“人民公社化”运动,紫霄、南岩等几大宫观的道人被并入当地公社组织,宫观内物资收归公社所有,宫内的斋堂也被征作公社食堂,供社员在里面大吃大喝。每到秋天,身强力壮的道士,因独身被派作公社和生产队的“护秋特定人员”,他们必须手执铜锣,在庄稼地里敲上一夜,以吓走偷吃粮食的野兽,直到黎明时分方能回观休息。秋末,道人们还要参与社员的水利建设工程。 这样一来,道人与社员同吃大锅饭,共同参加劳动,修行戒律与生活节奏完全被破坏,不得不走向世俗化。 文物遭难,武当道教消失殆尽 昔日空明纯净的大山,不再有木鱼、诵经声传出;道人们参禅打坐、练功养生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奢望。中共的一系列运动,从根本上颠覆了武当道教的教派体制和信仰文化。 道宫和道人都被中共“改造”了,武当山中还珍藏着历朝历代积累下的神像、供器、经籍等文物,记录了这座大山曾经的繁荣,以及世人对它的崇奉和礼敬。然而,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同样在中共手中遭遇灭顶之灾。 在极左的经济路线指导下,地方政府由于财政不足,竟将武当文物视作生财之道。1956年1月,均县文化科、财政科的五名干部,打着“挖潜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旗号,组织人手冲进武当山,在14个宫观内肆意砸毁神像、供器,取得4.8万斤铜。 同年3月至4月,均县人民委员会秘书组织干部再次上山缴铜,48天内砸毁21个宫观的201尊神像,共得铜2.2万斤。后来有人统计,打毁的铜像中,品相完好的共71尊;其中最珍贵的两尊是来自玉虚宫和净乐宫的铜铸鎏金玄武像,分别重约1000公斤。数百年来,他们被尊放于神殿之上,却在一群暴徒手中尽数化为碎片。 失去了信仰与道德约束的国人,一次次在私欲和暴力的膨胀下摧毁着先人流传下的宗教文明。如果说“砸铜像”事件,仅是武当山偶然发生的个案,那么在接下来爆发的文革浩劫中,红卫兵发起的打、砸、抢的“破四旧”运动,则将道教圣地彻底变成人间地狱。 1966年的某一天,一队队穿着军装的年轻人闯进了大山。瞬息间,几处道宫贴满各式各样的大字报,宫内竖立的神像古碑被砸毁,收藏的经文、拳谱乃至历代帝王诏书都被搜检出来,付之一炬。 道人们还没反应过来局势的变化,就成了“牛鬼蛇神”,被一一安上“反动分子”或“反革命分子”的罪名,受到严酷的批判和揪斗。他们被迫带上红帽下跪,眼睁睁看着毕生守护的文物遭劫却无能为力。后来,一位名为罗教培的老道士难忍屈辱,愤然悬梁自尽。 武当附近有个均县二中,长期占用宫观房舍作为校舍。在“破四旧”中,当地“文革领导小组”带领全校600多名教职工,砸毁校舍附近所有宫观的神像,拆毁屋脊的兽雕及装饰品。他们更把宫观内的道教典籍集中起来焚毁,大火连续燃烧了两天一夜。 文革以前,中共从社会舆论和政治地位上基本消灭了宗教组织;文革中,中共更要斩尽杀绝。道人处境愈发艰难,或羽化、或还俗、或出走,到70年代末,武当山仅余24名老弱道人,道教命运岌岌可危。像中共这般,动用整个国家力量主动发起灭绝宗教的运动,当真是千古未有的无道暴政。 净乐失乐,遇真不真,道宫面目全非 水火相济、阴阳调和,一直是武当山神奇造化的文化象征。玄武大神坐镇金顶,看护着山中的一花一木;道人隐于山间苦志修行,各大宫观散落诸峰与自然完美融合。武当,在天、地、人相协共生的状态下发展起源远流长的道教修炼文化。偏偏中共执政时期,第一次出现了水漫仙宫、火焚神殿的灾异事件。这既是一己私利引发的人祸,更是上天对人心沦丧的警示。 1958年9月,武当山脚下的汉江之滨,也就是靠近古均州城及净乐宫的地方,11万工人组成水利工程队,在此展开一项以供水、发电为主要目的的工程。几年后,这里建成了一座大型的丹江口水库。这意味着,千年古城与净乐宫,都要淹没在江水之下,成为一段永远消逝的历史。 道经曾记载,均州是玄武大帝的前身——净乐王子降生之地,而净乐宫,乃是永乐皇帝大修武当时建成的九宫之首。古人登武当,必先取水路抵达均州,再走旱路走过全长140多里的神道,抵达金顶。均州可谓武当之门户,因而永乐帝在此敕建神宫,作为武当朝圣的起点。净乐宫原有宫殿、庭阁等520间房屋,与皇宫制式相同,尽显雍容富丽的气派。这样独具道教重要意义的古城与道宫,却要让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时也有少数人士提出文物保护的问题,但处在“大跃进”、“文革”的狂热氛围下,没有人真正关心“封建残余”的存亡。1967年,丹江口建成蓄水,人们只来得及从净乐宫里搬出两座巨型赑屃古碑及数百件石质筑件,很快,古城与古宫长眠于水底。 直到2002年,在水库附近的空地上,中共大兴土木,欲建一座仿制的净乐宫。由于资金匮乏,这项工程时建时停。 净乐宫的悲剧尚未远去,2003年初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供奉着大道张三丰的遇真宫。火灭后,主殿除了几块断壁残垣,尽化为一片焦土。这是武当九宫的第二个灭顶之灾。 而究其火因,原来是武当山的文物部门擅自招商,以致酿成大祸。1996年起,文物部门以经费紧张为由,将遇真宫每年以1.5万元人民币的租金外租给一家私立学校。除一位文物管理员看管,整个道宫变成容纳数百人的武术训练班。当天,工作人员由于用电不当而引发火灾。 再究其深层原因,却是中共政策的失当。武当山作为大陆著名的旅游景点,收入颇丰,然而中共政府用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预算不仅少得可怜,拨给遇真宫的经费更是几乎为零。因此,偌大的武当山,毫无消防措施,当时扑灭大火的消防队也是从市区临时调遣而来。 遇真宫的修复同样阻力重重。中共一手策划的“南水北调”工程,于2010年启动向北方供水的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需要加高扩容,方圆300公里,包括遇真宫在内的区域将永远被淹没。为了不让净乐宫的遗憾重演,有“专家”提出就地抬高宫址地基,复建一座“水上”遇真宫。 遥想前朝皇帝修建武当宫观,非但不破坏山中林木,宫址的选定与整体布局更是顺应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打造成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历史上也不断出现帝王赐额加封、道众募款修缮的盛举。而如今的执政党,在三十几年间连毁两处道宫,任意迁址改建;国人视之,亦不甚惜。这不正是宗教灭绝、信仰败坏之后的恶果吗? 中国的五千年信仰文明,几乎尽毁于中共政党之手。试问天地悠悠,古风何在,大道何处寻?时至今日,中共都没有停止迫害国人信仰的运动。幸而,仍有一群坚守初心的修炼人士或隐于朝市,或走向世界各地,为捍卫正法与正义进行和平理性的抗争。相信终有一天,邪不胜正,中华大地将再兴佛道信仰,重振武当玄风之日亦不远矣。(全文完)#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

拥抱自信 走向阳光

文/王知涵 自信是成功背后不可或缺的强力动机,相信自己“我一定能做到!”也许为了达成理想与目标,因此而更积极努力过生活,才能遇见人生道路上更多的灿烂阳光,才有机会品尝收获累累甜美果实。 举一个有力的具体例子。圣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被尊称为“印度国父”,因为他用和平非暴力方式带领印度独立,脱离英国殖民统治。他内心有着强大信念:“如果我一直对自己说我不能做某件事,那么可能我最终变得无能为力。相反,如果我相信我能做到,即使一开始我没有能力,我也一定能获得做到这一点的能力。” 最后,甘地终于改写印度历史,而这给人们带来的启发是“相信自己做得到”! 成功源自于自信 自信是人格特质非常重要的养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绝对完美,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要成就自己,我们应该培养自信,欣赏自己的优点,设定自我价值,在人生历练中走出自己的路。 一个有自信的人乐观进取,对未来充满希望,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有自信的人不会和别人攀比,他们能坚定自我的目标,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找到自己核心价值再站起来,继续前进,所以这样的人具备成功特质,让自己脱颖而出,展现不凡魅力。 提升自信是有方法的。我们不只要真诚善待别人,也要善待自己,多给自己一些鼓励,诚实的面对自己,并训练自我正向积极的思维,当你拥有“我一定能做到好”的强大信念时,就会肯定自我价值,才不会遇事退缩或自卑。 设定目标能激励自己更努力,试着将目标由小至大分阶段执行,一旦达成小目标,也请不要吝惜赞美自己,因为小目标达成,才能成就未来的大成功。 再者,专注于自己,不需要事事和别人比较,重点在于加强自身知识与专业,擅用自己长处,把自我价值发挥到最大,毕竟“技艺精湛”比“技不如人”更能肯定自己。记住,努力永远比天分更重要!扎扎实实的实力才是自信的坚强后盾。 尝试新事物 强化自信心 想提升自信心,最简单方式就是尝试新事物。举例来说,如烹饪出新菜单,煮美味佳肴;或是换一条没走过的路去上班,“看吧,我也做得到。” 生活中大小事都是训练自信的成长机会,试着从中学习,当我们做到后,总会带来小小快乐与满足感,然而这些小小自我肯定会强化自信心,日积月累的耕耘,使自信更强壮。 其实,自信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跟后天环境、成长过程、学习等方面息息相关。 当然,心态也很重要,长保愉快平和心情,不要被别人负面言语影响,多阅读及欣赏让自己开心的各种事物,精进自己所长,正视自己优点,保持正面心态,“相信自己”从心里发出的自信才是最真实、最明亮、熠熠生辉的闪光点。 鼓励你自信,并不是让你骄傲,或是以自我为尊。相反的,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在这充满负面情绪的氛围中,愿生命的这点自信之光,能助你建构强大的内心堡垒,足够抵御生命中的焦虑与徬徨,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责任编辑:曾臻

跟我学唐诗(4B)

作者:朝晖 二、六首押“二冬”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3.  芍药 唐‧韩愈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29748-D-004.m4a 作者自注:元和中知制诰寓直禁中作。①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黄历3月,作者担任中书舍人(正五品)后第一次在皇宫中值夜。②知制诰:作者当时另一个官职名,唐朝由中书舍人兼任,掌管进呈文件给皇帝圈阅审批,然后发布施行。正五品。属中书省宰相府(政事堂)管辖。③寓直:夜间在官署或皇宫值班。正常情况下在皇宫值班的三省要员可以在交椅上小睡一个时辰(两小时),换更时会被送更筹的宿卫侍从叫醒,然后没什么情况还可以接着睡;五更必须起来不能睡了。皇帝也是五更起床,这时候尚衣官要服侍皇帝起床更衣。④禁中:皇宫。 注释:①芍药:《康熙字典‧芍》:“《诗‧郑风》赠之以芍药。《古今注》芍药一名可离,故将离而后赠之(将要离别时赠芍药,寓别后各自安好)。《本草释名》芍药,犹绰约也,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②浩态:仪态万方。③狂香:浓香。④红灯:红色的宫灯。三省及后宫女官宿直处均挂红色的宫灯。唐‧王建《宫词》:“红灯睡里唤春云,月上三更直宿分。”⑤烁烁:光芒闪动貌。⑥绿盘:指芍药花下绿叶如盘,簇拥着花朵。⑦笼:包罗(花朵)。 读音说明:“觉”有两个读音,形容“觉悟、领悟”,读“角(入声)”。本诗是指睡醒,读去声“教”。《康熙字典‧觉》:“又《唐韵》古孝切《集韵》《韵会》《正韵》居效切,音教。(效韵)《增韵》梦醒曰觉。《诗‧王风》尚寐无觉。” 全诗大意:皇宫中的芍药花枝仪态万方,过去从来没见到过。刚盛开的芍药在红灯的照射下光芒闪烁。花下绿叶如盘,簇拥着花朵。直宿中睡醒,猛然看到芍药盛开的美景,吓了一跳,以为自己到了仙宫。哎呀,我不是在皇宫中值夜吗?这可如何是好?这到底是在几重天上的仙宫?我要怎么回去? 诗评:中书舍人在长安城有公家分给的住处,相对简陋一些。韩愈的家属并不在长安城。在自己的住处睡习惯了,换一个环境睡觉,迷糊中确实会发生上述的情形。这首诗高妙之处在于先描述了芍药的美,然后让自己和读者都吓了一跳,不着痕迹地称赞了皇宫的夜色美景。大唐的皇宫确实美如仙宫。韩愈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诗常常能出人意表。 4. 宿枫桥 宋‧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29749-D-005.m4a 注释及诗意讲解: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古称姑苏)西郊的一座古桥,而著名的寒山寺就在旁边,本诗陆游将寒山寺称为“枫桥寺”。②客枕:“客”指“客居他乡”,“枕”即上床睡觉。 ③半夜钟:古代佛寺的习惯大多都是早晨和傍晚敲钟。寒山寺半夜敲钟从唐朝开始闻名于世;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没有去过寒山寺的古人就有对此事提出质疑的,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中,欧阳修认为张继的诗句是佳句,但不能为了写出佳句而违背事实,因为寺院不可能半夜敲钟。而陆游的治学态度更严谨,至少两次亲自到枫桥夜宿,并听到半夜钟声。其实不止是寒山寺有这个习惯,唐‧白居易《宿蓝溪对月》诗中也记载了夜半钟声的经历:“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其中“蓝溪”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那里有一个“悟真寺”,初建于隋朝。唐‧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二十六)》:“灯前飞入玉阶虫,未卧常闻半夜钟。”这是讲大唐首都长安的寺庙。唐‧许浑《寄题华严韦秀才院》:“今来故国遥相忆,月照千山半夜钟。”这是指长安的华严寺。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首联大意:七年没到寒山寺了,今晚在床上依然听到了半夜钟声。 那么寺院为什么要半夜敲钟呢?有一种说法是,佛家认为,红尘不是人的久留之地;很多人为了名利情的执著在世间争斗,甚至梦中都在追求这些东西。夜半敲钟就是要让常人在美梦中惊醒,明白自己做人的目的是什么。 ④风月:指诗文。北宋‧欧阳修《赠王介甫》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⑤感慨:感叹、感触。本诗指对古诗文做出评论或质疑。“风月未须轻感慨”大意是,对古诗文还是不要轻易发出感慨或质疑。言外之意针对了“欧阳修对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的批评”一事。或许陆游认为事情真相最好是实地考察之后再下结论吧。 ⑥巴山:本诗泛指巴蜀之山,也就是四川盆地周围的山脉。“巴山此去尚千重”大意,姑苏城与巴山相差太远了。言外之意,您(欧阳修)的点评与事实真相相差较远。 诗评:笔者对欧阳修、陆游都很崇敬,从小就读过他们的很多诗文。选这一首诗的用意也是希望同学能够在学习中借鉴陆游的创作手法;很委婉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另外,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对未知事情的判断要持谨慎态度。 5. 送灵一上人 唐‧陈羽 十年劳远别,一笑喜相逢。 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29750-D-006.m4a 注释:①劳:烦扰。《诗经‧邶风‧雄雉》:“展矣君子,实劳我心。”②远别:离别到很远的地方去。西汉‧苏武《别诗》之二:“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全诗大意:十年前我们远别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忧愁。今日相逢我们都很高兴。可是不久之后,您又向着青山离去,您将要去的地方,与此处远隔万重山。 诗评:这首五言绝句起句即对仗(绝句两联都可以不用对仗),而将忧伤和高兴的两个场景用对仗的方式来描述,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并请记住一个原则,凡数字词相对,不论词性都算是工整对仗,“十年”是数字加名词;“一笑”是数字加动词。例如,北宋‧苏轼(七律)《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十年簿领催衰白,一笑江山发醉红。”南宋‧陆游(七律)《寄邓公寿》:“海内十年求识面,江边一见即论心。” “又上青山去”这里诗意来了一个转折,青山虽美,却无法冲淡您又要离别而产生的愁绪,何况是“青山千万重”呢!唐诗遣词造句的优美,往往是意在言外。 古人诗评:①清‧黄生《唐诗摘钞》:“二十字中叙久别今逢,才逢又别,情事已曲尽矣。尤妙在‘青山千万重’五字,于景中寓意,有多少后会难期之感。若再说后会难期,便不成话。此唐人境界别于后人处也。” ②清‧冒春荣《葚原诗说》:“五言绝有二种:有意尽而言止者,有言尽而意不尽者。言止意不尽,深得味外之味,此从五言律来,故为正格。……‘十年劳远别,一笑喜相逢。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此五绝之正格也。正格最难,唐人亦不多得。” 6. 萧洒桐庐郡(其四) 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 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29751-D-007.m4a 注释:①萧洒:清高脱俗;不拘束。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诗:“宗之萧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②桐庐郡: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宋仁宗明道年间范仲淹出任睦州刺史,管辖范围相当于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一带。治所在桐庐县。③安乐:安宁,快乐。④千钟:指优厚的俸禄。《史记‧魏世家》:“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宋‧陆游《破阵子》词:“仕至千钟良易,年过七十常稀。” 全诗大意:在桐庐郡的日子过得很惬意,公事之余还能好好地睡个午觉。人生能够安宁快乐的独处,谁还会在乎俸禄的多少呢? 诗评:从范仲淹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位古代官员的心态,在处理好公事之余,快乐地生活,不被金钱等执念所束缚。 三、学习要求: 这节课在背诵古诗之余,要将两首五言绝句的格律背下来。第十节课开始,就要练习写五绝。 四、附注: 1.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在唐朝,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均为正二品)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唐)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音夜)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所以在同一时期,宰相有可能有三位,也就是三首的最高长官都号称“宰相”。有时尚书省还有两位长官,称为左仆射与右仆射,都号称“宰相”。 2.  晨钟与晚钟:①晨钟,北周‧庾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诗》:“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②晚钟(暮钟):唐‧元稹《遣行十首(其八)》:“南堤衰柳意,西寺晚钟声。”唐‧王昌龄《题净眼师房》:“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3.  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4.  灵一上人:唐朝僧人。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居余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陈羽等为好友,酬赠甚多。《全唐诗》编诗一卷。@*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古道人生】不知情之下娶了麻疯女 他怎么办?

作者﹕泰源整理 清朝时,淮南禹迹山有一书生叫陈绮,家中务农,也做点小买卖,生活小康。陈绮年十五,喜欢读书。他的母亲黄氏,只有一个小弟,名海客,客居广西某郡,在那里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后来陈绮的母亲生病快要死了,说:“为母死后,你父亲一定会再娶,如果后母待你不好,生活困难,你可跑到广西寻找并依靠你的舅父。”并且偷偷地把自己积蓄的数十两银子送给儿子作旅费,陈绮哭着接受了。 母亲死了以后,父亲续弦乌氏,果然凶悍恶毒,就像母亲所说的那样,一刻也不能相容。他就到母亲的墓上痛哭,然后在父亲枕头旁边留了一封信就离家走了。 他跋山涉水,走了半年才到广西某郡,但旅费耗尽也没有舅父的消息。一天他到了外城东面,遇到了一个老头,老头问:“你怎么落得这样的地步呢?”他就说了自己的籍贯和寻找舅父的情况,老头默默地看着他,说:“你舅父姓黄名海客,是个白麻脸,对吗?”他说:“是的。”老头又说:“他客死于此已很长时间了。我与他有杯酒之交,代他买了一个棺材,埋葬在东郭尼庵旁边的大柳树下,墓上树着短碑的即是。”陈绮伏地拜谢,直接到了老头所指的地方,果然找到了舅父的坟墓。当天没有去处,在尼庵借住一宿。 由于生活无着落,陈绮回头再求老头帮忙。三天后,老头送给陈绮一件粗布袍子,并且告诉他:“我清贫无厚赠,想你可以原谅。幸亏邻郡某山中有一富户,姓邱名子木,我的远房亲戚。老夫妇有一女名叫丽玉,年龄与你相同。长得十分美丽。你虽贫穷,但才貌清丽,行为文雅,这里无人能与你匹敌。我写信替你做月下老,去邱员外的府第。陈绮想到自己境况窘迫,别无出路,姑且拿着信去了。 陈绮到了一处庄严、高大的门第前,看门人将信送进去。 邱员外和妻子出来与他相见,说:“我的小女丽玉平素被我们钟爱,不想嫁到远方去,然而挑个风度翩翩的女婿又找不到。今天得红线牵引,这真是前生有缘,希望你们能结为夫妻。”陈绮离开坐席唯唯称是,郑重致谢后,又委婉地说:“我很惭愧自己乃无能之辈,能高攀贵家千金小姐,这是我深深希望的。然而我实际上是为寻找舅父到此,婚后三四天就准备暂且先回家,事成以后再回贵府。所以不得不事先禀报长辈。邱员外说:“公子的孝心怎么能够违背,让我替你筹备五百两银子作旅费。”陈绮心里大喜,恭敬地称是。 到了成婚之日,笙管齐鸣,灯火遍地,几个奴仆引他到了内室,换上簇新衣帽,邱丽玉自内室盈盈而出,与陈绮互相参拜,送他们入洞房。陈绮拿开扇子看那女子,就是荷花的露珠、桃花上的云霞也没有如此的鲜艳妖冶,他已心神荡漾;而丽玉也不时地掀开绣幕看他,眉目间隐有悲惨憔悴的神色。他不知道内中原因,走到近旁温语安慰,替她卸妆。邱丽玉用手推却了,再靠近她就开始哭了,等到周围没有一个人,才关上门小声说:“郎君知道死期临近了吗?”陈绮说:“不知道。”她又说:“郎君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何不明白告诉我。”陈绮都告诉了她。邱丽玉叹了口气,欲言又止。他知道事情有变,跪在地上乞求可怜。 邱丽玉说:“我看郎君风采动人,心里非常不忍,所以就把机密告诉你,我是麻疯女。这里地处广西边境,世代多出美女,但都有一种奇怪的病。女子到了十五岁,有钱的人家就用千两银子引诱远方的客人来假结婚,等同房后,毒气都传给男方,女方才与人家论婚姻,寻找真正的配偶。如果过了十五岁仍不能过毒,就马上病根复发,皮肤干燥,头发卷曲,就不会有人娶她了。远方来的人如果贪图钱财,与之成婚,三四天后脖子上就长出红斑,七八天后就遍体搔痒,一年以后手足拘挛,不能伸展自如,即使有是有扁鹊、华陀这样的名医,也无法治了。” 陈绮听完以后,才恍然大悟,哭着说:“我孤身万里来到这里,负担又很重,乞求娘子可怜我,让我偷偷地逃跑可以吗?”邱丽玉说:“不行啊!这里寻觅一个男子非常难,郎进门时外屋周围已经埋伏了许多壮汉,拿着大刀、棍杖预防你逃跑。”陈绮哭着说:“我死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令人悲伤的是家里有老父无人照料。”邱丽玉又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但也颇知名誉和节操。我常常恨自己生在这样的地方,只愿死不愿生。请郎君暂且与我和衣睡三天,得到钱财后就回家乡。我病发以后,也将不久于人世。乞求您回家后置一牌位,上写‘结发元配邱丽玉之位’,那么我在泉台之下也就瞑目了。”说完,抱住双臂,偷偷地哭泣。 陈绮悲愤极了,悲怆地说:“哎!结婚我就死,不结婚你就死,何不饮鸩同死,下辈子再结姻缘呢?”丽玉说:“不行。请写下你的家居地址,让我缝在衣缝中,等到有一天我千里迢迢去探望公婆时,好接受郎君的一碗粗麦饭。”陈绮虽然写下了地址,但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小夫妻俩上床睡觉,同衾共枕,陈绮几次不能把持住自己,丽玉都好言劝慰,禁止了他。 第二天,邱员外夫妇果然视他为陌路人。这天晚上,邱丽玉在他脖子上吮了三四处胭脂色的印迹,说:“好了。”并且私赠他黄金、白玉的手镯各两个,他订下以后见面的约定,丽玉悲痛地说:“恐怕你再来的时候,我墓前的树都长大了。”第二天,邱员外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赠给陈绮五百两银子,挥手让他走了。 他急忙用钱租了一艘大船,启出舅父的棺材,载着回南方去了。陈绮返回家中,见到老父,继母已经死了,父亲又娶了一个婢女做妾。老父见了儿子,感到非常安慰。又见他所携带的钱财物品,怀疑是妻弟的遗赠,也就不再深问。陈绮埋葬了舅父的棺材,又买了许多地,陈翁擅长酿酒,他们就种水稻开酒作坊,赢利很多。陈绮就又入学读书。 邱员外见陈绮走了,认为他女儿的毒肯定已经过尽了,正要托媒人择婿,邱丽玉的病忽然发作了,经诊断是麻疯。邱员外尽力追问,丽玉只是含泪不答,夫人检查了她的身体,仍是处女。邱老夫妇轮流大骂:“你这淫荡的丫头太没出息了,难道你不想活吗?”过了一个多月,邱丽玉的病更加重了,他们就把她送入了麻疯局。 邱丽玉入了麻疯局,多次上吊,就见一个南方口音的麻脸老人来救她。后来她又想逃跑,老人很高兴、爽朗地答应做导引,说:“老夫姓黄,淮南人,小娘子你不是去寻找陈绮吗?我与他见过面,咱们俩可以一块走,我也要去淮南。”丽玉觉得自己长了这种不治之症,又因老人年高,就高兴地随他走了。 刚到楚地,旅费就用光了,于是靠行乞为生。老人吹洞箫,邱丽玉编了一首《女贞木曲》沿途卖唱。走了半年才抵达淮南,快要到村子了,老人指着远处说:“向南走,用黄色石头砌门的那家就是了。你自己去吧,我从此远去了。只希望你捎话给陈绮父子,说海客拜谢了。”说完老人就无影无踪了。 邱丽玉走到黄色石头砌门的那家门口,看见一个老翁坐在门旁,长得很像陈绮,怀疑是自己的公公。丽玉就把千里迢迢来找陈绮的详情告诉了他。陈翁说:“陈绮是我的儿子。你说的情况我很难马上就相信,他在金陵参加秋试,没有几天就回来了,当着陈绮的面才能知道你说的是真是假。”丽玉听了,就以见公公的礼给他叩头。暂时住在一间尼庵里。 不久,陈绮回来了,陈翁询问邱丽玉的事,他非常惊讶,不知说什么好。陈翁说:“你不能做负心人,我们家不少闲粥饭,虽然不睡一床,也应当养她一辈子。”陈绮伏地叩谢,急忙到尼庵去访丽玉,丽玉连忙拉着他的衣服哭着说:“我从远处来并不想与你结成夫妻,只是想死了以后,把尸骨埋葬在君家的祖坟里罢了。”陈绮边哭边安慰她,问她自己怎么能到这里来的。邱丽玉就把黄老头的长相和来这里的经过告诉了他。他惊讶地说:“他是我舅父,是个地仙了!” 陈绮携丽玉回家,找了酒库的一块空地住下,睡卧在许多酒瓮之中。所有的婢女都远远地站着,不敢靠近。只有一个名叫甘蕉的幼婢敢侍候她,替她撤换大小便及其它琐事。至于饮食药物,都是陈绮亲手调制。时间长了,陈绮把被子也搬来了,带着甘蕉睡在丽玉旁边,都没染上麻疯病。 秋试的榜发了,陈绮乡试高中,乡里的人争着跟他议论婚姻,他都尽力推却了。老父稍稍地劝他,他就哭着说:“儿才二十一岁,麻疯女想必也活不太久了,为什么不等到她死了我再结婚,也不为晚吧!”他又害怕自己走了,邱丽玉无人照看,就请病假,不参加北京礼部的考试。丽玉用头撞瓮,悲痛地说:“因为我的缘故,使郎君延迟了后代的继续,又阻碍了郎君的上进,我死后有什么脸面见祖宗于地下呢?实在是不如死了好!”说完又用头撞瓮,全靠甘蕉劝阻、制止才算完事。 有一天,陈绮到亲戚家饮酒,遇到雨天没能回来,甘蕉又因为有病睡在内室。只有丽玉一个人在酒库里,听着雨声,搔痒不止。她忽然听到房梁上有飕飕的风声,一条大黑蛇像小孩的手臂一样粗,七八尺长,从空中下来。丽玉刚开始非常害怕,后又想就是被蛇吃了,也比自杀强,所以听之任之。蛇的身体盘在屋梁上,蛇头垂在下面,掀开酒瓮的木盖,吸瓮中酒,喋喋有声,一会就喝满了肚子。蛇想把头缩上梁去,然而房梁像枯藤一样,忽然断了,蛇就掉在瓮中,搅扰翻腾,用尽了力量挣扎,顿时就没声了。 丽玉点上灯,勉强起来看一看,蛇已经死了。她心想蛇毒也许可以代替鸩酒,捧起来喝了一升多,心里马上感到清醒,去掉了胸中的烦闷。皮肤变得奇痒,她又捧酒洗涤皮肤,痒马上停止了。第二天她又偷偷地喝,偷偷地洗,疾病好像消失了。干燥的皮肤,变得像玉一样滑润。卷曲的头发,变得如垂云一般乌黑发亮。脸上、手脚上皴裂的皮肤,变得如花似月,像笋芽一样鲜嫩。甘蕉惊喜万分,跑去告诉陈绮,陈绮问丽玉详情,丽玉就把饮蛇酒的事告诉了他。他走上前去看一看蛇,遍体黑色而带白花纹,像云一样的篆字,头顶上有独角,红色,这是禹迹山的蛇王,名叫乌风。 陈绮当即让人拿来了鲜艳华丽的衣裙,和花钗珠宝玉石,让丽玉打扮得漂漂亮亮,出来拜见公公和妯娌。没有一个不大吃一惊,惊讶她美若天仙的。陈翁说:“我小时就听说蛇王住在禹迹山已千年了,外国的和尚想求几片蛇鳞给人医癣疥,也没有得到。哪里知道这是天老爷专门留着它用来治疗我这贤德的媳妇的呢!”当天就准备仪礼结婚。客人很多,大摆筵宴,鼓乐齐鸣,百里外的男女都来了,一睹丽玉之美色,回去后引以为荣。 过了三年,邱丽玉生了一个小娇儿,她感激甘蕉的恩德,要把她收为侧室,陈绮一再推却,但丽玉却说什么也不答应。这年春天,陈绮参加礼部考试,考中了进士,入翰林院,后来出京做知府。不久,又升任两粤制军,他派遣自己的待卫武官招邱员外来,向他索要邱丽玉。邱员外假装哭泣着说:“小女命薄,早已死了。大人还想寻找原配夫人吗?”陈绮要索取尸骨,带回家乡安葬。邱员外害怕了,说要献给他千两银子为陈绮父亲祝寿,陈绮不答应。接着,又派人寻访当初给他作媒人那个老头,老头说她因受惊逃跑,掉在深涧中摔死了。陈绮不由得笑着说:“他们真的是以小人的眼光来看我啊。”马上让婢女扶夫人出来,邱丽玉穿着一品夫人的命妇衣服,容光焕发,邱员外惊恐得几乎趴在地上,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女儿丽玉。 邱丽玉洒泪问道:“父母好吗?”邱员外羞愧欲死,无言以对。打那以后,邱丽玉也时常回娘家省亲,拿出蛇酒制药,设立麻疯局,救济广西患麻疯病的人,救活无数。陈绮四十多岁的时候,陈翁还很健康,陈绮上书皇帝乞求回家养老。他回家后修缮舅父的坟墓,立了一座夫人碑,记载此事经过之大略。后来禹迹山药酒还驰名天下。 资料来源:(清)宣鼎《夜雨秋灯录》@*# ─点阅【古道人生】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历史的瞬间】看是一幅画 听像一首歌——邓丽君

文/江峰 一首歌,能勾起一段美好的回忆;一组旋律,能记起一个时代的脉搏。 邓丽君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法绕过的名字,她的演唱不但从来没有在大陆官方媒体播放过,而且还曾受到中共官方抵制,但她的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烙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 一台收音机 白天听老邓 晚上听小邓 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代初中国大陆出生的人来说,所度过的青少年时代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小时候根本没有偶像的概念。 在七十年代末,中国刚刚开放的时候,第一批港台歌曲涌入中国大陆,让封闭的中国人感觉耳目一新。当时录音机还是奢侈品,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带着太阳镜(当时叫蛤蟆镜),拎着录音机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招摇过市。喇叭里播的经常就是邓丽君的歌:《美酒加咖啡》、《小城故事》、《甜蜜蜜》…… 邓丽君那婉转甜美的歌声,那一首首诉说爱情、亲情、思乡的歌曲,表达的朦胧、缠绵的意境,与文革时期听惯了的那份生硬、直白的样板戏的腔调完全不一样。对于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幻想的青年人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当时的大学生不但听邓丽君的歌,还抄歌词,更有人把歌词用在了自己的日记、情书里。“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在哪儿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一时想不起,啊在梦里!在梦里见过你。”就这词儿,现在去追女孩子,也好用。 然而那些让邓丽君为人喜爱的特点,恰恰成为她被禁的理由。邓丽君的情歌很快被戴上了“黄色歌曲”、“靡靡之音”的大帽子,与喇叭裤等一道成了老师、家长眼中会“教坏小孩”的东西。 在文革早期,被毛泽东称为阎王殿的中宣部被砸烂了。毛泽东一句,“打倒阎王殿,解放小鬼”,党的喉舌都不能要,只能有毛泽东一个人的声音。1977年文革结束之后的第二年,中宣部恢复工作。找点儿事儿干吧,就算文化大革命这批老革命也受了那么多极左路线的苦,但是党的宣传这张嘴,永远都向左歪。 198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西山会议,这就是中宣部戴着帽子下来的一场专项会议,专门批斗邓丽君的会议。这也是共产党的一个办法:你们看啊,邓丽君很坏,不是我们共产党人说的,是你们熟悉的音乐家、作曲家这些专家们说的,他们说邓丽君是坏的。 会上被批判最猛烈的是《何日君再来》。因为“君”字与邓丽君名字相同,如今“何日君再来”常被用于怀念她的演唱会或文集名字。在当时,《何日君再来》是怎么挨批的呢?问题就出在这句歌词上,“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男男女女,还喝醉了,大晚上干什么去呀?这不是色情吗?你看,这革命音乐家就这么“细腻”,一下子就读出来了他们熟悉的黄色场景。 还有那当年的左翼文联工作者,从文革中幸存下来的就说了,“这首歌我熟悉,1937年就唱出来了。那时日本人还占着上海呢,上海滩都知道。说这君再来呀,是希望国民党回来收复失地的。现在唱,那不就等于要等跟国民党‘反攻大陆’搞里应外合嘛。”反动歌曲的帽子也带上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下通知,要求交出并销毁邓丽君的磁带。听邓丽君也成了听敌台了。于是,一台收音机,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就有点儿像现在朝鲜民间偷看韩剧一样。 独裁政权深怕她 人民热爱她 这位被一个政权如此害怕,却又被人民如此热爱的歌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953年1月29日,台湾云林县邓枢家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这也是邓家第一个女孩。女孩的父亲邓枢是一名军官,1949年随国军迁往台湾。女孩儿满月的时候,父亲一位有学问的朋友起了个名字:丽筠,但家人和邻居把“筠”字发“均”字音。后来将就这个发音,改成了君子的君,“邓丽君”就成了她的艺名。 邓丽君从小就表现出唱歌的天赋。1964年,11岁的邓丽君参加中华广播电台举办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一举夺得冠军;1967年,14岁的邓丽君开始发行个人第一张专辑《凤阳花鼓》。再过两年,16岁,就开始演电影,接着邓丽君的名气越来越大。七十年代,邓丽君开始前往日本发展。 1979年,由于中美建交,台湾外交一下子进入了无预备慌乱当中。受这个拖累,邓丽君因为护照问题被日本拒绝入境。有意思的是,也就是这个时期,邓丽君的歌曲开始在大陆流行。 共产党利用美苏抗衡围堵台湾成功,而民主世界的歌声由此传入大陆。此消彼长,谁说神佛不慈悲? 回到台湾发展之后,邓丽君经常参加慰问国军将士的演出。1980年10月,邓丽君从美国返回台湾举行演唱会,并将演出收入全数捐给“自强爱国基金”;在演唱会中,主持人问邓丽君“是否会前往大陆演唱”,她说:“如果,我去大陆演唱的话,那么,当我在大陆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们三民主义在大陆实行的那一天。” 所以,尽管她在大陆有无数的歌迷,她一直没有机会去大陆演出。 1989年,北京爆发民主运动。邓丽君在香港跑马地《民主歌声献中华》义演中,与刘德华、周润发、张曼玉、梅艳芳等等一大批港台明星演唱了歌曲《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 人生境界的真善美 时间到了1995年,为气喘病困扰的邓丽君,来到了泰国的清迈调养。5月8日下午,邓丽君气喘病再次发作;当时接近下班时间,糟糕的交通,延误了到达医院的时间。一代歌后邓丽君撒手人寰,年仅42岁。 还记得我小时候,因为听老式磁带录音机,邓丽君唱的《美酒加咖啡》,我总是听成“美酒加阿飞,我只能喝一杯”。阿飞不就是流氓嘛,流氓逼着邓丽君喝酒,还非得喝一大杯,那个时候让我天天郁闷,不知道怎样才能保护邓丽君。 邓丽君的歌声,对于中国大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她怎样震撼了那几代人的?现在的青年人非常难以体验到。 现在的青年人有着众多的偶像,他们发烧地追星,一代代、一茬茬地簇拥着新星。因为现在是满天星斗呀。在大陆空前绝后的禁锢中,一首邓丽君的歌曲,是荒漠中的一湾清泉;是久旱干裂心田的一场春雨。当下有完美的环绕音响,用声波激荡著身体的晃动。邓丽君的歌,当初也能激荡我们,只是那种颤抖,来自灵魂深处。 历史上的今天,邓丽君:看是一幅画,听是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转载自《新纪元》 责任编辑:王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