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作者:智子
网友“金句”
引用几句网友们的“金句”,说起来都是常识啊,如果不是被忽悠得智商归零,谁会不懂?
“切勿为当初的惊鸿一瞥而赌上下半生的运气和幸福,并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悔恨。”
“婚姻生活不是诗和远方,一地鸡毛是日常,岁月静好是片刻。”
“百年修来同舟渡,千年修来共枕眠。请都别辜负爱人,也别伤害自己。”
为人不欺心、不欺天,也就是不亏待自己。但凡对不起别人的,最终都对不起自己,天理昭昭,绝无例外。
都是贪惹的祸
古人的主流价值观讲究知足常乐,父母之命的婚姻就能相敬如宾、白头到老。而现代人花式追爱,还永不满足。有了“红玫瑰”却心心念念“白月光”,有了“白玫瑰”却惦记“朱砂痣”,“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人们的“爱情观”随世风“与时俱进”。有朋友说起“剧评”来也真好笑:说以前的人啊,娶个媳妇嫁个夫家就满足了;八十年代的言情小说要“三角恋”才满足;而近年的言情剧,“霸总”遇上“绝色小猫”,还要被绑架啊枪战搏命啊,然后一堆绿茶女婊男婊在一边虎视眈眈的争抢才“过瘾”;以前人拿筷子一口就能吃下一个饺子,现在的人非要跳远、障碍跨栏,驾战斗机做高难度急升俯冲,然后把饺子丢向高空,腾空翻接住,这样吃饺子会不会太累?没准折腾出“胃病”来。哈哈,有没有想到《功夫熊猫》桥段?
就像一些人总结的,那些被骗了钱的,都是因贪财,想占便宜,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其实,被骗了色的人,无非也是因为贪情贪爱。人还是老实才好,不贪不吃亏。而且,越是知足、少欲不贪的人,越幸福,这样的人,和容易因激情而擦枪走火的根本就不是一类人啊。
周围朋友中,对爱情执著追求的,个性差不多都这样式儿的:自私,凡事只算计自己合不合适,心里没别人;爱占便宜,啥都喜欢多拿多占,不能吃亏;脾气暴躁;离善良很远。
婚姻中的利益多了去了,好友乔“嫁给爱情”不久,就抱怨丈夫不体贴,不分担家务,这不就是婚姻中常见的利益纠纷吗?往往越是执著爱情色欲等的人,也越执著于自己的种种感受,面对各种利益时,也越习惯于索取而抵触付出,这也是很多人过来后才认清的。
其实,这类人是索取型人格,不断向周围人索取,还不断向命运索取,总是不认命,注定很难幸福,往往亲手把命中的福分作光。学会乐呵呵的全盘接受命运的安排,学会从付出中感受快乐,那才是幸福的正确打开方式。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
原生家庭
都说原生家庭对人影响大,有人不是还说“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人生”吗?
乔的父亲给人感觉是一位思想有深度的知识分子,而她母亲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父母话不投机,经常争吵,很痛苦。那时我就觉得,看来婚姻一定要找个有共同语言的人。她父母在她长大后离婚了,父亲找了一位谈得来的老伴,可又因利益冲突而撕破脸。我得知这事后想到,她父亲也许在两段婚姻中,都抱着“不吃亏”、“以牙还牙”的心态,像他自己教给女儿的那句话,女儿也有样学样,把这又搬到自己婚姻中。最后,几败俱伤,没有赢家。
上文提到的萍和燕是亲姐妹,她们父亲婚后念念不忘前女友,常伤感婚姻的不幸福。这些事她们姐妹都知道,非常理解甚至羡慕父亲和阿姨间的“真爱”,而她们的爷爷奶奶更有“故事”,两人都是“老红军”,爷爷婚内出轨,抛弃奶奶而和小三结婚。
这两个家庭的几代人的故事,带给我的思考是,“爱情”不是幸福的关键,学会做人才是人生高段位。父母对子女影响太大了,哪怕为了后代也要做个老实厚道的善良人,给子女树起一个人品榜样,让孩子的未来有个好参照,千万别把孩子的三观也带偏了。
上文提到的看不进言情小说的朋友,她们的原生家庭,父母和睦,彼此尊重,没有“故事”。我觉得,不一定是她们父母间更“有爱”,而是更有传统美德,更惜福,懂得人生小舟得用理智而不是情感驾驭。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珍贵的美德,这些才是幸福的关键。
男女关系事关天
有句话“人命关天”,笔者觉得,说“男女关系事关天”也一点不为过。古书《寿康宝鉴》的《戒淫文》提到:
“茫茫业海之中,最难断除的就是色欲;滚滚红尘里,世人最容易触犯的就是邪淫。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为此而亡身丧国;才思横溢的文人雅士,为此而身败名裂。”
“岂知淫恶之罪,天地难容,神明震怒!”“本来命中应当富有的,则玉楼削去禄籍;本来命中应当显贵的,则金榜除掉名字。活着的时候,遭受各种刑罚;死去之后,堕入三途受苦。”
孔子在《序卦传》里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看来,男女关系事关重大,涉及天理人伦,并非现代观念认为的,属于私生活。什么未婚同居、离婚再婚、婚外恋等,都是个人自由,别人管不着也说不着。
结语
人过半百,没经历过也看过听过太多了。那些婚姻幸福的,总结下来,女不一定美,男不一定帅,不一定有好风度好才华,不一定懂浪漫有魅力。但都有好人品,很多都是老实人,善良、顾家、爱孩子、甘于平淡,就这样,也就足以维持婚姻幸福了。
我们曾执着地渴望幸福,以为幸福是幸运,以为幸福是遇见,遇见那个一眼万年的人,过了半辈子才发现,幸福青睐于贪欲少的人。不禁感慨:我们真是曾经错得太远了,幸福的秘诀本是不贪,找寻幸福的当下是不是就离幸福更远呢?@(完)
责任编辑:方远#
作者:朝晖
第四课
一、冯妇虎,叶公龙。(二冬)(选自《声律启蒙》)
春对夏,秋对冬。
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
舞蝶对鸣蛩。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下划线字为入声字)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29738-D-001.m4a
注释及说明:
1. “秋”与“冬”均为平声,原则上不能相对,但在一些律句中,如果那个位置是可平可仄,就可以对仗使用,这种例句在古典近体诗中有很多。比如,唐‧白居易《岁晚旅望》:“万物秋霜能坏色,四时冬日最凋年。”北宋‧苏轼《雪夜独宿柏仙庵》:“稍压冬温聊得健,未濡秋旱若为耕。”南宋‧陆游《秋晚村舍杂咏二首其一》:“园丁种冬菜,邻女卖秋茶。”以上对仗例句中,平仄格律都没有问题。
2. 暮鼓对晨钟:也有写成“暮鼓朝钟”;古代佛寺中晚击鼓、早撞钟,以报时间,并劝人精进修行。宋‧苏轼《书双竹湛师房》:“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3. 冯妇虎:冯妇(男性)搏虎的故事出自《孟子‧尽心下》。
4. 叶公龙:成语“叶公好龙”的故事出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5. 鸣蛩:蟋蟀。“蛩”读音“穷”。宋‧薛师董《后秋风》:“好句不曾书落叶,孤灯长自守鸣蛩。”
6. 紫燕:本文指燕子的一种。①也称越燕。体形小而多声,颔下紫色,营巢于门楣之上,分布于江南。唐‧杜甫《柳边》:“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
②指古代骏马名。据西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一名赤电、一名绝群、一名逸骠、一名紫燕骝、一名绿螭骢、一名龙子、一名麟驹、一名绝尘,号为九逸。”③泛指骏马。西晋‧张华《游猎篇》:“戎车方四牡,文轩驭紫燕。”唐‧李峤《马》:“苍龙遥逐日,紫燕迥追风。”具体要看诗文中上下文字的描写。
7. 课蜜:采蜜。南宋‧戴复古《春尽日》:“花残蜂课蜜,林茂鸟安巢。”黄蜂:蜂类昆虫的一种,通称“马蜂”;也称为黄蜂、胡蜂。元‧耶律楚材《河中游西园四首其二》:“衔泥紫燕先迎客,偷蕊黄蜂远趁人。”
8. 恰恰:本文指象声词;①形容莺啼声。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之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②正好。唐‧郑损《星精石》诗:“孤岩恰恰容堂构,可爱江南释子园。”③融和貌。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④用心貌。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恰恰,用心也。”
9. 雍雍:①本文指鸟的和鸣声。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旭日始旦。”
②声音和谐。《礼记‧少仪》:“鸾和之美,肃肃雍雍。”汉‧蔡邕《祖饯祝》:“鸾鸣雍雍,四牡彭彭,君既升舆,道路开张。”王闿运《上征赋》:“明执辔而虔恭,铃雍雍而徐动。”③和洽貌;和乐貌。《汉书‧王莽传上》:“是以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宋‧叶适《北斋》诗之一:“友朋坐雍雍,燕雀鸣草草。”④犹雍容,从容大方。《太平广记》卷四四引唐‧薛渔思《河东记》:“既及弱冠,仪形甚都,举止雍雍,可为人表。”
10. 秦岭:山名。又名秦山、终南山,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唐‧张继《华清宫》:“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迢递:遥远貌。唐‧姚合《送李侍御过夏州》:“迢递河边路,苍茫塞上城。”
11. 巫山:山名。在四川、湖北两省边境。北与大巴山相连,形如“巫”字,故名。长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峡。唐‧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云雨巫山暗,蕙兰湘水清。”|雨洗:经过雨淋(山川花草等)。北宋‧梅尧臣《寄送许待制知越州》:“云归秦望山头静,雨洗若耶溪上凉。”
12. 嵯峨:形容山高峻貌。北宋‧梅尧臣《寄西京通判宋次道学士》:“嵯峨嵩色云常在,窈窕宫墙草又侵。”十二危峰:巫山之上,群峰迭起,相传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二峰。危,高。唐‧李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唐‧李端《巫山高》:“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二、六首押“二冬”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1. 无题(其一) 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29746-D-002.m4a
背景故事: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李商隐作为桂林刺史郑亚的幕僚,与郑亚一道远赴桂林上任,这一组“无题”诗共四首写于桂林。李商隐跟妻子王氏的感情很深,有很多爱情诗写给自己的妻子。李商隐的家属住在洛阳,唐朝的地方官员及家属可以通过官方驿站的渠道寄家书,而洛阳是唐朝的第二大政商中心,有专人处理各种文书及官员的家书。所以在和平时期,书信往来还是很方便的。只是驿史要几天才出发一次,也知道李商隐每次都要寄信回洛阳给自己的妻子,所以常常来催促,“书被催成墨未浓”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注释:①绝踪:杳无踪迹。②五更钟:古代将黄昏到拂晓分为五个时段,一更(也称一鼓)为晚上七点至九点;二更(二鼓)为晚上九点至晚上十一点;三更(三鼓)为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四更(四鼓)为凌晨一点至凌晨三点;五更(五鼓)为凌晨三点至清晨五点。边塞用鼓声报更,一更一鼓,五更五鼓,亦称戍鼓。在和平时期,非边塞的大城,如西京长安城、东京洛阳城,外城有钟楼,一更一撞钟。皇宫内城不撞钟不击鼓,而是由专人给各值班部门送更筹(晓筹、晓箭),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③远别:离别到很远的地方去;或形容离别的两处相距遥远。从广西桂林到河南洛阳,按过去的路程算,至少也相距八千里。④金翡翠:绣有金色翡翠鸟的灯罩,圆柱形的灯罩我们正面只能看到一半,所以说“半笼”。⑤麝熏:用麝香粉为主材调配并制作的篆香或线香熏香。⑥绣芙蓉:绣有荷花的纱帐(俗称蚊帐)。“微度”指香气透过纱帐。⑦刘郎: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刘晨、阮肇入山采药,迷路找不到出山的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居半年才还乡。后疑是误入仙境,再上山已经找不到通往仙境的路。⑧蓬山:原意指仙山或海外的蓬莱仙岛。本诗第一个“蓬山”指刘郎所到过的仙境。第二个“蓬山”指作者在洛阳的家,这样等于是把自己的妻子比作仙境中的仙女。⑨“更隔蓬山一万重”言外之意是说,刘郞进入的那个仙境,就在他家附近的山上。即使这样,为了与仙女重聚,他都恨仙境离自己太远。更何况你我远隔万重山水,对你的思念绵绵无绝期。
读音说明:①翡翠,两个字古音都读去声(费脆)。《康熙字典‧翡》:“《广韵》扶涕切《集韵》父沸切,音费。(未韵)”②微度:“度”本诗词义与“渡”同,所以读去声“渡”。|“度”还有一个词意是指“揣度、裁度、审度”这时候原本古音读入声“托”,《康熙字典‧度》:“又《广韵》徒落切,音铎。(药韵)”笔者依据的是反切注音,其实“铎”的古音也是“托”。《康熙字典‧铎》:“《唐韵》待各切《集韵》《韵会》《正韵》达各切,音度。(药韵)”从唐朝到明朝的反切注音都是“托(入声)”。考虑到现代人的习惯以及只要读成入声,它配乐时都对应角音,韵母相同不妨碍押韵,所以当“度”的字义是“揣度”时,我们都读“夺(入声)”。
全诗大意:你在书信中说要来看我,那只不过是在安慰我罢了(来是空言),而我回去长安或洛阳也遥遥无期(去绝踪)。月儿西斜,远处钟楼传来五更钟的声音(言外之意,经常因为思念而彻夜未眠)。远别之梦深啊,啼鸟都唤不醒。驿史(赶着出发)催促我写信,以至于信写好后墨迹不浓。(场景切换到洛阳王氏的闺房)蜡烛透过金翡翠的灯罩,映照着你的面容;麝香的篆烟啊,透过芙蓉纱帐又穿越了空间,连接着我们彼此的思念。仙境就在刘晨家附近,刘晨都觉得仙境离自己太远。更何况我与你远隔万水千山的距离啊!
诗评:此诗句句深情却无一个“情”字。因为相距太远,所以作者每天都祈求能与自己的妻子在梦中相会(梦为远别),而“啼难唤”三字把思念之情写到了极致。颈联更是将场景切换到自己洛阳的家中,“蜡照”句言外之意是说,妻子这时候也是在思念自己吧。“麝熏”句言外之意是说,妻子点上篆香,吹熄蜡烛,希望能与自己在梦中相会。或许是真正的诗人才能理解李商隐想要表达什么吧,苏轼在宋词《南乡子‧集句》中化用了李商隐的句子:“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一语双关,更深夜残;或因思念而情绪更消沉)。绣被焚香独自眠。”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不仅被后人用来表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还由此派生出了其它经典诗句,例如北宋‧贺铸《乌啼月》词:“重墙未抵蓬山远,却恨画楼低。”元末明初‧杨基《寓江宁村居》诗:“相思未信蓬山远,只隔江东一片云。”
2.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29747-D-003.m4a
注释:①外弟:表弟。李益的姑表兄弟。②离乱:指安史之乱(公元755年12月至公元763年2月),这场动乱结束时,李益才十六岁。③沧海事:比喻离别后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李益出身陇西李氏名门望族;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退休。据《旧唐书‧李益传》记载:“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古人特别重亲情,陇西李氏家族很庞大,所以李益与表弟之间相关的亲戚很多,俩人相谈甚欢,忘了时辰。④暮天钟:附近寺院敲的晚钟。暮天即傍晚。⑤巴陵道:指通往巴陵郡(今湖南省岳阳市)的道路。
全诗大意:经过十年战乱的流离失所,彼此都长大了,今天才意外相逢。问起贵姓,惊疑是第一次见面,可是说起名字才想起表弟原来的样子。分别这么多年来,家族的亲友遭遇了很多变故,逐一道来,都说完附近寺庙的晚钟也响了。明天您又要赶路前往巴陵郡,随着您的渐渐远去,萧瑟的秋山逐渐阻隔,如我的忧愁不知又要增加了多少重。
古人诗评:①宋‧范晞文《对床夜语》:“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唐‧郎士元)”,“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唐‧司空曙)”;皆诗人会故人诗也。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如平铺直述,但又言简意赅。“殆”副词,大概,几乎)。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②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李益曰:“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则情尤深,语尤怆(悲伤),读之几于泪不能收。③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一气旋折,中唐(唐朝中叶)诗中仅见者。
三、附注:
1. 《孟子‧尽心下》:“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译文:齐国正在遭受饥荒,(孟子的弟子)陈臻说:“国内百姓都以为你会再次劝说齐王打开棠邑的粮仓救济灾民,你大概不会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这与冯妇遇到的情况相同。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人,善于与虎博斗,后来成为很善良的读书人(不再随便去野外杀老虎)。一次他乘车经过郊外,见很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老虎凭借着角落抵抗,没有人敢靠近。众人看见冯妇来了,便跑上去迎接。冯妇撩起袖子,露出胳膊跳下车,大家都很高兴。只有读书的人讥笑他。”
——–
笔者在上课时提了以下问题:
①看到有人掉到水里了,我们是先救人?还是先调查这个人是第几次掉水里了?或者调查一下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②消防部门接到火警电话后,是先出警救火?还是先调查一下那座楼是第几次着火了,那座楼里住了多少好人或坏人?
小朋友的回答是:“救人排第一,没有选择。”笔者不敢代替孟子去回答问题,所以只能留下问题供读者思考。因为佛家修善,儒家修仁,只有发自内心地去做才算数。
2. 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器具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所,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蒋经国先生是中华民国第6、7任总统。1月13日是他逝世的纪念日。他知人善任,启用一批优秀的官员,将台湾建设成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成为当时亚洲四小龙之首。同时他晚年也解除了种种的政治禁令,让台湾走向民主化。曾有民调统计,有超过半数的台湾人民认为他是最受到怀念,也是对台湾贡献最大的总统。
他早年在苏俄留学,日后曾担任特使与苏共总书记谈判,并继承父亲蒋介石遗志,与中共交手数十年,对共产党有着充分的认识。1978年2月,他曾在在立法院的施政报告中进行《揭穿共党和谈阴谋》的演说,内容引述了前苏共领导人列宁的一段话来提醒国人:
“明天我要把这个敌人用绳子绞死、勒死,但今天晚上我还可从这个明天我要绞死的人手中,买到用来绞死他的绳子。”列宁这句话值得我们警觉。今天我们在这个环境中,一定要认识敌人!不了解敌人,就是盲目,也是麻木!
就像中共在今日的民主社会中“用民主来消灭民主”,高举“自由、解放、进步”的口号,引诱人们一步一步地走向失去自由和道德毁灭之路。
笔者仅节录蒋经国先生历年在传记书籍中提及关于共产党及民主的相关重点言论,供读者参阅:
◎共产党的本质:
午睡后坐于父亲灵旁,想起父亲领导全国以反共救国、实现三民主义为奋斗之目标,而我将近五十年来之政治生活,深切认识共产党乃是邪恶魔鬼,杀人凶手,所有威胁、利诱、欺骗、分化之伎俩,无所不用其极;尤其血气方刚之青年人以及苟且偷生之徒最容易上当,一入圈套即无法自拔。
凡此种种,实为此一时代人类之大悲剧,但是吾人皆应了解,邪魔乃无法久存,最后必将被正义、正气所消灭,吾人只有以绝不妥协之态度抵抗共党,方能生存,方能胜利,而人类历史亦将会证明此一道路乃是最正确的……
◎民主的真谛:
有位外国朋友曾经问我:“你们国家是否有民主?”我很肯定的答复:“我们国家是一个民主的国家,当然有民主。”我们有选举,有开会,民众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与自由。他又问:你们民主的尺度是怎样? 我立即答说:民主就是民主,民主没有尺度的区分。
我认为民主就是合乎民众的利益,达到民众的要求,在此范围之内,每个人都享有民主的权利。
以我们今天国家的处境来说,我们是反共的,我们也是实施民主的,但能否让共产匪谍来此地胡说八道呢?能否让他来渗透颠覆呢?如不让其阴谋活动,难道就不民主?我们能够这样解释吗?所以民主并非无尺度可言,而是要以国家利益为利益,以民众利益为利益!
……其实自由就是自由,自由没有绝对的范围,凡是宪法所赋予国民的一切自由,政府都予以保障,但我们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如果滥用自由,违背宪法,竟来散发毛共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或毛匪泽东的“语录”,来传播共产主义的毒素,而政府予以处置,就说没有自由,这是可以的吗?这是绝对错误的。我们的民主自由,要以顾到国家利益为前提。
◎值得警惕
毛共有句口号,是毛匪对马歇尔说的:“天下最聪明的人,是藉别人的嘴说自己要说的话的人,藉别人的手来做自己要做的事。”这就是共产党的真面目。所以今天希望大家要了解,当我们高喊民主的时候,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替共匪说话?替共匪做事?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作者注:1945年国共双方冲突越演越烈,美国方面派出马歇尔上将为特使进行调停,这时毛泽东提出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高喊民主。要求结束国民党专政独大,并说明要彻底保障人民的结社、言论、出版、游行等自由。马歇尔误以为中共是单纯的改革者,因而偏袒中共,截断对民国军的军事援助。尔后中共夺取政权,开始消灭中国人民的一切自由。)
◎共匪攻击我们最恶毒的武器
德国希特勒是一狂徒,当他出兵和俄国发生战争时,俄军一经接触就溃不成军、几百个将军向德军投降。今天共匪也许想用军事力量来攻击我们,因为我们的存在是毛共的致命伤。但是毛共不敢随意用军事来进犯,它们如果不能用军事武力,就不用军事武力,而尽一切力量,先用其他方法攻击我们,那就是使用统战、心战、释放俘虏、挑拨离间、分化颠覆等手段来破坏我们,这是共匪攻击我们最恶毒的武器。
◎与共党的战争是保卫我们民族与整个国家生存的战争
列宁在1917年发动俄国的十月暴动后,不到两年就派人来中国组织共产党。列宁曾说:“从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经过加尔各答的。”可见他的野心就是要赤化中国、赤化世界。
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论点就是否定国家,否定民族的存在。这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是相背的,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当年列宁无法在中国组织共产党,就派人到我们中国国民党来,寄生在中国国民党里面,想把国民党变成共产党,结果这个策略失败了。经过清党以后,共产党变成跟国民党敌对,也是跟中国人民敌对的一个党。
过去我们历史上有“邪恶”与“善良”之战,“黑暗”与“光明”之战。但共产主义较诸过去历史上所谓的“邪恶”、“黑暗”、“暴力”尤为狠毒。不同的地方是,它要毁灭整个中华民国,把这一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它进入印度,欧洲的一条道路。所以我们对于共产党的战争,完全不同于打军阀、反帝国主义的战争,我们面临的是一场保卫我们民族与整个国家生存的战争。我们胜利了,共产主义就失败了,共产主义在中国就失败了,它在全世界也就失败了。
参考资料:
《经验与教训:为何绝对不能与共匪谈判》 新思潮出版社 民国68年出版
《小故事大道理 蒋经国先生讲述》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民国64年10月出版
《守父灵一月记》 三民书局 民国67年1月出版@*
责任编辑:王愉悦#
作者:荏淑一
现在已经有许多人看到新闻,指出2025年到2029年期间连续五年都没有“年三十日”这一天。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这在天文学上是比较少见的现象。
为何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
这要问“朔望月”的形成,还要问牵动“朔望月”的“摄动”因素。
一月中有没有“三十”这一日,是依据观察、推算的月球的朔望月周期而定。什么是“朔望月”?在天体测量学中,是指月球连续两次合朔(日月交会)的时间间隔。简单来说,即从一个朔日(阴历初一)到下个朔日为止,称为一个朔望周期,即一个朔望月,也称太阴月。此外,也可用“望”(满月)日为观察点。
一个朔望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其平均周期是29.530589日,即29日12小时44分2.8秒,并非整数。为了要让阴历初一与月相相应,让每月初一都能对应朔月,所以就用大小月来调整,因此阴历月份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的,这使得阴历的大小月并不固定。
长期来看,阴历一年中有三十日的月份略多于没有的,而有“年三十”的年也略多于没有的。那是因为一个“朔望月”的周期平均值是29日又二分之一强(即12小时44分2.8秒)。依据过去的经验来看,大约3─5年就会出现一次年终没有“年三十”的情况,例如:2013、2016、2022这三年都没有“年三十”。
那么,为什么从2025年到2029年期间,将有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的现象出现呢?这又关系到影响月亮运转周期的“摄动”因素了。
什么是“摄动”因素?
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一个系统,来自其它星体的作用力对该系统的运行轨道会产生微小的牵动,即“摄动”。
月球和地球之间,因为受到来自其它星体的“摄动”影响,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大约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动着,长期的平均长度是一般所知的29.530589天。
2025年起连续五年的时间,“朔望月”的周期将出现异于寻常的状态,显示来自星宇其它星球对月球、地球之间的系统之“摄动”影响也异于常态。这就是2025年起连续五年将没有“年三十”的背后因素。
天垂象见吉凶:天谴显露
本来,约三五年才会出现一次年终没有“年三十”,但是2025年起连续五年的年终将没有“年三十”,这种异象能说不大吗?
易经说“天垂象,见吉凶”,见到异常天象,不能掉以轻心。距离我们最近的、关系最密切的星球将出现这异于常态的天象,生活在这个星体系统中的我们,能不受到影响吗?!虽然是星体的摄动,但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才能及早防微杜渐。
已知2024年甲辰年是个“无春年”,受到闰月的牵连,立春早于除夕,落在阴历前一年的年尾。甲辰年也“没有年三十”,除夕是十二月二十九日(阳历在2025年),往后四年也都“没有年三十”,这些天体现象的叠加,也是比较不寻常的。
古代预言和现代的通灵人、风水师都指出2024年将是一个不寻常之年,有许多事要被显露出来,是个严厉的“天谴”之年,瘟疫将会加剧对恶人的惩罚。刘伯温的《救劫碑文》预言就这么说:“任你金刚铁罗汉,除非善乃能保全,谨防人人艰难过,关过天番龙蛇年。”
或许这种天象的巨变带来的冲击,也反映到了日月地系统的摄动上。我们对于可能的灾难预防,永远也不嫌多!先知们预警我们要返回善良的根本,凡事用高尚的道德去衡量,以良心去回应,这是保全自己的上上之策。@*
注释:
1.摄动:指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按规律运动时,因受到其它天体的吸引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轨道上产生的偏差,这些作用与中心体的引力相比是很小的,因此称为摄动。
2.合朔:称日月相会。约在阴历每月初一的前后。
3.朔月: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等时的月相。此时月亮在地球与太阳之间,其暗面正与地球相对,地球上看不见月光。
─点阅【天象示警】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清朝时期,有一柳州人叫王威,娶吴氏为妻,但才两年,夫妻俩就被流寇冲散。王威贫穷得不能自给,于是从事贩卖小商品。因为他与妻子离散了,家中没有妻小,就常常几年不回家。
有一次他到平阳贺邑贩卖商品,在一间店租了一个铺位买卖货物。当时正遇上县里闹饥荒,逃亡的人很多。忽然看见店外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哭得很悲痛。他就问店主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该店的邻居是姓伍的人家,妻子本姓孟,丈夫伍元外出已经六年了,毫无音讯。最近婆婆死了,没有钱买棺木,就只能卖身换钱来买棺木,但买家嫌她有儿子,孟氏唯有把儿子也卖给别人。现在母子不忍心生离,所以哭得很悲痛。
王威听到后,对她两母子产生了怜悯之心,说:“我已年过半百,本来不想再娶妇。如果不嫌我年龄大,我愿意为她埋葬婆婆和抚养儿子。”店主说:“这是件善事。”就去告诉孟氏,孟氏同意了。王威就去买棺材,择了个日子将她婆婆安葬了。出殡时,孟氏哭着说:“为了婆婆和儿子的缘故,我感到羞耻失节,死后没法面对死去的婆婆,活着没法面对前夫。”听到的人都感到酸楚。王威认为孟家房屋破漏,便出钱为她修理,逐渐置办家具。孟氏的儿子名叫惠,就让他跟着塾师读书。
过了三年,伍元从外面回来了,听说妻子已经改嫁,就先到邻店去打听。店主详细地叙述了这件事的经过。伍元说:“养子葬母,恩义极重,况且妻子已经改嫁,我只是希望领回自己的儿子,其余的我就不过问了。”店里的人就把伍元的话告诉了王威,王威问孟氏自己的愿望,孟氏说愿意跟回以前的丈夫。王威说:“如果是这样,叫伍元暂时住在店中,我收拾下剩余的资金,明日就会离开。”店主问:“你买的家具怎么样?”王威回答:“全部归伍元。”
王威离开五个月后,孟氏生下了一对双生子。伍元知道这是王威留下的后代,念及王威对他们一家的恩义,就很好地对待他们,而且用恩、义两字作为两个儿子的名。
当这对双生子九岁时,忽然来了一位世袭武翼都尉的郑公,他们住宿在伍元家隔壁的店里,后来因儿子生病,在店里医治无效,几天后去世。恩、义两兄弟经常在店外嬉戏,郑公见到恩的相貌和他的儿子很相似,而且年龄相同,就想将他认为继子,继承自己家族世袭之名,于是麻烦店主转告伍元。伍元知道后,与孟氏商量,孟氏高兴地答应了。郑公用很优厚的报酬回报伍元,就带着恩离去了。
许多年后,王威从事商品贩买,赚了不少钱,年老时返回家乡,途中住宿在梧州属邑的某镇店。将要睡觉时,忽然听到有妇女的哭声,招呼店里的人询问。店里人说:“有个姓伍的人,逃荒来到这里,三个月前突然病故。他的儿子外出,几年都没有音讯。婆媳两人贫困得不能支持,不得已让媳妇跟从他人到别处去,所以在伤心地哭泣。”
王威心中不忍、表示同情地说:“他们儿子年龄有多大了?”店主说:“他儿子名字叫义,我曾经见过他,年约二十七八岁,相貌和你有些相似。”
王威假装惊讶地说:“差点误了大事。他有银子和书信烦我带来,打算明天早晨交给他们,现在如果这样,就应当赶快给他们送去。”于是取出几两银子交给店主去见伍母,说他和令郎早就相识了,因为有一两件事尚未办妥,让他先带几两白银,作为暂时之用,令郎一定会在十天之内回家。”并且说:“令郎经商发了财,手中积蓄约有几百两银子。”话完,店主把银子交给伍母,伍母相信了,得到银两后,想将媳妇嫁出去的事就取消了。
伍义果然在第九天就回来了,他所积蓄的钱也和王威说的一样。伍母对伍义说:“幸亏你先拿几两银子托客人带回来,不然的话,你妻子就已经改嫁出去几天了。”于是向伍义详细说出事情的经过。伍义说:“没有呀,与我的交情好的人中也没有姓王的。”伍母大为惊异,马上拿出银子来给伍义看,并说:“这就是他带来的银子,尚未用完。姓王的客人昨天晚上还住在这个店里,客人马上会离开,店主一定会知道客人的消息,你赶快去拜访他。”
伍义奉母之命去到店铺,店主说:“王客偶尔得点小病,现在虽然好了,但还没有动身。”
伍义见到王威,立即叩头致谢。王威惊讶地问为什么?店主说:“他就是托你把银子带回来的伍义,现在你怎么又不认识他呢?”王威笑着说:“我确实不认识他,只不过是当时不忍心她们婆媳生离,所以才假托这样做。”店主欣然说:“客人真是仁人君子。”
伍义说:“明天中午我准备一桌简单的宴席,恭敬地酬谢你的鸿恩,并奉还原金,希望早点光临。”王威说:“原金绝不接受,这是我当时应该做的。”第二天,王威邀请店主一同前往。
他们到了伍义家,伍义母亲从窗口往外窥看客人,大吃一惊,喊着儿子出来,说:“你问客人大名是否叫威,是否柳州人?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就是你的生父来了。”伍义就依照母亲所说的去问王威。
王威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伍义还未得及回答,伍母就走了出来,说:“你不认识孟氏吗?你的须发白如秋霜,我也不敢相认你了。”于是指着伍义说:“这就是你的儿子。”王威哑然,不知说什么才好。
孟氏又解释说:“你离开五个月以后,我就生下了一对双生子,这是次子。”王威又问:“那他哥哥在哪儿?”孟氏回答说:“当他九岁时,过继给郑游击(古代武官军阶游击将军的简称)为子,至今毫无音讯。”
王威说:“那伍惠到哪里去了?”孟氏说:“他扶柩葬他父亲还没有回来。”店主说:“你能夫妻父子团聚,都是你轻财好义所得来的。”王威于是就在梧州所属的这个城镇安居下来。王威夫妇早年离散,半生无音讯,到了晚年,忽然与妻子、儿子意外相遇,足以感发人之的善心。
资料来源:《益智录》@*
─点阅【古道人生】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作者:智子
古代的言情小说
盘点几句大家也许熟悉的名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多情却被无情恼”、“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皆出自《西厢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良辰美景奈何天”,皆出自《牡丹亭》。
据说,《西厢记》、《牡丹亭》、《金瓶梅》这三本书的作者,各自都遭报:或嚼舌而死,或在阴间受苦,或子孙三代为哑巴。怎么会这样?古人的智慧其实已经告诉我们真相了。
《寿康宝鉴》提到:
“金陵一名家子弟,很有才华,过目成诵,十三岁就博通经史。一日偷看《西厢曲本》,废寝忘食七天七夜,而元阳一走,随即颓败。医生说:心肾衰绝了。这孩子最后不治而死。”
“天资聪明的子弟,赋性灵秀的女子,他们只要一看这些色情书刊,没有不被迷惑的。开始看的时候,常为一些艳词丽语所打动,认为佳妙,接着就被书中的色情描写所吸引、所制伏,最后便不能自我控制了。结果,竟致以希圣希贤、齐家治国的宝贵人身,甘愿去做钻狗洞爬墙头、偷香窃玉的下流之事”
“可见这些淫秽书刊,它毒害世人心,比含有砒霜的蜜饯更厉害!”“它能使人灭天理,乱人伦。犯此恶行之人,现生就折损福报,减去寿命,破家而亡身,辱没祖先,断绝后代。更可怕的是其人死后,由于罪恶深重而堕入地狱,则将受尽种种极苦,历经长劫不能出离”
魔鬼藏在画皮下。别以为古人口里的“淫书”是多下流的黄色书刊才算,也许就是你我曾感觉无比浪漫的言情小说,这些书其实是刺激人的情感、感官、荷尔蒙,勾人的色欲心,才把人弄得颠三倒四。现代大量言情剧都涉及毁三观的早恋、三角恋、多角恋、出轨找“真爱”等桥段。可见,秉持传统价值观的古人与现代人之间,道德差距有多大。可天理是不变不动的,现代人也许急需脑补很多传统知识,才不至于稀里糊涂随世风下滑而害了自己。
言情小说的脑回路
当年的“言情小说粉”都长大了,后来的他们,有的被“爱情信仰”耽误了青春,有的把家弄散了,说起来,小伙伴们也挺无辜,都是小说惹的祸,不是吗?
这又能怪谁呢?要怪就怪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偏离了,老师看成绩,家长也是“拼娃观”,小伙伴真的缺乏健康成长的土壤啊!但也怪你自己太傻,居然信了幸福是“找到令你上头的人”这种邪说,那杜撰故事中的男女,脑回路都迥异于有基本常识的人,现实中你根本很难碰到那样式的人。你不去相信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老理,而信无良厂商打造的荒唐故事,你不傻谁傻?
我自己曾经就真的信了,在世上某个角落,有个人会无条件对我好,自己做个“野蛮女友”也能被宠成公主。现实中这样的人哪找?我为啥信呢?因为小说就是那样告给的啊。信的原因,还一点,就是太自恋,真是病得不轻!别说自己条件不够,就是现在人说的“女神”被背叛的都太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再好的条件也难驾驭“渣男”啊。
您还别说,虽然三观被言情小说带偏的人不少,但身边就有两位朋友,学生时代就看不进言情小说,觉得太不合逻辑;更受不了言情剧哭哭啼啼、要死要活的雷人情节。这样的人长大后也过着清醒的人生,会理智思考,不被情绪情感左右,不会人为增加人生路上的磨难。而我却曾把某作家的言情小说珍藏着一本不落的看,后来在人生中也曾为情所困。看来,人和人就是不一样,这就是“恋爱脑”与“人间清醒”的区别吧。想带偏清醒的人也不容易。
颜控之悲
有朋友说,不论啥理念,用“颜值高”的人来“代言”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霸总剧”专找“高颜值”演绎,剧情差不多都这样式儿:女主受苦受的那么严重,霸总那么专宠她,同时对其他人又那么狠辣;这类剧灌输的价值观就是:你一无所有都不要紧,只要年轻美貌,就有霸总犯贱式的赖住你,一次一次暗中保护着你 ,一次一次任你耍脾气耍小性子,最后还给你一张“最高级黑卡”金额无上限;这种把“美貌”当“黑卡”的思维,其实没经过逻辑思考,但就有人信,活在自己编织的“美丽谎言”里,不愿醒来。
现代一些人“三观跟着五官跑”,觉得美貌价值无限,可以让霸总死心塌地对自己好一辈子。难怪那么多姐妹去韩国整容?当今“持靓行凶”的何其多?何其理直气壮?可是,美眉们忘记了关键一点,人生是天理说了算,而不是好色的霸道总裁说了算的。
有的美眉把言情小说读到内心深处,自己也变得戏剧化,中年了还是一颗“少女心”,注重“少女感”,很虚荣,在意自身魅力,很像一直有意无意扮演“少女”角色。渴望爱情,但经常遇见“桃花缘”,却没有谈婚论嫁的“正缘”。自身条件不错,外貌气质都很好,可内心却是极端自私、自恋的索取型人格。这样的外部条件以及内部人格,吸引的注定都是心术不正的,抱着以结婚为目的人,稍一接触就不难发现这种人格的问题,就退避三舍了。
“绿茶婊”何其多
也许,你觉得自己清纯又纯情,一心向往爱情,感觉自己好无辜啊,像人畜无害的小白兔。其实不然,摸着良心,你不就是人们口中的“绿茶婊”吗?极端自私,哪有半点好心肠来稍稍考虑一下别人?听听活了105岁的老人杨绛怎么说的吧:“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女人,她是一个男人的脸面。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男人,因为他是一个女人的余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嘘寒问暖。不是你的男人,不要情意缠绵。这是为人之基本,男女之底线。”
有明白网友说:“你侵犯了一名女子,冥冥之中,她的丈夫、孩子、父母亲人会非常仇恨你,心波是有能量的,这仇恨的电磁波力量之强烈,早晚会使你倒楣的,或折寿,或损福,或灾祸,可怕啊!这是宇宙的自然法则。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出来混总要还的!而男人,伤害了妻子,也伤害了情人,破坏了好端端的家庭,你说缺德不缺德?自己本身还要损福折寿,事业坎坷,灾难降临,死后入地狱如箭啊!”
人家聪明人说了,质优男女,你通过婚外恋是追不到的,你追到的都是渣。心灵出轨的,冠冕堂皇说什么“灵魂伴侣”、“柏拉图”,有的内心感受着“心有灵犀”,偷偷享受“两情相悦”,陶醉于被人欣赏和爱慕的飘飘然。自以为很聪明、很高尚、很纯洁,说白了,都是玩“意淫”而已,都是成年人,别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自欺欺人了。假使你真遇到一个愿意为你抛妻(夫)弃子的人,那不是遇到“真爱”,而是遇到“真渣”,快逃命啊!别被自恋冲昏头。
请珍惜生命,远离渣,别做渣。尤其当心迷惑性强的各种渣:“绿茶渣”、“深情渣”、“灵魂伴侣渣”、“白月光渣”等。你可能一不小心就遇到了这样的渣,或一不小心被贪欲上身而扮演了这样的渣,而离幸福更远了。@(待续)
责任编辑:方远
作者:柳笛
在大山中清修的日子,犹如置身云外仙都。道乐声声,道香袅袅,道人们不问世俗,专注于每日的修行功课,浑然忘记光阴流转与时岁变迁。公元1644年,来自北方的哒哒铁蹄声,打破了中土大地的局势。
这一年,是明崇祯十七年,亦是清顺治元年。在这明清鼎革之际,明思宗城破自缢,清世祖入关登基,山河家国在瞬息间改换了名姓。各方纷争随之迭起,战火兵燹不时地进犯均州一带,亦惊破这座大山的宁静。
身在尘世之中,终究无法完全阻绝人事代谢的侵扰,武当多处宫观再遭劫火,不知能否重现极盛的模样?即使是心如止水的道人,也不禁猜度,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将如何面对汉人数千年来信奉的道教信仰,新帝的各项举措又将为这座大山带来怎样的命运?
三教并重,再续玄武信仰
前朝往事渐渐远去,而在皇城御花园中心的钦安殿中,清人仍然谨遵明朝旧制奉祀着玄武大帝。每逢朔望、佳节,礼官们在雕栏玉砌的宫殿内,设道场、呈贡品、拜表文,如汉人一般虔诚地举行祭拜仪式。宫里的这项习俗,一直延续到两百年后的道光19年(公元1839年)。
或许在清帝心中,兴起于北方的女真族,能够坐镇中原、高居天子之位,冥冥之中也得到了道教大神玄武的佑护。因而清初以来,历代清帝虽然未把道教推崇至国教的地位,却将皇室尊奉玄武的信仰传统保留下来。
顺治8年(公元1651年),13岁的清世祖步入亲政的第二个年头。作为第一个统一天下的清帝,他不因年幼而忽略对神的礼敬,反而十分恳切地表达着对玄武大帝的崇奉。他钦定祭祀玄武的一应礼仪,并下诏在每年生辰之时,即普天同庆的“万寿圣节”,遣官致祭于辽东的显佑宫。
《清朝文献通考》中如实地记录了小皇帝诚挚的祝辞:“兹朕诞辰,惟神永远默佑,仅以茶果庶品之仪致祭,尚飨。”此后,这也成为历代清帝的祭拜传统。每逢万寿节,官员必奉旨祭玄武,或至京城附近的真武庙,或直赴武当山朝拜。
同年,世祖还召正一派道人张应京入觐,授正一敕教大真人,执掌天下道教事务。他还以包容的心态推崇汉人信奉的其它正教,于五年后颁布谕旨推重儒、释、道三教,肯定其“为善去恶、反邪归正、遵王法、免祸患”的度化人心的善德力量。
这项举措,在世宗雍正帝一朝继续发扬。世宗主张三教同源,也曾下一道敕谕:“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圣人同其性,则广为道德,人能同诚其心……可以资吾君之安天下。”他还敕命地方官员保护出家人,“以成大公司善之治”。清帝们对正教信仰的推崇与保护,创设了宽松的修行环境,包括武当派在内的教派得以蓬勃发展。
康熙盛世,君臣复兴大岳
康熙12年(公元1673年),武当仙山迎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的皇家队伍。为首的乃是两位御前侍卫,亲自护送丰厚的香币与白银五千两,入山祭拜主神玄武大帝。圣祖康熙帝,大清朝又一位少年天子,在弱冠之年派遣最信任的侍卫亲赴武当山举行祭告典仪,祈祷他的皇祖母“寿算千秋”,并祈求玄武大帝“祚国保民”。
这是清皇室与武当山的第一次结缘,这份荣光,让武当人永远铭记这位极具胆识与才干的“千古一帝”。三十年后,恭逢万寿圣节,圣祖再次派遣侍卫与兵部官员奔赴武当,登顶天柱峰,在金殿中朝拜进香。帝王与帝国一同成长,此时的圣祖,已有能力向玄武大帝表达更高的诚心和敬意。
他奉上香仪银一千两,并御书匾额五通,敕赐几处宫观:“金光妙相”悬于太和宫金殿,“默赞皇猷”悬于净乐宫,“仙箓崇虚”悬于周府报国庵,“曲成万物”悬于南岩宫,“清虚致德”悬于玉虚宫。净乐宫朝圣门前还修筑了一座御书楼,收藏着圣祖当年亲笔题额的墨宝。
君上对道教名山的重视,同样影响着治下的百官,在圣祖两次拜祭武当的三十年里,王公大臣们纷纷捐资修葺殿宇、神道,出现复修宫观的小高峰。这不仅由于清初战乱毁坏了诸多建筑,造成大岳“罄断人烟”、道众“百存其一”的萧条,而且在三藩叛乱时,清军于武当大败叛军,也不可避免地殃及部分建筑,这座治世玄岳已不复仙山琼阁的恢弘景观。
康熙21年(公元1682年),总镇蔡元等人捐修自朝天宫至朝圣门的山路,这段近15里的神道盘旋于崇山密林之中,耗时8年方竣工。22年,镇安将军噶公捐银数千两,历时三年修缮周府庵的道院24座、殿宇18幢、房屋534间,恢复其宏大壮丽的旧貌。25年,郧阳府治王来任不忍宫观飘摇倾圮,偕同地方官员倡修复真庵。42年,分守下荆南道王度昭亲赴武当,修筑金殿两旁配殿及二天门、三天门。
废止香税,民间香会如潮
几度兴衰,往来成古今。历经屡废屡建的武当,早已炼就沉静的气度,在清皇室的关注下,平稳地走过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至乾隆高宗一朝,它再次迎来重要时刻。
恰是在刚刚登基的乾隆元年(1736年),高宗颁下一道谕旨,他要依照泰山之例,永不征收武当山香税。香税大约成立于明中叶,是向朝拜进香的民间信士征收的特殊税种,主要用于宫观修缮、日常用度、官军俸禄等方面。
自宋元以来,民间便盛行玄武信仰,百姓奉之为镇邪斩妖、赐福保泰的至善福神,亲赴武当朝拜者络绎不绝。明初,武当山便是皇室钦定的天下第一名山,经成祖大修宫观群后,更是化身百姓心向往之的人间仙境。山志有载,武当每年都要接待数万香客,漫山皆是“行者摩肩,入山如市”的盛景。
如此,武当山的香税与香客的布施,动辄岁入万计,很大程度上成为平民百姓的经济负担,“穷不游武当,富不登太白”一度成为明清流行的俗谚。而众生向神明表达敬意,吐露心声,不应有富贵贫贱的区别。正是出于对百姓苦筹香税的怜惜,高宗在即位之初便昭告天下:“小民虔谒神明,止应听其自便,不宜征收香税,以滋扰累。”
这道圣明的谕旨被刻成碑文,安置于天柱峰上的朝拜殿内,昭示着金顶神光普照大地的慈悲。从此,武当香火日益兴旺,明清以来民间自发组织的“香会”活动也更加活跃。香客们大多来自大山周边的郡县,更远自岭南的广东、福建。每至玄武圣诞日三月三或飞升日九月九,善男信女便换上朝拜礼服,高擎彩旗和“万民伞”,一路击鼓鸣乐,向着膜拜的圣地迤逦而行。
进入武当山后,沿途宫观皆是打醮之所,而登上通往金顶的神道,更要一步一叩首,以最高的礼节虔心朝拜。这是大山最热闹亦最庄严的时刻。历史走到了清朝,武当山虽不复明朝“皇家道场”之盛,奉祀玄武的香火却不曾断绝。
苦心经营,重振武当玄风
两百多年的清朝,对这座大山来说并总不是太平盛世,鄂西北一带的几次战乱贯穿整个清朝,屡次破坏武当山的著名宫观及神道。身在风波不定的深山密林里,道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难以得到保障,但多年清静修行的功夫令他们宠辱不惊,淡看生死。他们非但没有失去修道、弘道的信念,反而以极大的耐心与毅力,为道法的中兴而坚守在大山中。
明清之交,一位名叫白元福的中年人挂冠入道,在武当七真洞内苦修十余年,成为全真龙门派的著名道长。弃官归隐,是众多晚明文士的选择。他们生当明季之乱,有的感念旧主,有的堪破世情,便不约而同地逃离俗世,寻找心灵的解脱之法。
或许在修真的过程中,寂寥之情转作出尘之心。比如白元福,目睹武当的疮伤,便决心以身献道,勉力恢复紫霄、南岩等宫观的旧貌,成为武当再兴之人。顺治13年(公元1656年),他又主持嗣修明真庵,作为聚徒讲学之所,为龙门派培养一批新的道人。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在郧阳府治王来任的资助下,修复太子坡,并担当主事。在修行生涯落幕的前一刻,71岁的他选择在明真庵端坐羽化。或许在这位道人的心中,为武当复兴道法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片段。
清初的武当道派中,龙门派可谓一枝独秀,这还要归功它的另一位宗师王常月。他本是极具慧根的修道奇才,早年遍访名山,精研道法,有感于道教式微,萌生振宗弘教之志。中年时,他拜曾在武当龙门派皈依的赵复阳为师,得其秘传心法。
赵复阳曾问他:“迩来应物持心,何得何失?”他以玄风颓败、求师振拔答之。师勉曰:“君子穷于道之谓通,道备吾行,何患宗风不振耶。”此后,王常月在华山隐居修行,一日遇斗姆点化:“汝缘在北,勿滞于斯。”时值世祖入关,他便毅然北上面圣,传播道法,得世祖礼重,三赐紫衣,并在白云观奉旨传道,收徒千余人。
康熙初年,王常月又率门徒南下开坛说戒,使得全真龙门派在南方日渐兴盛。期间,他走进武当山玉虚观弘道,武当的大半道人纷纷来归。在前后两位龙门派高道传戒、讲学的努力下,武当道派出现中兴之盛,元和观、太子坡等宫观更开设“十方丛林”,缘结天下道人。
咸丰6年(公元1856年),一场红巾军的叛乱,自古均州城一直打到武当金顶。这场激烈的战争以清兵大捷而告终,然而突如其来的劫火再次摧毁武当道人重建的一切。紫霄、南岩、朝天、太和诸宫均遭受重创,道人们四散流离。同治初,又一位辞官的男子走进了武当,成为龙门派第13代传人,后成为紫霄宫“道衲”,这个资历不凡的道人仅在历史上留下了道名“杨来旺”。
杨来旺见大山中的宫苑大多倾圮,发愿重修武当,便亲率门下弟子下山辛苦募款十余年,相继修复紫霄、南岩、太和诸宫的三千多间武当殿宇,同时修缮多处桥梁、山路,使武当上下一新。在修宫的同时,杨来旺还走遍大山,广传龙门派道法,授徒五十余人,致力于振兴道派。因为他的贡献,这座大山很快恢复了元气,重新聚合千余道众,并出现长达数十年的振兴局面。
有清一朝,无休止的战乱与前朝难再的鼎盛,使得武当山的命运格外坎坷,而山中道人与山外信士却一次次焕发大山的生机。其实,他们所向往并追寻的,并非那一座座巍峨华丽的宫殿,而是对天地间永恒的大道的坚守,以及对护佑人间的神明的崇敬和感恩。#(未完待续)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
文/常山子
唐代诗人刘商,以乐府诗见长,写下《胡笳十八拍》,当时脍炙人口,老少皆宜,儿童、妇女都朗朗上口、完整地背诵下来。康熙皇帝主导搜罗唐诗的合集──《全唐诗》里,就收录刘商许多诗歌。
刘商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最初拜画家张藻为师。张藻擅于山水树石之画,画松更是“特出古今”,当时人们赞之为“神品”。“双管齐下”这句成语,便是源于张藻。指的是他以单手握两枝笔,同时作画,一枝笔画苍翠的树枝,另一枝笔画干枯的树枝,一次完成,画作生动逼真。
有了名师的指点,刘商后来也专门学画山水树石。当朝画家毕宏也擅长画松石,于是当时的人们只要求得刘商与毕宏画的一松一石,都感珍贵万分,当时是这么形容的:“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
生卒年份不详的刘商,大历年间(766─779年)进士及第。性格高迈豪放的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刑部尚书刘德威;祖父刘子将为齐和州刺史、隋毗陵郡通守;曾祖刘轸则为北齐谏议大夫。
能文善画的刘商,也与父亲祖辈一样走上仕途,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官至比部司员外郎,后改任虞部司员外郎。数年后,迁任检校兵部郎中。再后来出任汴州观察判官。
不过才华洋溢的刘商不恋栈官职,独爱道术,每每遇见道士,就拜其为师,并给予资助。而刘商自己每日也勤勤恳恳地炼丹服气。
渐渐地随着日子的消逝,刘商看着身躯日渐衰老,有感于世事无常,尤其曾目睹画家老师张藻遭安史之乱牵连,被贬职后被迫离开京城。当年的刘商还为老师的遭遇深感惆怅,写下了一首诗:
苔石苍苍临涧水,溪风袅袅动松枝。
世间唯有张通会,流向衡阳哪得知。
感叹光阴实在太急促短暂,在世劳累辛苦,求得虚浮的荣耀和世间的官位,又有什么好处呢?刘商心想,古代的贤人都弃官去寻求道术,大多都能超脱尘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儿女都已经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诉自己实在不应再被世俗所累了。
于是,他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去汴州观察判官。
脱下了官服的刘商,穿上道服,离家往东方远游而去。
有一天,刘商来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走进城内街市,他看到一个道士正在卖着药,摊位四周站满了群众,人们都称赞道士卖的药相当灵效,刘商跟着围了过去。这时道士看到人群中的刘商,突然放下手中的药,安静了下来,不再叫卖了。接着走到刘商跟前,拉起刘商的手,往一家酒楼方向走去。原来道士看中了刘商异于常人,是不凡之人。
刘商随着道士进了酒楼,道士随即点来一桌酒菜。两人坐了下来,道士频频向刘商劝酒,然后侃侃而谈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之事,道士事事说得逼真,好似亲眼所见。刘商默默地听着,心里感到十分惊异,他知道眼前的道士也非凡人,所以对待道士十分尊敬,就像对待老师一样。后来刘商意有所指地对道士说:“神仙道术很难学得。”
到了晚上,刘商到客店休息,道士也下楼准备离开,刘商看着道士一闪身,即不见人影,刘商更加感到惊奇。
第二天,刘商又来到街市上寻找道士。道士这时仍然卖着药,一看到刘商,道士更加高兴,又拉着刘商来到酒楼喝酒。在高兴的闲谈喝酒间,道士拿出一个小药囊送给刘商,并且吟道:“无事到扬州,相携上酒楼。药囊为赠别,千载更何求。”刘商记下了这首诗。两人喝酒畅谈到天黑了,才相互告别离去。
隔天,刘商又到街市找道士,却已不见人影。后来刘商又连续找了好几回,但再也不见道士了。
有一天,刘商打开道士送的小药囊,解开层层的包装纸后,原来里面有九粒像麻籽的药。刘商按照道士的口诀,吞下了药,顿时觉得神清气爽,也不再有饥饿感,身体感觉轻飘飘的。
后来刘商游历到宜兴张公洞,喜爱上竃画溪的景色,就在义兴胡父渚(今江苏宜兴张渚)盖了间茅草房,隐居在山间。
曾有山中樵夫见过刘商,刘商自称:“我是刘郎中。”然而,却没人知道他居住在什么地方。相传他已经修成地仙了。@*
事据《太平广记》《唐才子传/卷4》
责任编辑:李梅#
二、六首押“一东”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4. 秋下荆门 唐‧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24832-C-005.m4a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24岁时(公元725年)写的,这一年他首次离开西蜀之地,向东行进,开始游历天下,第一站就是荆门山。
注释:①荆门:荆门山,湖北省宜昌市南。东接汉江,西邻汎水。②布帆无恙:表示旅途平安。典故请见附注③鲈鱼鲙(音快,去声):可作为思乡回归之典;本诗比喻江南美食,典故见附注。④剡中:剡县(今浙江省嵊州市),天姥山、剡溪也在那一带。“剡”字的读音,从唐朝到清朝,官方韵书或字典的读音均为上声“演”。《康熙字典‧剡》:“《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以冉切,音琰。(俭韵)《说文》锐利也。从刀,炎声。”
全诗大意:秋霜摇落了荆门山沿江一带的树叶,树木只剩空枝。幸喜秋风顺流相送,一路舟行平安。此次去江东可不是为了品尝鲈鱼鲙等美食,主要是自己喜爱剡中的山水,去天姥山与剡溪一带游历。
诗评:常人写诗一般都说“春风相送”或“借春风”如何如何,而李白写诗不拘一格,挂帆秋风,轻舟东下。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挂”字最得趣。徐子扩曰:闲适。|明‧李攀龙《唐诗训解》:霜落则木叶俱尽,故云“空”。于此时而挂帆来游,岂欲以鲈自高耶?所以入剡中者,爱此名山耳。|《唐宋诗醇》:轻秀。运古入化,绝妙好辞。|清‧李锳《诗法易简录》:首句写荆门,用“霜落”、“树空”等字,已为次句“秋风”通气。次句写舟下,趁便嵌入“挂秋风”字,暗引起第三句“鲈鱼脍”意来。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为鲈鱼脍”五字翻用张翰事,以生出第四句来,托兴名山,用意微蜿。|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清景幽情,自然深出,若著一点俗思,作不得亦读不得。此等句点拨入神,笔端真有造化。
5. 登乐游原 唐‧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24833-C-006.m4a
注释:①乐游原:在古诗文中也称“乐游苑”,古苑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本为秦时的宜春苑,汉宣帝时改建乐游苑。唐朝时,为长安士女游赏及怀古之处。②澹澹:广漠貌。③销沉:也可以用“消沉”;谓衰退没落。④看取:取,作助词,无义;也就是用语气助词来加强“看”眼前情景的效果,很值得我们将来诗词创作中借用。这是唐朝才出现的一个流行词汇,唐朝以前的诗文中没有。例如,孟浩然的名句:“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白居易:“莫问别来多少苦,低头看取白髭须。”苏轼《西江月》宋词:“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⑤事业:本诗指的是基业、功业;“何事业”即“何等的基业”。⑥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汉书‧游侠传‧原涉》:“郡国诸豪及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皆归慕之。”
全诗大意:长空广漠恬静,远处有孤鸟出没(一片寂寞荒野景象)。万古以来,繁华与萧条,仿佛都在此类景色中演变。想当年西汉朝廷何等的基业,五陵世家何等的繁荣,再看看如今五陵故址这一片寂寞荒野,连树木都没有一棵,又如何让秋风光顾?
古人诗评:①明‧高棅《唐诗品汇》评曰:汉家基业之广大为何如,今日登原一望,五陵变为荒田墅草,无树木可以起秋风矣。盛衰无常,废兴有时,有天下者观此,亦可以栗栗(音利,畏惧貌)危惧。
②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评曰:小杜“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是加一倍写法。陵树秋风,已觉凄惨,况无树耶?用意用笔甚曲。
6.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24840-C-007.m4a
讲评: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词意不须要注释,笔者直接讲解。近现代的一些“文人”曾争论这“桂花”不是秋天开花吗?怎么春天的山谷中也有桂花?然后得出个结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这其实是在误导读者。
我们都知道王维一直有打坐修行的习惯,《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这是说在山中打坐,静观木槿花(朝开暮落)。打坐时要达到好的效果,首先必须入静。有的门派教人打坐时念佛号入静;有的门派教人静观某事物入静,等等。
“人闲桂花落”其实是一个词意的倒装句,“闲”在古汉语中有“静”的意思。这一句的大意是,秋天打坐的时候,静观桂花飘落(桂花落),人很容易入静(人闲)。这一句格律是“平平仄平仄”的特殊平仄格式,第二字只可用平声,所以用“闲”而不用“静”。
“夜静春山空”大意是,宁静的夜晚,在春季的山谷中打坐,思想中的杂念很容易被清空。所以这两句是两个不同时空的画面。王维在叙说两个不同季节,不同场景打坐修行的感受。
“月出惊山鸟”这句又怎么理解呢?我们都知道,动物在很多方面的感知能力远远超过常人;当月亮被云层遮挡,整个山区漆黑一片,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突然间月亮从云层中露出,月亮的清辉普照大地,这时候整个空间的能量场突然发生了变化,我们人感受不到,但是在树上栖息的鸟儿却能够感受到能量突变产生的波动,因此被惊起。这种现象古代的诗人都有描述过,比如,北宋‧佛印禅师(苏轼好友)《游云门》:“月明山鸟乱相呼,松杉竹影半窗户。”宋‧程俱:“空山月出栖鸟惊,溅溅暗溜山间鸣。”元‧廖大圭:“月出照我牖,独闻林鸟鸣。”明‧王绂:“月惊栖鸟争喧树,风约流萤直到檐。”等等。
“时鸣春涧中”大意是,被惊起的宿鸟时不时在涧边啼叫。因为是“春涧”,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王维看到“月出惊山鸟”这种现象的时候是春天。
诗评:这首诗起句即用对仗,读起来特别优美,将两个不同季节的场景放在一起对比,更显得画面感清晰。难怪苏东坡称赞王维的作品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古人诗评:①清‧李锳《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著“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②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夜静春山空”,右丞(王维)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有此五个字,可不必更读十二部经矣。“时鸣春涧中”,夫鸟与涧同在春山之中,月既惊鸟,鸟亦惊涧,鸟鸣在树,声却在涧,纯是化工,非人为可及也。
三、附注:
1.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作殷荆州佐,请假还东。尔时例不给布颿,顾苦求之,乃得发。至破冢,遭风大败。作笺与殷云:“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颿无恙。”
译文:顾恺之在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下做幕僚,有一次请假回会稽无锡。当时按例公家不提供布制船帆的。顾恺之苦苦恳求,才借得一领,顺利出发。船行到破冢时,遇到风浪,船帆破了。于是写信给殷,说:“地名叫‘破冢’,我真的破冢而出。好在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2. 《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译文:(西晋)张翰调任齐王(司马冏)的东曹属官,在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为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作者:柳笛
天柱峰的大顶,犹如一只神龟,在云海漫溯、仙气氤氲的诸峰之上优游往来、俯瞰人间,既有神明的逍遥,更怀天帝的慈悲。龟背之上,一抹岚烟中时隐时现的金色光华,仿佛一道深邃而威严的凝望,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巅峰。
这金光的来源,正是屹立于大顶之上的,明代武当宫观群的最精华建筑——太和宫金殿。不知从何时起,世间便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登顶天柱峰,参拜太和宫,才算到了真正的武当。而金殿背后暗藏的玄机,更代表了一代君王对玄武大帝最高的虔敬与礼遇。
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这座大山成为不断翻新的画卷,相继展现无数的修真仙迹、木石神殿。它们有着不同的使命与际遇,与武当结缘又隐去,似乎是一道道伏笔,只为烘托这一朝大修武当带来的登峰造极的辉煌。
绝顶金殿,仙山宫观之精华
永乐14年(公元1416年),一道特殊的圣旨伴随一批官船,自京城发往武当山。这道旨意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明成祖的关切与慎重:“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明、风水顺利即行。船上务要十分整齐清洁,不许做饭。”船上究竟护送着怎样的圣物,竟让一位皇帝谆谆叮嘱,日日悬心?
打开船舱,武当山的工匠们为耀目的金光所惊艳,那是三千多件纯铜打制的筑殿零件。《大岳太和山志》载:“大岳太和宫……皇上独重其事,冶铜为殿,饰以黄金。”原来,成祖最宏大的心愿,便是依照皇宫的规制,在天柱峰之巅立一座铜殿。曾有人统计,这些部件,消耗了20吨精铜和上百公斤黄金,其神妙精美与奢华富丽,空前绝后。
太和宫金殿,定是大修武当宫观的最艰难、也最伟大的工程。摆在工匠面前的难题,不仅仅是如何将它们运上绝顶峭壁,还有如何筑台建基,如何组装焊接,如何凸显铜殿在大山中“万乘独尊”的地位。从“三千”到“一”的过程,凝聚了古代工匠最高超的智慧与手艺,同时创造了多个史无前例的建筑奇观。
工匠们利用木质建筑的榫卯结构一点点拼接,终于神奇地把“它们”变成了“它”——重檐庑殿式仿木结构的铜铸鎏金神殿。每一块部件都严密、精确地贴合在一起,构成室内绝对避风藏气的环境。而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的人工杰作,得益于一种失传已久的制作工艺。
相传,工匠在组装前,先把水银加热融化,将黄金锤打成金片与水银相融制成“金泥”;组装时,把金泥涂在铜部件之间的贴合部位,用炭火烘烤,使水银挥发。这样,铜部件之间只留下纯金,恰好能堵住每个部件的接口。匠人们在武当的至高处,用竭尽人力的方式,创造出几近天成的建筑艺术,不正也暗合道家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吗?
雷火炼殿,六百年神迹无穷
今天的人们登顶天柱峰,便可一睹坐西朝东的太和宫金殿的神采。殿脊双龙对峙,殿外双鹤舒立,瑞兽仙禽犹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殿中玄武大帝的神像。金殿内的神坛上,供奉着一尊真人大小的玄武铜像,他披发跣足,已坐镇武当大顶六百年。
玄武像的两侧还设有金童玉女、水火二将及坛下一座龟蛇合体的塑像,个个生动传神。殿中的神像与一应供器、几案,亦是铜铸鎏金的工艺,至今仍保持着一种高贵鲜亮的紫铜色。炉火纯青的技艺,必将书写传世的神话。有关金殿的诸多神奇景观,仍是今人难以捉摸的未解之谜。
自金殿落成那天,与玄武神像日夜长伴的,还有一灯莹亮的烛火,不动不摇,不偏不倚,长明不灭至今。想那青峰之上,罡风、雨雪与昼夜温差,无一不是熄灭一盏烛辉的利器。然而,这灯火从点燃的第一天起,始终保持着如豆的模样。由于殿内的藻井上有一颗“定风珠”,人们说那是烛火长明的秘密。
而从金殿整体的铸造工艺来看,三面闭风,殿门的特殊设计也能阻隔外界风雨,因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殿内的物品都能得到绝佳保护。古时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寿命与一盏油灯相联,而金殿的长明灯恰恰象征了玄武大帝亘古永恒的存在,它点亮的,是所有人敬天崇道的心灵。
明朝的某天,武当迎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数道雷电刺破长空,击中金殿,一个个硕大的火球顿时在殿脊、墙檐四周滚动,整个大顶呈现出火光冲天、耀眼夺目的威严景象。雨过天晴后,武当人惊喜地发现,金殿历经上苍的洗练,其锈迹与尘垢被清洗一空,不但毫发无损,且比以往加倍的璀璨辉煌,神光圣洁。
这便是武当最为惊心动魄的奇观——雷火炼殿。今天的人们研究发现,由于整座金殿是良导体,遇到雷击,便会出现犹如电火烧灼的现象。不需任何现代的避雷设备,金殿便可以安然渡过每一场雷雨的冲击。不但如此,这更是它自我净化的最天然、玄妙的方式,永远以最洁净的形态供奉玄武大帝。
一场大雨来临之际,这座金殿将出现“海马吐雾”“祖师出汗”的异象。前者是说,殿脊上雕刻的海马像,会吐出串串白雾,并伴有“喂喂”的吼声;后者则说,殿内神像会像真人汗流浃背一般,周身出现细密的水珠。若有缘,人们便可继续一睹雷火炼殿的庄严气势。
如此高规格、独具匠心的铜铸建筑,在中华大地绝无仅有。武当最顶峰的位置,正展现玄武大帝至高无上的神力与帝王臣民竭诚不渝的崇奉。
大岳太和,独享明朝尊崇
山志统计,在兴修宫观的十几年里,成祖为武当山先后发布30多道谕旨、碑文,从人力调遣到图纸审批,从宫观用品的采买到建筑余料的处理,他都事无钜细,一一裁夺。
或许是金殿的神迹带给明朝君民太多的震撼,成祖于永乐15年(公元1417年)便降下一道特别的谕旨,为武当山赐名为“大岳太和山”,并为几大宫观敕赐新名。“大岳”,一个超越“五岳”地位的名字,说明在成祖的心中,武当已是天下独尊的第一神山。
自永乐17年起,武当山的修筑工程逐渐走向尾声,工匠们在崇山峻岭的空隙中增设庵庙、亭台、围墙、桥梁等建筑,并雕刻大批神像以充实宫观。这一年,成祖又降旨于主持工事的官员,为金殿修筑一座围城,名之为“紫金城”。这个与北京紫禁城仅有一字之差的城墙,或是武当山最后一项艰钜的工程。
玄武神贵为天帝,他坐镇的金殿又是皇家制式,那么即将修筑的这座围城,势必延续以人间至尊烘托天庭神权的方式,成为一座工艺、形制堪比皇城的恢弘建筑。于是,工匠们在大顶四围的峭壁上修筑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四幢角楼。因道教认为南天门是人与神沟通的地方,便将东、西、北三门封堵,只留南天门通行。南天门下又设鬼、神、人三门,鬼门不通,神门设为皇家御道,仅人门可正常通行,亦是今天游客登顶的必经之路。
至永乐22年(公元1424年)初,以展现玄武修真故事的人间仙境终于营建完成。这五年来,紫金城的工事贯穿始终,它的修筑难度远甚于平地而起的紫禁城。它全部由巨石依山势砌筑而成,每块巨石重一吨有余,巨石之间只有一线缝隙,其工艺之高不逊于中心的金殿。
在遥远的古代,工匠们是如何将沉重的巨石运上险峰,又如何把它们砌成全长300多米的稳固城墙呢?这些问题难以解答,如今的我们,只能站在大顶之上,惊叹着这件敬献给神的杰作。
2月,成祖降下谕旨,嘱咐提调官员:“今工已告成完,特用敕尔常用巡视,遇宫观有渗漏处,随即修理。”作为玄武化身的帝王,成祖对武当的关注并未随工事的结束而终止。此后,武当道人的钦选与供养,道派的戒律与管理,皆是他一一过问的要事。成祖更下谕示,后辈子孙即帝位,必须祭告玄武神,将国家崇祀玄武、信奉道教的传统传承下去。
鼎建石坊,治世玄岳名世
或许,大修武当、振兴道教是成祖心中最重要的使命,在武当宫观竣工的那年8月,这位“永乐帝”也安然阖上了双眼。但他留给武当的,是整个明朝的,几乎每位帝王敬奉的无上尊荣。
明朝是个谨遵祖训的时代,自成祖之后,历代每位明帝即位,果然皆派专使赶赴武当山致祭。由于成祖奠定了大岳武当在帝国的特殊地位,几乎每位皇帝也都会发布修缮武当宫观的敕命,其言辞更是惊人的一致:“但遇宫观有渗漏损坏之处,随即修理;沟渠路道有淤塞不通之处,随即整治。”因而,武当宫殿于明朝200多年来完美如初,这是在其他朝代未曾有过的全盛。
80多年后,国祚传至第11位皇帝朱厚熜,历史更习惯尊称他“世宗”或“嘉靖帝”。在即位的第31年(公元1552年),他特意拨款白银近十万两,敕令重修武当各处神宫仙馆,并在入山朝拜的第一道山口修筑一座石坊,赐额“治世玄岳”。这座道教门洞式建筑,成祖大修武当之后的一大创举,它意味着武当的道教信仰,有着安民兴国的力量。
与金殿相似,石坊的每块构件皆以青石雕凿,借鉴木质建筑的榫卯结构拼接而成,极为紧密牢固。铸件上更以纯熟的圆雕、透雕等传统技法镂刻出祥云、神龙、仙鹤、神仙等图样,令石坊不仅有浑厚古朴的气势,更具飞动飘渺之仙韵。后来的人们,视石坊为武当仙境中凡界与仙界的分界处。香客、信士若朝山进香,无论富贵贫贱,至此必须卸轿下马,洗心入静,虔诚敬神。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世宗大规模修缮武当,并立下这样一座庄严的石坊呢?世宗本是偏安湖北安陆州的一位藩王,皇位于他只是遥远得不敢奢望的幻想。然而一个偶然的机缘,其堂兄明武宗于盛年突然驾崩,且未留下子嗣,他便以外籍藩王的身份匆匆即位。明人尚玄,藩地有与玄武道场相距咫尺,世宗自幼年年便随父母入武当拜祭。玄武大帝在他的心中,有种类似于血脉相连的亲近感。
在位45年,世宗便屡次为武当发布诏书谕令,关注着武当的一切事物,成为明代皇帝中为一座神山降旨最多的皇帝。他遥承成祖遗风,推崇道教、崇祀玄武至极,不仅为明朝开创中兴盛景,更为武当命运带来又一个铭刻史册的辉煌。#(未完待续)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
作者:怀忍忍
历史上留下一些人死后还阳的离奇经历,还阳者带回来的讯息,常常能在世间得到证实。胡秉实,字若虚,乃武昌县人。他的人生中曾经有一段颇异于常人的奇异经历,那是他“死后”的离奇经历,让人惊叹!
死后见本相 死去的孩子是谁?
胡秉实有三个孩子,都是夭折,这让他受到很大的打击。接着,他最小的孩子又死了。孩子接二连三地夭折,他接受不了,心想追着孩子去,就突然昏厥了,身体冰冷,只剩下心头微温。当时,家人以为他已经死亡。
数日后他苏醒过来,说的第一句像是胡言乱语,让家人摸不着头脑,他说:“拿钱来给送我回来的人。”
家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一五一十说了自己在死亡几天中的遭遇。他说:“当孩子死后,我就在后头追,追赶了很远一段路。可是孩子渐渐发生奇怪的改变,变得不再是我的孩子。甚至,还骂我说: ‘你为什么追赶我。 ’
“于是我就转身不再追他了,我坐在桥上稍稍休息。这时我看到许多小孩,其中一个小孩说: ‘我在你家住了好几年! ’旁边另一个小孩也说:‘我在你家住了好几年! ’我一看他们,全都是我夭折死去的孩子,可是他们没有认我是他们的父亲,让我既愤恨又懊悔。
“这时,突然,一位老者出现,是我认识的熟人,不过我知道的他已经死了。他惊呼道: ‘你怎么到了这里,再不回去就回不去了!现在我要带你见阎罗王去查一查你的资料。 ’
“他带着我去见阎王。阎王检视着命运簿,对我说: ‘你会当上某郡别驾(州刺史的佐官),寿命还长,你命中晚年得子,他们现在都还未出生,时候未到。你是来错地方了。 ’
“于是,阎王命令马卒鬼差送我回去。在老者死前曾借给我钱,但我还未还他,他就死了。老者跟我说,要记得还钱,不要欠来生债。我就赶紧把还债的事写在马卒的手上,以免忘记。
“马卒送我回到家,让我从天窗跳落床上。跳下来后,后来你们听到我说的话,马上要烧纸钱,就是要送给马卒,并偿还老者的借款。”
从胡秉实到了冥府走了一遭回来以后,他再也没有怀念过那些早夭的孩子。那些夭寿的孩子,有个俗称,叫“借宅子”。他明白了他们是暂借家一住,早早就夭折,都不是真正投胎到他家来结缘的,自己为了他们还差点命丧黄泉。
后来胡秉实果然得了四个儿子,自己也当上官员,成为南康安义县(今江西安义县)广文,负责推广和提高当地文化教育的水准,干得很好, 声名广传。他一生长寿,寿岁也如冥府阎王所说的。
洞彻生命 东门吴死去儿子不忧伤
《列子‧力命》和《战国策‧秦策三》中,都有这一则东门吴丧子的故事。战国时代,魏国东门吴的儿子去世了,而他并没有忧伤的样子。有人就问他:“公的爱子是独一无二的,天下无有,为何他死了,您不忧伤呢?”,东门吴回答道:“以前我没有儿子的时候,没有 ‘无子 ’之忧;现在儿子死了,离开了我,我回复到以前没有儿子那时的状态,有什么好忧伤的呢?”
对“东门吴”来说,孩子、亲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所以对彼等的生离死别,都能以豁达、淡泊的心态来对待。
心似双丝网 中有千千结
宋代张先的《千秋岁‧数声𫛸鴂》词中有句话流传千古,云:“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放到胡秉实身上,真是贴切不过了。情,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就像是一张坚韧的丝网,缠绕着人的心。人的一生就在情网中过活,往往一心有千千结,那些曾经淌过心头的情,曾几何时就变成一个个纠葛的结。每一结都锁着一段回忆、一场交会,或者交织了复杂的爱恨情愁。
人生的情感,总是自然而然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穿梭连结。虽然“情”可能让人喜悦陶醉,同时又是令人难以解开的“枷锁”重负。胡秉实的一段元神入冥界,认清“借宅子”的遭遇,想必能让世人有深刻的感触。而东门吴洞彻的人生观让人豁达开阔,解开人生的“情锁”重负,轻松潇洒回归生命的本质!
资料来源:《耳谈》《列子‧力命》《战国策‧秦策三》
责任编辑:王愉悦#
作者:智子
学生时代,我和很多小伙伴一样,被言情小说弄的五迷三道。认为“爱情大过天”,遇见“真爱”是幸福的关键。
爱情梦
曾憧憬遇见一个爱自己超过世上一切的白马王子,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对的人”,可还不知道自己的真命天子在哪呢,思绪驰骋于花式爱情梦里。
故事里的男主女主,或是四目相视的怦然心动,或激情爆发。我以为,这就是相爱了,有了情愫,进一步有了激情有了表白,然后就幸福下去……可男主女主很多可不是单身,但这并不影响爱情,因为“真爱”价值高于一切嘛,婚姻多么平常?而爱情多么稀有?狭路相逢,婚姻不该让路吗?与小说相比,传统的婚姻,一见面就是一辈子,我觉得那多乏味,那样的人生有啥意思?
那时的自己真是“很傻很天真”。
现实
从校门奔向社会,又步入婚姻,见闻多后才发现,很多小说描述的不就是“第三者插足”吗?往往一地鸡毛,虐心就不用说,更甚者,像老话讲的“自古奸情出人命,家破人亡刻于碑”。
伴着言情小说长大的小伙伴,在现实中摔打后,很多人悟到,曾把自己迷得神魂颠倒的“爱情”小说,毁三观,那些书有毒,根本不能沾。出轨的代价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之痛。感觉自己被忽悠了,其实,那所谓的“激情”只不过是现在人说的“上头”,再加上贪婪导致情感被放大,人性弱点中本就有喜新厌旧、隔锅香等。因此,遇见“激情”不稀罕,遇见道德才幸运。
异性相吸、两情相悦等,本是男女间容易滋生的,古人因此规范出传统礼仪:“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大防”等避免滥情,讲“发乎情止乎礼”。有朋友比喻“遇见真爱”:就像你看中摊子上的水蜜桃,你不要留着口水说“哇,这个桃子是我的真爱!”废话,谁不知道你真的爱那个桃子?关键是,那您也得先付了钱,买回家吃,而不是偷吃。因此,遇见“激情”不是什么幸运,不过是人之常情,能坐怀不乱的,才稀有可贵。
后来的她们
身边朋友“追爱”的故事,“剧情”基本都是:以情为大,始于害人,终于害己,悔不当初。
丽和强,为彼此离婚再婚,后来,漂亮的丽经常念前夫的好,因为强不但极端自私,还馋涎其他女人,和苦苦追丽时判若两人。可惜丽当年不懂,嫌弃并抛弃前妻的,那是人品渣男、色鬼。珍惜生命就要远离渣男。人这辈子,很多学费是付不起的,后知后觉的人要经历后才懂,而聪明人早从前人的古训中懂得了,要么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呢?
而立之年的萍,丈夫意外身亡,好心闺蜜和丈夫搬来陪她度过最艰难的日子,萍与闺蜜的丈夫在此期间互生情愫,之后两人在一起了。故事还未完待续,但想想吧:一个是丈夫新丧就与人眉目传情并背叛闺蜜的女人,一个是见色起意而背叛妻子的男人,这样挑人眼力价也真是没谁了!还以为遇到了“真爱”。
蓉,憧憬爱情,结束了平淡的婚姻,上下求索多年也没找到“真爱”。美丽的校花,燕,有个对她无微不至的深爱她的男友,亲友们都很看好,可燕既享受对方的付出,又觉得缺乏“爱情”的感觉而不甘心,最后分手,半百也终未遇见“真爱”。其实啊,这“真爱”也许本就在惜缘及惜福中,除此到哪儿去找啊?
列出的这几例,在现代社会都算“平常事”了,更悲催的实例,婚姻心理师、情感咨询师那儿,都记录太多了,触目惊心,随便搜一下都不难找到。
毁三观的话
一些曾朗朗上口的台词,现在看真是不要太雷人。下面这几句,有没有感觉很熟悉?
“不被爱的那个才是第三者”。这不是强盗逻辑吗?敢情责任在被偷的人啊?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还有“过把瘾就死”。这些话体现出对一切都不管不顾的末日心态,这样的人是有多疯狂?
还有林林总总的奇葩台词,比如:“不管我在谁的身边,我心里有个角落,永远为你保留着。”这不是提早盘算在婚姻中留个备胎?这样对别人公平吗?有良心吗?
怪不得,网友感叹:“看了这些毁三观的台词,才知道健康长大多不容易”。
乔的人生故事
乔和先生一见钟情,简直不要太有共同语言。乔说他们间是可以为彼此死的那种爱情,她用日记记录着相爱、相思、相处中的甜蜜,憧憬着与佳偶的美好人生:生三个孩子,买三套房子。她的爱情故事绝对是我认识的人里最浪漫而深刻的。
可婚后不久,她和先生就为琐事争吵,几年后离婚,孩子从小经历家庭战争、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等幼小心灵难以承受之重,后抑郁症自杀。乔提到前夫时,恨恨的说他像恶魔,我听后,“玻璃心”碎了一地,这可是我亲眼见证的“嫁给爱情”的“励志故事”啊。
乔是我初中时的知己挚友,没有之一,我们无话不谈,分享言情小说、流行歌曲,一起到放映厅看爱情片。我一直记得她父亲教给她的一句话,我和乔都曾奉为真理,就是:有人打你一拳,你就踢他一脚。我曾觉得很对,得让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负的。也许乔在婚姻中,就是奉行了这句话而不肯吃亏。多年后我才明白,这话很像中共的斗争哲学,谁怕谁啊?结局却两败俱伤。人还是应该宽厚包容,古话“吃亏是福”才是真理。
相爱容易相处难,激情≠幸福婚姻。有研究说,激情与脑内大量分泌多巴胺有关,多巴胺与兴奋的神经信息及上瘾有关,但激情基本只持续9个月到4年,这就是人们说的爱情保质期。想想也是,那种如同打了鸡血的感觉,持续下去估计一般人也受不了吧?
如果乔和丈夫不仅遇见了美好的爱情,还懂得包容、珍惜,激情消退后,能用这些美德经营婚姻,本该很幸福啊。不禁感叹,再深的感情,也禁不起两颗只想索取的心。
找对象看什么?
找对象,一定要注意考察人品道德!人品道德!人品道德!重要的话说三遍。
婚姻是由一见钟情走入的,还是媒妁之言走入的,根本不重要,激情退去后,人品道德就登场,并持续上演几十年,那才是婚姻质量的关键。掂量算计一下吧。学会对的方法做算术很重要,根据这个方法,那些已婚了却向你表白“爱慕”的人,直接就淘汰,都是渣。他们不是爱上你,而是爱上了爱情,爱上了自己,爱上被爱感和占有欲,背后是见利忘义、见色起意等人性阴暗面。
多年的夫妻不都活成兄弟和队友了吗?有句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千万珍惜自己的队友,那才是下半生靠谱的幸福。哪怕是“猪队友”,也别嫌弃,价值都比“渣”高太多。一句话说,婚前睁大眼,婚后闭上眼。“睁大眼”体现着不被情感冲昏头的理智,“闭上眼”则体现着知足认命和善良,都是做人的珍贵品质,幸福的必备条件。@(待续)
责任编辑:方远
一座大山在复兴之前,总有玄妙灵应的预兆,比如真人张三丰对武当山道出的载入史册的预言。而一个王朝的兴立,同样有着神祇的昭示和瑞兆,比如元大都的龟蛇显圣,以及代元而立的明王朝的一幕军事奇迹。
六百多年前,烟波浩渺的江南水面,爆发了中世纪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未来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率二十万水师对抗陈友谅六十五万大军,展开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决战。在两军胶着之际,湖面上忽然吹起猛烈的东北风,自北而来的朱元璋顺风纵火,一时湖水尽赤,瞬息间烧毁陈氏数百艘战舰,陈军死伤过半。
正是这从天而降的北风,再现火烧赤壁一般的战绩。经此一役,朱元璋以寡胜众,击败最强劲的敌手,为平定江南、一统山河奠定基础。鄱阳湖上这阵神秘的大风,史书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解释,而永乐13年(公元1415年),明成祖朱棣的一道《御制真武庙碑》透露着几许玄机。
成祖道:“惟北极玄天上帝真武之神,其有功德于我国家者大矣。”他更坚定地认为,太祖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更仰赖圣神的灵威。玄武大帝司北、司水,更是荡妖除魔的战神,那阵呼啸的北风,那场精彩的水战,莫不是玄武大帝显圣,襄助真命天子平定天下?
奉天靖难,神明显圣助军
元明之交的水战,注定了又一个崇奉玄武的王朝的兴盛。明太祖笃信道教,怀着无限虔敬感恩之心,为玄武神修庙、祭祀,并对出自玄武道场——武当山的道人礼遇有加。他一生多次寻访大道张三丰,并将他的弟子邱玄清封为太常寺卿,掌宗庙祭典之重任。
太祖之后,其孙建文帝即位。这位年轻气盛又无太多治国经验的新君,慑于25位叔父辈的藩王的权势,听从儒臣齐泰、黄子澄之谋,轻率地发动削藩。自太祖驾崩后一年之内,五位亲王相继被废为庶人,其中湘王不堪受辱,以举家自焚的惨烈方式表达极度的忧愤。一时间朱氏子孙人人自危。
坐镇北京、军功显赫的燕王朱棣,乃是实力最强的诸王之首,更是建文帝眼中最大的威胁。这位雄才大略的亲王,依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在削藩的第二年、即洪武32年(公元1399年)起兵对抗朝廷,剪除谋害皇亲的逆臣。
多处文献记载,出师之前,燕王之师姚广孝屡屡劝阻,等待其师出山方可。七月初四,几百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季,姚广孝密语燕王:“明日有天兵应可也。”初五,燕王依言起兵祭旗,忽然出现乌云蔽空,人咫尺不相见的奇景。而燕王披发仗剑,宝相庄严如神明。在场士卒观之,士气为之大振。他们知道,天上的黑云玄雾正是玄武神显灵,那一刻起,燕王便是玄武大帝的化身。
历史何其相似,这场“靖难之役”又是一场实力悬殊却决定生死的硬仗。靖难之役中,这支从北方而来的义师,在北方战神的护佑下,一路所向披靡。彼时燕王辖地不过北京、举兵不过八百甲士,却高举玄武旗帜,与掌控举国百万大军的建文朝廷勇敢相抗。而战场上空,多次出现北风突起、飞沙扬尘的天象,为燕军助力。
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白沟河大战中,燕王亲率劲旅冲锋陷阵,他的三匹坐骑接连被敌军射死,本人却毫发无伤。激战中,一阵旋风忽然吹折敌军大旗,使其陷入混乱。燕军趁势猛攻,并借风纵火,给敌军致命一击。
榔梅结实,四千年再降祥瑞
建文帝没有想到,操之过急的政治行动,最终酿成萧墙之祸。即位不过四年,他的帝祚随“靖难之役”的结束而终止。洪武35年,燕王朱棣登基,即明朝第一圣君明成祖。他一扫前朝阴霾,开创明初的“永乐盛世”。关于他的起兵与登基,历史上众说纷纭,而天上的神明,早已给出肯定的答案。
此时的武当仙山,自唐至元建立的宫观祠庙,或毁于战火,山中仅余铜殿、石殿及宫观遗址。然而,敬天崇道的信仰不因改朝换代而断绝,宁静空明的道心亦不因兴衰荣辱而消长。山里山外的人们,坚信大道真仙的玄言,等待着一位有德有才的圣人,再次唤醒这座沉睡的大山。
永乐3年(公元1405年)的某一天,大山上几株枯寂许久的古木,忽然开花结实,妆点着方圆数百里的崇山峻岭。大约两百年后,一位叫徐霞客的地理学家有幸观赏这片花海,留下一段文字:“花色深浅如桃杏,蒂垂丝作海棠状……花色浮空,映山绚丽……”然而,殊美的风姿并非古木逢春向世间传递的真正讯息。
大山中,修行约40年的五龙宫住持李素希,平生第一次目睹这般景象。惊喜之余他深深地感到,原来神迹离他是这样近。这几株古木非是人间凡品,乃是玄武神作为净乐王子修行时,亲手嫁接而成,名榔梅。
山志载,净乐王子曾因心志不坚欲放弃修道,在涧水边遇到紫气元君化身的老妪。他见老妪磨砺一根铁棒,在一问一答中顿悟“铁杵磨针,功到自成”的至理,于是坚定地返回深山。途中,他将梅枝嫁接在榔树上,并对天立誓:“吾道若成,花开果结。”经过42年的苦修,玄武神飞升,榔梅依约绽放结果。
这是四千多年后,榔梅树再次展现奇观,而彼时的天下大事,莫过于成祖登基。李素希意识到,这是玄武大帝为明王朝呈现的祥瑞之兆。他恭敬地收好那似李似杏、又似桃似梅的数百枚榔梅仙果,进献朝廷。
南修武当,成祖感恩神贶
传说,食榔梅果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名医李时珍亦在《本草纲目》中留下一则珍贵的纪录:“榔梅出均州太和山……木梅实,杏形桃核……”而它更神异之处在于,其兴衰与明王朝存亡共始终。明朝时,榔梅屡屡开花结果,却在明朝终结时悄然绝迹,留下诗家“榔梅历历传消息,莫为仙家隔渺茫”的叹词。
小小榔梅果,注定成为明朝最珍稀的神物。它选择与成祖一同兴起,带来人间丰穰,或许也在隐约透露着,成祖与玄武大帝的渊源。
永乐4年,象征太平盛世的榔梅再次结果,不远万里被送到成祖手中。成祖视榔梅果为玄武大帝的庆贺与祝福,不仅厚赏李素希,更将仙果列为贡品,赏赐功臣。同年,他召见武当道士简中阳,详问玄武大帝的修炼故事。成祖还在全国颁行《御制大明玄教乐章》,赞颂玄武神的威德;命道士编修《道藏》,收入《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及御制碑文,确立玄武神为皇家保护神。
更重要的是,玄武神的瑞兆,让成祖酝酿已久的一个构想逐渐明晰。多年以后,他在一道白话文写就的诏书中这样说:“至我朝真武阐扬灵化,阴佑国家,福庇生民,十分显应。”靖难之初,成祖便发愿要在北京为玄武神修宫观,因内难未平而搁置;即位后,他认为武当乃玄武显化去处,“即欲兴宫创造,缘军民方得休息,是以延缓至今”。
就在北京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的同时,来自湖广、江浙一带的三十多万军民工匠以及木石建材纷纷汇聚于武当山脚下。原来,修筑皇家宫观奉祀玄武神,正是成祖长久以来的夙愿。这个心愿,与人们对武当苏醒的期待,都在永乐9年(公元1411年)起,逐渐成为现实。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不计成本与付出的工事,直至永乐22年才彻底完成。然而,面对至高无上、恩泽人间数千年的天帝,人间任何程度的礼敬与报答都显得微不足道。
如何把对神的敬意与道的信仰,忠诚而完美地融入这座大山之中,是成祖颇为关心的问题。历代前人也曾在武当山上破土动工,然而宫观大多呈现零散分布,未形成整体格局,加上缺乏妥善的修复,致使一次次的修宫建庙,都随王朝的逝去而化作废墟。成祖心中的仙山琼阁,须是宏壮坚固、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的建筑群,方能表达世人对玄武大帝永恒的崇奉。
勘定宫址,永铭玄武旧事
永乐10年,真人张三丰的高徒孙碧云,手持一份诏书,风尘仆仆自京师赶回了武当。他在山岭中游走往来,极目远眺,揣度着成祖圣意:“尔往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悉以来闻,朕将卜日营建。”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孙碧云将负责勘定紫霄、五龙、南岩、遇真等几大宫观的宫址,在武当山重新规划玄武道场。作为颇受两代皇帝器重的武当道人,他或许是辅佐皇家敕建宫观的最佳人选。而孙碧云能否为明帝、为信奉的玄武神,交一份圆满的答卷,却是对其道法修为的一次考核。
在山间行走,犹如踏上修行之路,孙碧云在云海岚烟之中体会着道的真义,依稀看见玄武大帝入山修道的始终。道人修行讲究“道法自然”,既然修建宫观乃是为了尊奉玄武大帝,为何不将世代流传的神的故事融入山中建筑呢?何况,成祖曾召问玄武故事,不正是冥冥中的安排,在为此事张本吗?
道经记载,净乐王子在15岁时初入武当,其母普胜王后百般难舍,一路追随而来。在蜿蜒的山道中,隔着一段不进不远的距离,王后唤了王子十八声,神奇地退下十八步;王子应了十八声,却登上十八步。母子俩的十八声与十八步,成了王子斩断亲缘最悲壮的一幕。
从紫霄宫一路下行,孙碧云发现一段逼仄曲折的山路,王后与王子的声音仿佛就在此处回响。他决定把这段山路命名为“上下十八盘”,以纪念玄武大帝一心向道的坚毅。这段路在向山上延伸时,被一条河水拦腰截断,这天然的造化,又带给他新的灵感。
传说中,王后继续追赶,终于抓住王子的衣角,王子只得挥剑断袍。谁曾想,这一剑竟然劈山成河,把王后永远留在对岸。十八盘上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水,莫不是玄武神当年留下的“剑河”?后来,五百精兵又奉国王之命寻找王子,在渡剑河时,河水陡涨,九渡而不得。因而,孙碧云又将此河名为“九渡涧”。
在这片山水中,孙碧云逐渐勾勒出“太子坡”的雏形,也就是今天游客领略的太子坡景区的风光。依照相同的思路,孙碧云走遍整个大山,为成祖大修武当承担起总设计师的角色。
永乐10年7月,一张皇榜张贴在武当山脚下,晓谕30万军民工匠;同时,成祖的近臣、亲信,隆平侯张信、驸马沐昕等人以星夜赶至武当,奉旨主持修宫大业。从此,数十万人把十余年的光阴,投注于峰峦岩壑、云水草木之中,展开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
板砖运木,树栋架梁,凿石开道,勤恳的工匠克服重重艰难,用双手一点点搭建起大山中的巍巍殿宇。永乐10年至16年(公元1418年),几处大宫观及20多处庵庙修建完成,武当山的主体营建工程告一段落。这些宫殿按照宫廷制式修建,掩映在山麓之中。五里一庵,十里一宫,既有皇家宫苑的威仪,更具神仙窟宅的灵妙,将自然山水与人工雕饰完美融和,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又一重境界。
天柱峰的大顶之上,殊胜的金光熠熠撒下,仿佛是玄武大帝护佑整座大山,那是“南修武当”最精华的建筑——金殿。见证了武当的复兴,道人孙碧云知道,自己终于圆满完成使命,于世间再无牵挂。某一天,他告于众弟子:“如今教门已兴,吾将往也。”次日他端坐仙逝,留给武当人无限追思。(未完待续)#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
作者:允嘉徽
根据古人的记载,有一种神奇的“木球使者”,至少在宋、明、清这三个朝代都曾出现过,都出现在寺庙之中。一个木球怎么变成高僧的使者呢?
宋代宁宗、理宗时期的鄱阳人士张世南,曾在闽中为官,他有《游宦纪闻》一书,记载永福县之事特别多。书中提到雪峯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的雪峯山山麓)的开山僧真觉禅师义存,能够使唤差遣木球做事。木球本来自道德山五祖寺。这个木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自动地往来移动,并呼叫仆人,接待来宾。以现在的发明来比拟的话,这个木球好像是现在的机器人,而且有过之无不及。更奇的是木球的灵性,宋宁宗嘉泰年间,雪峯寺发生火灾,木球忽然滚入水池中,没有受到火舌的毁坏。
明武宗时期,西湖上有一位名叫板庵大觉禅师的神僧,他建立了佐国寺,宏伟壮丽。他出资数十万,全都是由他派遣的“木球使者”在各地化缘所得。木球使者大如斗,圆如球,上面绘有五色彩画。使者能够飞翔而无需翅膀,能行走而不用脚。
每到一家,特别是那些门庭豪华、富商大贾的宅第,木球使者就点地叩首行礼,见到的人们都欢喜迎接木球使者,争相施舍给木球使者。木球使者甚至连门禁高严的皇家禁地都能随意进出,且受到宫殿内贵人们热烈欢迎,得到更多的施舍。而太监们却不知木球使者是如何进入里面的。
后来,禅师圆寂之后,木球使者不动如槁木,但仍然摆放在寺庙中,被供奉在高座上。人们仍然慕名前来祈求一见。佛家的信众们提到神秘的咒石 是一时的现象,并没有木球使者这般神奇。
清代文人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一也有记载具有功能的木球使者:“功德寺有木球使者,其事近于怪。”纳兰性德笔下的“木球使者”,和宋代高僧所使唤的是同一类物品,都是用木头制作的神奇圆球,可以供人役使。
这些木球使者在高僧逝世后失去了其神奇的功能。这种古老的科技与修炼有直接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木球使者的“功能”现象,实际上提供了佐证。
修行人的功能有不同形式的显现。
来看一则晋朝太原人宋玉球(字叔达)的故事。《冥祥记》记载,宋玉球曾任涪陵太守。在晋朝元嘉九年,他因郡城失守而被囚禁在牢房中,身上被加上重重的锁链。宋玉球一直以来都精进修行,此时身陷囹圄中,他的修行心志没有动摇,更加坚定了。
狱中的囚犯多饥饿受苦,宋玉球每当进食时,都会将食物平分给其他人。他每日持斋,心中念佛号。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升上高座,见到一位沙门,将一卷佛经送给他,经卷上写着“光明安行品并诸菩萨名”。宋玉球得到后就展经阅读,却忘记了第一菩萨的名字,第二是观世音,第三是大势至。接着,他又见到一位沙门指着一个车轮告诉他说:“这是五道轮。”
他醒来后发现锁链已经奇迹般地断脱了,他深知这是神力大大增长所致。他重新固定好断脱的锁。经过三天后,他受到免罪,被释放了。
显然中国古代的修炼文化是一条与现今科技迥异的神奇之路。
——注
咒石:据《髙僧传卷二》记载:昙无谶或云昙摩谶(取用梵音不同)本中天竺人,明觧咒(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后随王入山,王渴须(需)水不能得,昙无谶乃密咒石出水,因赞曰: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责任编辑:李梅#
作者: 黄𪻐宁(小儿科医师)
编者按:六岁之前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如果这时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抢劫的行为,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
避免手足纷争,请勿强迫分享
在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的人际关系发展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尤其是六岁之前,他的人际关系发展,基本上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也就是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
根据凯根的理论,“他我概念”大约是六岁之后产生。孩子的眼光终于慢慢拉开,世界不再是绕着自己旋转,这时所谓的“同理心”,才慢慢发展出来,而且需要非常久的时间,才会完全成熟。
从这个儿童心理发展进程来看,强迫孩子在六岁之前,就要懂得分享的美德,而且要主动看见他人的需要、公平分配资源、照顾其他年纪较小的手足……这岂不是既荒谬又强人所难吗?
别让孩子以为“分享”等于“抢劫”
分享虽然是美德,但以人类的本性而言,要先满足“占有”的欲望之后,才可能产生主动“分享”的能力。而且多数人的心理状态,通常是占有居多,分享较少。
你不相信?不妨现在试试。如果请你把自己的财产,分一半给你的手足或亲戚,你会愿意分享吗?由此可知,就算是成年人,也几乎做不到“凡物都分享给他人”的行为。
那么,对于仍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学龄前儿童而言,“分享”更是令他们紧张、焦虑的根源。况且这年龄的孩子,仍处于“单向思考”阶段,也就是在他们的大脑中,只能注意事物的某一面向。在孩子的小脑袋瓜中,“借出去”是一个概念,“归还”又是另一个概念,什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对某些孩子来说,实在太深奥了。
既然孩子六岁之前,没有他我概念,只会单向思考,缺少分享概念,这时父母一把抢过玩具,跟他说:“要‘分享’给弟弟妹妹玩!”这行为在成人世界叫什么呢?没错,就是“抢劫”。
于是孩子变得整天抢来抢去,打来打去,看到弟弟在玩的东西,我现在也要玩,因为弟弟应该“分享”。至于我现在玩的东西,也不会让给弟弟玩,因为这一“分享”出去,不知何年何月,才会回到我手中。
过了一阵子,父母就会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你的孩子抢了同学的东西,还理所当然的指责同学:“因为他都不‘分享’!”更有甚者,孩子开始到玩具店,东西拿了就要离开店家,因为在他的脑海中,世界上的物品,都没有归属任何人,我看到的东西就是我的,因为这就叫“分享”。
六岁之前 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
既然人需要“先有满足,才有分享”,所以我们对家里的二个孩子,是这样做的:
1.二个孩子不论年龄,都拥有自己的宝贝箱(加上随身的宝贝袋)。
2.孩子自己的东西,只要不想跟手足、朋友分享的,都帮你们贴上醒目的姓名贴纸,然后放在宝贝箱里面,盖上盖子收好。
3.宝贝箱与宝贝袋的东西,任何时候我都会帮你们捍卫。不管跟谁一起玩,只要想结束游戏,随时都可以拿回来,我甚至可以出手帮你们夺回来。
4.宝贝箱与宝贝袋以外的东西,就是属于爸爸妈妈的,但是爸妈愿意分享,所以你们可以轮流玩,或者排队玩。
5.公用的玩具如果造成吵架或纠纷,就会被爸爸妈妈收起来,大家都不要玩,因为那本来就是我们的。你们可以玩自己的玩具。
宝贝箱、宝贝袋、姓名贴纸,这些东西的目的,都是满足孩子的占有欲,也在训练他的“物体恒常性”─虽然看不见心爱的玩具,但我知道它乖乖躺在宝贝箱里,明天再去打开来看,一定还在里面。
还记得那时候,我跟三岁的哥哥说:“你的宝贝箱要藏好,因为妹妹还是小婴儿,如果被她发现你的宝贝,一定会好奇的拿起来咬,这样就糟糕了。”我还教他:“万一还是被妹妹发现了,因为她是小婴儿,还不懂规则,你来告诉我,我会帮你拿回宝贝。”我进一步交代:“如果暂时找不到爸爸妈妈,妹妹喜欢粉红色,你可以拿粉红色的小玩具,把你的宝贝交换回来。”
最后我说:“总而言之,妹妹如果拿了你的玩具,不要急着抢回来,妹妹可能不小心会受伤。你可以藏好宝贝、交换玩具,或者直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帮你处理,知道了吗?”哥哥听了点点头。
分享是为了讨父母开心
当孩子被父母这样满足占有欲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教他,家里的“公物”如何分享,以及到公园玩,对于那些完全不属于自己的设施,要如何分享了。
分享的规则不外乎轮流、排队,以及事先确认物品的所有权。比如说,到别人家作客,事先就让孩子知道:“今天是去安哥哥家,那是他们家,所以玩具都是他的,随时他想分享就分享,想收回就收回,知道吗?”“如果你怕无聊,可以把宝贝袋带在身边,那你的玩具就可以自己决定,想一起玩就一起玩,想自己玩就自己玩。”
在六岁之前,如果有孩子愿意主动分享,第一个可能,就是他分享了自己不想玩的东西;第二个可能,则是在讨好父母。孩子知道当他做出“分享”这个动作时,爸爸妈妈脸上会露出肯定的微笑。为了得到父母称赞,他们会勉为其难的分享一下自己拥有的玩具!
总之,“分享”这美德,并不是靠强迫而来的,而是让孩子的占有欲先被满足,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三岁的孩子,由于已进入可以讲道理的时期,可以藉由大人的教导,以及为了讨好大人,而做出分享的举动。
但六岁以上的孩子,才有真正自动自发的分享能力。一切的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态度,不妨耐心等待孩子的大脑慢慢成熟。
(网站专文,禁止转载)
(本文摘编自《安心做父母,在爱里无惧:黄𪻐宁陪你正向育儿,用科学实证打造幸福感家庭》,亲子天下提供)
●孩子总是予取予求? 临床心理师谈五个教养策略
●不再焦虑的深层教养:让自己慢下来
●【爸妈必修课】全家交流育儿经 达成教养共识
责任编辑: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