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9월 28日 ( 토요일 )
spot_img

文化

人身有多难得?聊斋中的轮回故事

文/杜若 整理 清朝时期,有一个刘举人,表面上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但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能记得自己的前世,而且还不止一世。 据他本人所说,他曾经转生为缙绅,通俗地说就是做过官,在任期间做过不少违法的事,身上的污点比较多。所以那一世活到62岁就去世了。 地府的冥君查看他的功过簿,发现他真是没干多少好事,震怒之下罚他转生为马。他投胎前,偷偷地把迷魂汤倒掉了。一群鬼差牵着他去转生,走到一户民家,那门槛很高,他犹豫着是不是要进去。那群鬼差,狠狠地打他,他疼得跌倒在地上。再一看,竟然发现自己已经在马房了。 这时,他听到有人说:“母马生了一匹小马驹,是只牡马。”他心里清清楚楚的,什么都懂,但就是说不了话。一会儿,他觉得很饿了,不得已,才去喝马奶。过了四五年,小马长成了一匹高大的骏马,平常很害怕挨打,见到鞭子赶紧就逃。主人骑在他身上,他必会把主人翻到泥地里。每天嘴里含着嚼子,勒着缰绳,真是苦不堪言。有时家里的奴仆骑马,马鞍下也不加垫子,并且两踝夹击,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痛彻心扉。 虽然他转生为马,但因为没喝迷魂汤,所以还是带着人的思维。他对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一气之下便绝食三天,把自己给饿死了。灵魂来到地府,阎王一看惩罚他的期限还没有满,为了逃避惩罚,他竟把自己给饿死了,于是再次罚他转生畜生道,这回转生成一只狗。因为携带记忆转生,常常心生怨气,但也不敢轻易去死,以免再逃脱罪责。这一次,主人拿他当宠物养,对他不错,不愿意杀他。就这样过了很多年,一天,他狠狠地在主人腿上咬了一口,几乎把大腿上的肉都快咬掉了。主人大怒之下,就把它乱棒打死了。 他再次来到冥界,阎君一见他就更愤怒,说他居然如此凶残,便罚他做一条蛇。有了前几次的转生经历,这一次,他下定决心不残害生灵,还做了一条吃素的蛇,真的只吃草木果子。他经常想,不能自杀,也不能害人,应该怎么早点死,好脱离这个畜生道。一天,他卧在草丛中,忽然听到车辆经过的声音,于是他横下心来,直接爬到路中间,很快就被行驶的车辆压死了。 阎王没想到他这么快又来了,惩罚他的期限已满,于是原谅了他,允许他投胎做人。这一世转生后,就是刘公。 刘公一生下来就能开口说话,无论文章还是书史他都能过目不忘,后来很轻松地就考中了举人,成了一个有功名的人。几次转生的经历,使他切身体会到,即使身在畜生道的动物,也会有疼痛的感知,所以这一世善待动物,不去伤害它们。 人们经常听说一句话:“人身难得。”看看刘公为了转生成人吃的那些苦,足以给人一个教训了。 (事据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 责任编辑:李梅#

心脏骤停24分后复活 美国女子展开第二人生

(大纪元记者陈俊村报导)美国一名女子曾因为心跳骤停长达24分钟而被判定为临床上的死亡,但随后奇迹般复活。她为此著书分享了她的濒死体验。她说,她获得了第二次的生命,她再也不害怕死亡了。 这个名叫卡纳迪(Lauren Canaday)的女子日前在Reddit网站发文说,她在2月份曾因为心脏病突然发作而临床死亡。她想唤起人们对这种疾病的关注,同时看看网民有什么提问。 卡纳迪提到,她当时因为心脏病发作而停止心跳24分钟。急救人员对她施行心肺复苏术(CPR)后,把她救了回来。 在加护病房躺了9天之后,她被判定“认知功能良好”,脑部没有任何受损。尽管她在还阳时经历了超过30分钟的癫痫重积状态(status epilepticus),但她的脑电图(EEG)正常。 她说,她在被送进加护病房时,她的中共病毒(新冠肺炎)检测结果呈现阳性。医护人员将她的心脏骤停归因于中共病毒所引发的并发症。 她针对本次濒死体验写了《独立大道》(Independence Ave)这本自传。她说,这意味着她的第一次生命已经在2月结束。她已经展开了她的第二人生。 卡纳迪在回答Reddit用户的提问时说,在她心脏骤停之后,她先生赶紧拨打911电话,并在接线生的指导之下,对她做CPR长达4分钟。他先前从未做过CPR。后来,急救人员及时抵达,接手施行CPR,才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至于在死亡期间和复活后有什么感觉?卡纳迪说,她昏迷了两天。当她醒来时,她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医院里,而且没有待在加护病房里的记忆,对大约一个月前的记忆也很模糊。 她表示,死亡的状态很祥和,但在重生之后,她情绪变得极不稳定,经常感到内疚、困惑和悲伤,而且对食物的喜好与亲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她认为她先生是她的救命恩人。 她说,她现在的情绪比较稳定了,但仍须每周进行一次诊疗,也无法长时间工作。她认为自己幸运,能从第一次生命延续到第二次生命。 她还说,她体会到生死只有一线之隔。她很高兴现在有比较多时间可以和亲友在一起,而且她已经不再害怕死亡了。 《纽约邮报》报导说,卡纳迪的病例很奇特,因为大多数人在“复活”后都无法活得很久。在1982年至2018年间记录的65例病例中,只有18人完全康复并恢复正常生活。 责任编辑:李明#

跟我学唐诗(2B)

第二课 二、六首押“一东”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3. 题杨次公蕙    宋‧苏轼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辞中。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8451-B-004.m4a 注释:①杨次公:杨杰,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无为人(今安徽省无为市)。苏轼好友。②蕙:蕙草也称薰草。俗名佩兰,又名零陵香。《山海经‧西山经》:“(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音嗅,气味)如蘼芜(香草名,叶有香气),佩之可以已疠(防治痢疾)。”古人将蕙与兰都归为同类的芳香植物。③臭味:是“气味”的意思,所以读音“嗅”。④水仙:这个词本意是指水中神仙。据东晋‧王嘉《拾遗记‧洞庭山》记载民间传说,因屈原自投汨罗江以死,后人传说他成了水仙。屈原曾经佩带蕙草,故称“水仙佩”。⑤楚辞:指屈原的“离骚”最先记载了蕙草。《楚辞‧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文中“申椒”“菌桂”为香木名。蕙、茝(音揣)是香草名。“蕙纕”指用蕙草作的佩带;系之以示中正高洁。⑥幻色:指在阳光的照射下,蕙草变换着色彩,有点不真实。苏轼在另一首《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诗云:“幻色将空眼先暗,胜游无碍脚殊轻。”这是说在阳光照射下人的视觉会有明暗的变化。⑦真香:纯净的香气。“亦竟空”大意是纯净的香气将心中的杂念清空。⑧云何:为什么。⑨微馥:暗香。笔者是一名手工制香师,对香气的传递有比较资深的了解。当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兰花、蕙草的房间;或者走进一个点着顶级沉香、降真香线香的房间;刚开始能闻到香气,一段时间后,当人与香气同化后就闻不到了。再坐一段时间,忽然又觉得有暗香传来。是因为鼻子部位的气脉被打通了,气脉连着身体的不同空间,所以会觉得有暗香浮动。好的香可以穿透不同层次的空间。⑩鼻观:指嗅觉;“鼻”这个字在唐诗中均读去声“必”。“观”读音“贯”,去声。《康熙字典‧鼻》:“《唐韵》父二切《集韵》《韵会》毗至切《正韵》毗意切,音纰。(寘韵)” 全诗大意:蕙草与兰花都是同种类的香草植物,杨次公家院的蕙草香气依旧,与我以前闻到的相同。它曾经是屈原的香草佩带,我是在拜读《楚辞》时认识它的。蕙草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幻化,有些不真实。但它那纯正的香气却能将我心中的杂念清空。(坐了一会)为什么又闻到了暗香呢,是因为嗅觉部位的气脉已经先被打通了。 尾联格律分析:“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格律为“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韵)”,其中“平平仄平仄”为特殊平仄格式,在近体诗中很常见,必须记下来。“鼻观”只有读去声才符合格律。  4. 重别梦得   唐‧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8450-B-005.m4a 注释:①梦得: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传世;他与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是好友。公元81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两人一起从京城外调到柳州及连州赴任,到衡阳驿站时要分别。②二十年:两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官场上遇到的事情也基本相同。③岐路(歧路):指岔道。④西东:柳宗元去广西柳州,刘禹锡去广东连州,都是当刺史(四品;柳州、连州属下州),刚好是一个往东一个往西。⑤邻舍(音赦):邻居。 全诗大意:二十多年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我们俩所遇到的事情都大致相同,现在到了岔道,忽然要各奔东西。愿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田,晚年我们就成为邻居,当一对田舍翁吧。 诗评:清‧汪森《韩柳诗选》评曰:“‘二十年’、‘今朝’、‘晚岁’,笔法相生之妙。” 5. 缘识(其四)  宋‧赵炅 雅颂文章顺化风,馨香不必在芳丛。 阳和远近随田亩,春雨如膏有大功。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8449-B-006.m4a 注释:①缘识:指人生由于各种因缘际会,形成的对天理、尘世的认识。②赵炅:宋太宗赵炅(音迥),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宋太宗现存诗作品五百多首,大部分以“缘识”为题。③雅颂:正统的儒家音乐。《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唐‧孔颖达疏:“雅以施正道,颂以赞成功,若听其声,则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广焉。”④文章:本诗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⑤顺化:顺应天象、天时变化而动。⑥馨香:本诗借指道德教化。出自《尚书‧周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⑦芳丛:原意指丛生的繁花。本诗指整个朝廷的官员。“芳丛”这个词之所以能这样用,是因为“芳”可以指“芳草”,而“芳草”可以比喻中正贤德之士。那么“芳丛”就是对整个朝廷官员的美称。⑧阳和:阴阳调和的春风;阳和的反义词是(阴阳)失调。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⑨田亩:田地、农田。⑩如膏:“膏(音高)”,指 “油脂”,春雨如油脂是指春天雨水充足,有利于农民耕种及农作物生长。⑾大功:大的功劳或功德;本诗指大丰收。 全诗大意:弘扬传统音乐及儒家经典,顺应天时变化而动,这些好的风气应该向全社会推广,道德教化不能只在朝廷之中。(当全国民众的道德水平都提高了,达到天下大治的时候)阴阳调和的春风吹向全国各地,包括所有农田;春雨绵绵滋润着大地,预示又是一个大丰收之年。 诗评:试帖诗(近体诗)的格律、对仗及押韵规矩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实行后,没有哪一位皇帝故意去违背它。守规矩,保持传统的东西不被改变,这其实也是一种美德。宋太宗的这首诗格律严谨,而且他认为只有当道德教化遍及全国,达到天下大治之时,才会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这也与《尚书‧周书‧君陈》表述相符合。当然,明白一个理,能不能在执政时做到,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6. 中秋月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8448-B-007.m4a 注释:①李峤:唐赵州(河北省)赞皇县人,字巨山,唐高宗上元年间,弱冠进士及第。现存诗作品二百多首。“峤”比喻陡峭而高的山,读音“轿”,去声。《康熙字典‧峤》:“《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渠庙切,音轿(啸韵)。《尔雅‧释山》山锐而高,峤。”②圆魄:指月亮。③寒空:本诗指微寒的天空。④雨兼风:风雨兼程的赶路之人。 全诗大意:皎洁的月亮挂在微寒的天空上,都说全天下皆在赏月。怎么知道此时在千里之外,不会有风雨兼程的赶路之人呢? 诗评:这是一首寓意隽永的五言绝句,她的言外之意告诉我们,当世人“皆言”如何如何的时候,也许真相并非如此。在您这里是圆月当空,在别处也许是风雨交加。引申一步说,世人“皆言”对的事情,也许不一定对;世人“皆言”错的事情,也许不一定错;而对与错的判断,笔者认为应该用传统的道德来衡量。 作者李峤曾经三次拜相,又三次被贬官出京。或许他心系的不止是“圆月当空”、“风雨交加”这样不同的景色。有这样丰富经历的儒家修行者,大多都能做到,不因为自己身处美景而得意忘形;不因为自己处境悲苦而埋怨全天下之人。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学习说明: 1. 背诵古诗时,语气越平淡越好,不要试图加入所谓的“情感”。《易经‧谦卦》有这样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大意是,谦虚的君子,以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及修行。我们没有古人的那种胸襟,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强加于古人的作品上。抑扬顿挫的音调是用平上去入的读音体现的,有入声的发音,才有顿与挫的节奏感。带着情绪及情感去学习传统文化,也许是一种人为的阻力,让自己无法与天地沟通。 2. 笔者日常会话及讲课,都是用普通话,只有在读唐诗的时候,才会用四声的古音去读。在给孩子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给小朋友说了,跟我学习唐诗,是学一门学问,要与日常生活及学校的现行教学区分开来,平时说普通话不要故意发古音,显得与众不同。学校老师怎么教还是照着学习。也不要在同学中显示自己会用四声读唐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一生都无法逾越的高峰。即使你将来成了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也不要自满和骄傲。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三、附注: 1. 《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武当寻道】之五:武当绝学 太极无双

作者:柳笛 山之高,云之深,离红尘最远,离天界最近。出家修行的道人,一旦遁隐入山,便是世人眼中的半神。忍受不食人间烟火的清苦,彻悟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成为不足为外人道,却又教人忍不住寻幽探奇的秘密。 这似乎是千百年来,萦绕于人们心头的悬念:道袍在身,绾起高高的发髻,是否真能清心寡欲,断绝一世尘缘?远离红尘,投入大山的怀抱,是否真能功成圆满,练就一身被叫作特异功能的神通? 这亦是关于武当神山论说已久的话题。道教修行的传统,大多内外兼修,集修身养性、服气导引、采药炼丹于一体,本就处处透露着玄妙与神秘。而真人张三丰走进武当,不但光大武当道派,更创立别具一格的武当内家武术。他与他的传人,凭借武当功夫,留下一个个以柔克刚、战无不胜的武林奇迹。 来自大山的功夫,以道家最经典的“太极”符号为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山,追溯圣贤的智慧。 梦遇神授,内家拳法传世 武当展旗峰上有一块福地,因群峰至此聚拢,天然形成一把宝椅状,自宋代起便立着一座紫霄宫。如今,宫内尊奉着百余尊元至明清时代的神像及供器,祖师张三丰的秘密或藏在其中。 步入紫霄,你便可瞻仰张三丰的一樽坐姿铜像。他面含微笑却又庄严静默,神态中蕴含着圣人的祥和与威严。而在一座神龛旁边,尚有一幅壁画,它残缺斑驳仍然栩栩如生,画着一位道人专注地观看鹊与蛇相斗的情景。传说,正是张三丰从这场攻守、缓急、上下的智慧交锋中参悟内家拳的奥秘,留下了“太极十三式”。 有关张三丰的两部珍品,一个以恒久的姿态静观尘世,一个以格斗的动感演绎武道,而且共同供奉于紫霄福地上,似乎已向世人传递着阴阳、动静、虚实相生的道家精神。 而太极拳的由来,还有一个更为神圣的版本。据最早记录武当内家拳的《王征南墓志铭》载:“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这是又一个张三丰与武当的传奇渊源。古稀之龄的道人在修道时,梦中偶遇玄武大帝显圣,习得一身上乘内家拳法。仅在第二日,他独自面对百余强敌,便能以一当百,尽展神拳威力。 如今为人所熟知的太极拳套路,舒缓圆柔,更像是飘飘欲仙的天界之舞,并无半分杀伤力。或许,内家拳的力量来自看不见的时空,正如非常之道,无处不在又无具体形态。若要体悟内家拳之真谛,世人必须先做心境空明的道人,在修行中打开智慧与神通,窥见那有形拳脚之外的一种或可称作“内功”的无形能量。 无论是拳法自然,还是梦遇神授,张三丰创内家武术的原由,都在印证一个事实,武当内家拳,深深植根于道教修炼文化,它的一招一式,都透露着先天大道的玄机。 学拳入道,太极拳独步天下 尽管武当内家拳的来历是那样的不可捉摸,但张三丰及其传人在遗留的文章著述中,为后人解读了太极拳的内涵。《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是张三丰阐述太极与太极拳之道的经文,他说:“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太极之先,本为无极,这是万物先天之机。当世界出现天地之分,阴阳二气随之而成,形成阴静阳动、阴息阳生,生生不息而又变化无穷的“太极”之象。 对于人身来说,有动有静,自分阴阳,天然便宛若太极,这或许便是人类修习太极拳能够显现诸多奇迹的基础。“一阴一阳谓之道”,练拳即是修道,是超越人间常理的一门博大精深的修炼方法。故张三丰亦云:“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再往后的论述,或许令世人倍感艰深晦涩,想来古人修道,多为单传、隐修,师徒传承亦是口传心授,若想掌握一门之要妙,或许唯有绝俗断念,拜入真正的明师门下,方能领悟。 在武当内家武术扬名前,中华武林推少林功夫为尊,崇尚刚猛、迅疾,练就铜筋铁骨。大多数武术在行拳出掌时,犹如狂风骤雨,令对手难以招架,属于外家功夫。而太极拳与之相较,则是那样的至缓至柔,其静如动,其动如静,似有招也似无招,蕴含着一种不为争胜斗狠而生却又含蓄绵长的内劲。 这种不像武术的武术,动静起落皆是圆的轨迹,仿佛就是太极图的又一重形态。三百多年前,明清之交的思想家黄宗羲为他的好友、武当派拳师王征南作的那篇墓志铭中提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内家拳别是一家,其剖析可谓精当。 他的儿子、王征南的唯一传人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道出内家武术之长:“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张三丰精通道法及天下武学,将修道与习武融会贯通,这才创出独步天下的武当内家拳。 矢志修行,神通隐而不露 历来道人修行,多有习武以辅助修道,拳法、剑术不一而足。修道者断绝俗缘,无意于人间名利,认为“欲大成者则化功也,与小成者则武事也”,往往将这种绝技视为“不急之末学”。 因而,怀有真功夫的大道,不仅隐而不露,更鲜涉尘世,幽居世外。即便是高人辈出,典籍亦多不载道士武术活动。武当仙山,同样代有仙人出。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留下的有限文字,一探道家武学的神奇。 《宋史》载,唐代的吕洞宾精通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瞬息间便踏出数百里之遥,世称“剑仙”。笔记《春渚纪闻》载,五代的陈抟善飞剑术,能从衣袖间飞射短剑,将树木劈为两半。元代《道园学古录》载,宋末道人胡道玄于武当大顶遇异人,冰天雪地时他终日打坐清修,室内却温煦如春。 这些记载,岂不与张三丰一人击退百敌的神通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太极拳之神威,在两位传人身上,同样得到精彩展现。最知名者,当属明嘉靖年间的一位后生张松溪。 他的故事收录于清代《宁波府志》中,与人们印象中纵横天下的侠客不同,张松溪恭谦似儒生,体弱似不胜衣。每当有人找他比武,他总是一味忍让退避,直到躲避不过才勉强应战。一次,张松溪袖手而坐,少林僧飞脚踢来,他只是侧身举手,将他推送出去,少林僧便如飞弹陨落一般狠狠坠地,奄奄一息。他七十岁时,一掌劈下,还能同时将三块数百斤的巨石,断为两半。 还有一位便是不久之后的王征南,其生平便见录于那篇墓志铭中。他早年从军,被敌兵抓捕后施计逃脱,几十名看守急忙追赶,却被看不见的力量打倒在地,匍匐不能起身。还有一回,王征南被七八个营兵抓去做苦力,苦苦哀求而不得免,只得在桥上卸掉背负的重物。营兵见了挥刀便砍,王征南徒手格挡,营兵一个个自行扑倒,兵刃也铿然落地。 时移世易,太极真传何处 自张三丰后,武当道教复兴光大,武当武术名扬四海,更在中华武林中形成“北尊少林、南崇武当”的盛况。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约有几亿人学练太极拳,武当内家拳从中华远播海外,这似乎是一种拳术难得一见的幸事。道教大门敞开,人人都能接触太极,那么,如今的太极拳还有祖师当年的力量吗,人们练习的是真正的太极吗? 在《太极拳歌》中,张三丰道:“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休。”太极拳有别于人间祛病健身的形体锻炼,是真正的修道法门。既是修行,招式之外尚有心法,而且更为注重心性与德行的升华。炼拳者必须由师父亲自口授,方能领会太极玄妙,在修身养性中逐渐提高“功力”,体会太极拳的真髓。 道教修行以单传为主,师门传承极为严格,所传弟子必为天赋极佳、品德高尚之人。修道者宁可绝技失传,也决不轻易传于旁人。可想而知,数百年来的芸芸道徒,或许能够学到一招半式的“拳架子”,能得太极真传者却是寥寥可数,以太极拳名世者更是凤毛麟角。 太极拳传至王征南一辈,他一生收徒亦是极严,仅把一身功法传给了黄宗羲之子黄百家。而黄百家穷其一生,都未能寻得继承衣钵的适当人选。于是,他只得在《王征南先生传》中向恩师沉痛拜泣:“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成广陵散矣,余宁忍哉!”原来,早在明清之时,太极拳心法便已失传,与先贤们共同尘封于历史记忆中。 如此,我们也许可以断定,黄氏之后的太极拳,仅余拳术招式,再无明师传授心法,或者,连拳法也未必是张三丰创立时最初的模样。这应是今人不愿承认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今天的太极拳,门派林立,习者众多,有谁知晓如何在武术中修炼道法,又有谁能炼出古时先祖展现的惊天动地的力量呢? 不经意间与太极拳错过了几百年,这虽是道教文明的损失,它曾经的辉煌却告诉我们,这世上,曾经有神来过;这世上,曾经有内外兼修、出神入化的功法门度化人类。秘传的功法历来鲜为人知,世人亦多不信;而如果有一门修炼功法,它洪传世界,更近在咫尺、随处可见,我们是否还忍心继续错过呢?#(未完待续)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  

机密文件:1964年美军情报官曾与外星人会面

(大纪元记者陈俊村报导)尽管美国政府从未表明任何官员曾经与外星人接触,但其机密文件却显示,早在1964年就有美军的情报官员在事先约定的地点和外星人会面,而且互相交换了信息。 位于加州的里根总统图书馆(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在网上公布的一个PDF档案含有多份机密文件的扫描,其中包括宝瓶座项目(Project Aquarius)和西格玛项目(Project Sigma)。 (点击这里可以下载这个PDF档案) 有关宝瓶座项目的机密文件显示,宝瓶座项目在1953年依据时任总统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的指示而设立。该项目旨在收集来自不明飞行物(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UFO)和已辨识外星人太空船(Identified Alien Craft,IAC)的所有科学、技术、医学和情报讯息。 有关西格玛项目的机密文件指出,西格玛项目创立于1954年。它一开始是XXXX项目的一部分,后来在1976年成为单独的项目。这个项目的任务是与外星人建立沟通。 这份创建日期不详的文件说:“在1964年4月25日,美国空军一名情报官员与两名外星人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事先安排的地点会面。本次接触持续了大约3个小时。该名空军官员成功地与两名外星人交换基本信息。这个项目仍在新墨西哥州的一个空军基地进行。” 这份文件还提到其它项目,例如雪鸟项目(Project Snowbird)。该项目设立于1972年,其任务是试飞已取得的外星人飞行器。 此文件的底部写道,上述文件是美国空军一份绝密文件的解密版本。该文件的真实性概率为90%。 此外,还有一份机密文件透露,在1947年6月24日,有民航飞行员在华盛顿州的喀斯喀特山脉(Cascade Mountains)上空飞行时看到,9个飞碟状飞行器以高速列队飞行。 该文件说,尽管这不是这种物体的第一次目击事件,但却是首次在媒体上获得广泛关注的事件。后续的类似目击报告多达几百次,其中很多来自于可信度很高的军方和民间消息来源。 这些目击报告促使军方多个单位调查这些飞行器的属性和目的,以捍卫国家安全。有多名目击者接受访问,另有相关单位多次尝试用飞机追逐这些飞行器,但未能成功。社会大众的反应有时候接近歇斯底里的状态。 这份文件的下方似乎提及了著名的罗斯威尔飞碟坠毁事件(Roswell UFO incident)。它说:“在1947年7月7日,一项秘密行动展开,以确保取得这个物体的残骸供科学研究之用。” 这个时间与罗斯威尔飞碟坠毁事件的发生时间吻合。该事件据称发生在1947年7月4日,当时有UFO在新墨西哥州的罗斯威尔坠毁。 虽然美国政府一再否认这起事件的存在,但在联邦调查局(FBI)的电子阅读室“保险库”(The Vault)所公布的机密文件中,却有一份紧急电传文件证实,当时确实有UFO在罗斯威尔被寻获。 (点击这里可以下载这份文件) 这份日期标示1947年7月8日的紧急电传文件说,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附近发现一个据信是飞碟的不明物体。此物体呈六角形,很像装有雷达反应器的高空气象气球,已送往有关单位做进一步调查。 责任编辑:叶紫微#

【神仙故事】 嵩山传奇:葫芦翁少林寺中展神技 山北地穴下藏洞天

“一花一世界” 是佛家的一句话,说了宇宙中多元层次的智慧,那些层次不同于我们眼界中所见的世界。 一朵花中可以见到一个世界的存在;意味着每个微小事物皆包含无限宽广之世界的可能性,反映宇宙广大多元层次的存在。在中华文化中,山岳、地洞中都有神秘的神仙故事。然而人受限于现实之眼,往往看不见它们的存在,但有时会有机缘见到一点神迹。 老翁葫芦中藏神奇 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大风吹过嵩山少林寺,风刚定,有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敲门请求寄宿。寺里的僧人以已经关上大门为理由,不肯打开,指着寺外两间空屋子,让老人自行歇宿。老人就进了那个空屋,但那空室中没有床也没有席子。 二更以后,庙中有僧人起夜,发现寺门外灯火通明,觉得奇怪就去看看。结果发现灯火来自老人所住的那个屋子里。僧人走到窗边往里一看,竟然看到不可思议的景象:本来空无一物的屋子里,竟然摆设着垫子、褥子和翠绿色的帐幕,非常华美;又看到一张桌子上陈列着菜肴食品,老人坐在那里又吃又喝,但是左右并没有随从的仆人。 僧人感到非常惊讶,又不敢开门去探讯。到了五更,他找大家再一起前去探看。他们看到老人睡醒起来洗漱完毕,就从怀中取出一个小葫芦,像拳头那么大。然后,他把床、席、帐幕,以及所有用具用品,全都装在小葫芦里。装完东西,老头又把葫芦放到怀里,屋子还原到原来空无一物的状态。 寺里的僧人觉得惊异,就打开门一起去拜见老人,并询问他的奇技。老人谢绝,不道出秘密。僧人坚决留老人住下,问他的姓名,老人说自己姓潘,从南岳来,此去往北去游太原。 那以后时而有人看到这个老头,而这位神秘的老人始终保持着他的谜团,成为嵩山少林寺一则传奇。 (出 :《原化记》) 嵩山老翁地洞奇遇 在一般的认知中,我们视地球内部为由岩石和地壳等物质所构成,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似乎显示,地球的核心可能存在着高度发展的文明,甚至可能超越我们地表文明的程度。某些探险家声称曾进入过这样的地下文明。 古代人对地下世界的看法相当丰富多样,他们相信地下深处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生命形式。有人认为那是地狱冥府的所在,同时也有人相信那里可能存在一些神仙的洞府。 晋代时,嵩山上住着一位老翁。嵩山北面有个大穴,深不可测,每年有许多老百姓都到那里去游观。有一次,嵩山老翁在游玩时不慎跌进洞穴里。 洞穴之壁又高又陡,老翁叫喊着,但是爬不上去。上方同行的游伴,怕他饿死,就往洞内投了一些食物。老翁觉得这个洞穴似乎通向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他在洞底吃了些东西就循着洞开始向西行,他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他看见前方有一绚烂的光芒,光芒下有一间草屋。 他走到草屋那里,发现屋内坐着两位好像仙人模样的人正在下围棋,棋盘旁摆着几杯清水。老翁告诉仙人他的饥渴,仙人让他喝水,那水不仅解渴,还赋予了老翁强大的能量,他感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十倍。 仙人邀请老翁留下来,但老翁婉拒了,希望返回自己的家。仙人告诉他往西走数十步有一口大井,井底藏有各种奇特的生物,他必须跳进井中,然后才能重返来处。仙人叮嘱他:“别怕,一定要跳到井里去,自然能出去。如果你饿了,可以吃井里的东西。” 老翁照着仙人的指示跳进井中,发现井底有许多蛟龙,但这些生物都让路给他。井内有着黑泥般的东西看起来很恶心。老翁饥饿难耐,就照着仙人的指示取了一些来吃,那黑泥的味道竟然极为芬芳。他吃了之后再也不感到饥饿了。他在井中走了很久,最终爬出井口,发现自己来到了四川的青城山,然后他重返洛阳。那时,他才知道,他已经离开半年多了。 老翁对自己的遭遇感到迷惑,把经过告诉了张华。张华告诉他:“那两人是仙馆丈夫,你所饮的是玉浆,所食的是龙穴石髓。你是得了仙道了吧?” 老翁生生世世的生命经历中应该是修得了仙缘,所以这一生才有这一个“意外”的机会。他决定再次去洞中寻仙,然而再也找不到了。俗话说“机会不再敲第二次门”。 老翁在地洞里的奇幻冒险,去到了神秘的另次元仙界,然而他因为留恋世上的家而失去了仙缘。关键时刻的选择,分别了仙凡两条路。 后记: 《玄中记》云,蜀郡青城山有洞穴,分为三条路,西北通昆仑。另外《茅君传》说,青城洞穴是十洞天之一的第五洞,周回二千里,是九仙宝室之天。入山十里可以到达这个洞。◇

跟我学唐诗(1)

作者:朝晖 前言 1、这一系列教材主要是教五岁以上,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用古汉语的四声诵读古典近体诗,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格律并尝试近体诗创作。目前跟笔者学习唐诗的学生中,有刚满十岁的孩子,也有80后、90后的男士和女士。笔者是直接将教材打印成正体字教学,同学在学习过程都适应了。 2、我认为要学好中文,从小就应该偏向于文言文教学,古人的思维方式及古汉语的构词法,跟现代人的观念不一样。文言文能学好,白话文不用教都会。有的人或许会说,一开始就学文言文,那孩子不理解怎么办?我举一个例子,您的孩子刚刚学说话的时候,我们大部分家长都是教孩子喊“爸爸”“妈妈”,当孩子学会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我们会去要求孩子理解“爸爸”“妈妈”这两个词的所有内涵吗?孩子需要理解“爸爸”“妈妈”所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及社会责任吗?不理解就不教孩子说话了吗?当然不可能。笔者在十岁之前就会背诵几百篇古诗文,可是有百分之八十的文意不理解。但是在成长过程中,还不断地学习,这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虽然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理工科,但因为有小时候的学习基础,现在看古文基本上没有障碍。 3、这一系列教材,背诵古典近体诗原文是关键,理解还在其次。古汉语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声在《平水韵》中又分为“上平声”与“下平声”。它们与五音的对应关系是:上平(宫)、下平(商)、入声(角)、上声(徵)、去声(羽)。如果以西方音乐的“中央C”对应“宫”音,那么“宫、商、角、徵、羽”对应的唱名就是“do、re、mi、sol、la”。古典近体诗可以根据这个对应关系配乐。 4、目前普通话中没有入声的发音,因此学习入声的发音方法是关键,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笔者将上世纪四十年代宋美龄女士在美国的一段中文演讲录音附于后,大家可以边看文字边听,其中入声有两字、三字、四字的连读,大家可以学习发音方法,也就是切断入声字的余音。另外一个要点,背诵诗文必须快速流利,断断续续背下来都不算数,过几天就忘了。为了方便大家了解背诵的速度,附一篇经典的古诗文唐·王勃《滕王阁序》的背诵录音,笔者在小的时候就会用四声背诵,至今仍然背诵如流。 5、古代的学子入学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释奠至圣先师孔子,他们学的主要是四书五经。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古典近体诗,所以笔者的做法是,每次上课前都带学生用笔者亲手制作的高香释奠黄帝,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黄帝开创的。颂词恭录于附注。 第一课 一、清暑殿与广寒宫(《平水韵》上平一东)(选自《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下划线字为入声字)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4492-A1-001.m4a 注释及说明: 1、 云对雨,雪对风:近体诗中的五律、七律颔联及颈联须要对仗,对仗的规则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逐渐介绍。以下是古人近体诗中的例句: 晴云稍卷寒岩树,宿雨能销御路尘。(唐‧张九龄)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唐‧王维) 风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苑春。(唐‧温庭筠) 落花带雪埋芳草,春雨和风湿画屏。(唐‧韦庄) 2、晚照:夕阳。在唐诗对仗规律中,“晚照”这种天气现象可以有很多的词组与之相对,比如,春风、秋风、东风、新晴、寒烟;等等。例句: 霜逼晴空迥,霞牵晚照低。《晚冬行园》(宋‧宋祁) (古近体诗中只此一例,意境相对。) 3、来鸿:“鸿”的本义是大雁,“来鸿”比喻来信。“去雁”在古诗词中一般是指南去的大雁。比如,元‧元好问《喜李彦深过聊城》诗:“恨我不如南去雁,羡君独是北归人。”宋‧孔武仲《次韵和欧勉甫见送》诗:“策马渐随南去雁,寄声应有北归船。”|宿鸟:归巢栖息的鸟类,故称之。 来鸿告至其欺我,去雁辞行盖启予。(宋‧曾丰) 别林遗宿鸟,浮水载鸣虫。(唐‧无可) (名词相对,定冠词相对) 4、三尺剑:古代的制式宝剑一般长三尺,与五行对应的术数有关。三尺是指剑的总长度,剑柄为六寸,剑刃的长度为二十四寸。|六钧弓:典故出自《左传‧定公八年》:“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晋‧杜预注:“颜高、鲁人。三十斤为钧,六钧百八十斤。古称重,故以为异强。”谓张满弓用力六钧,后因以指强弓。 骠骑未提三尺剑,羽林宁挽六钧弓。(明‧苏方晋) 腰横三尺剑,臂挽六钧弓。(朝晖原创对联) (数量词相对,名词相对) 5、岭北对江东:①岭北指的是五岭以北,而五岭亦作“五领 ”。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分别位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②山的北面。 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从西南至东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的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日映彤弓开岭北,龙翔沧海启江东。(宋‧林溥) 谁知桂岭北,宛似浙江东。(宋‧李光) (方位词对) 6、清暑殿:东晋宫殿名。《晋书‧孝武帝纪》:“(太元)二十一年春正月,造清暑殿。”据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记载:“清暑殿在台城(六朝禁城,南京鸡鸣山附近)内,晋孝武帝建。殿前重楼复道通华林园,爽垲奇丽,天下无比,虽暑月常有清风,故以为名。” 7、广寒宫:广寒宫的故事古代有很多版本,笔者翻译的故事出自唐‧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此故事还可由家长课外讲给孩子听,增加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团扇欲辞清暑殿,胡床如坐广寒宫。(明‧胡应麟) 城中上林苑,天上广寒宫。(上联 朝晖原创) (名词相对,典故相对) 7、途次:旅途中。“次”在古汉语中有临时停留、住宿、驻扎之意。 8、一蓑(烟雨):(在濛濛烟雨中)穿着一身蓑衣。“蓑衣”指古代的雨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几处东风芳草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上联 朝晖原创) 万壑松风霜月白,一园春雨杏花红。(上联 朝晖原创) (实际运用,诗词或对联创作。) 满面春风,阙下早朝之士;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上联 朝晖原创) 三径寂寥,院内春眠之叟;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上联 朝晖原创) (实际运用,对联创作。) 9、说明:背诵时记住“一东”中的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将来练习写唐诗时会用到。 二、六首押“一东”韵的古代经典近体诗 1、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4486-A1-002.m4a 读音要领:柚,表示水果柚子,读“右”(去声);表示古代织布机上的部件“杼柚”或与“轴”通用,读音“逐”(入声)。 注释:①宣城:安徽省宣城市。②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谢朓曾担任宣城太守,并在治所之北陵阳山构建一屋室,名曰“高斋”,谢朓平时也常在高斋中办公及创作,有《高斋视事诗》等作品传世。唐初,“高斋”已不存,官方遂在旧址上建“北楼”,以纪念谢朓。请注意,在古诗文中看到“高斋”一词,也有可能是指“高雅的书斋”,另外,诗圣杜甫也将他的书斋命名为“高斋”。③江城:即宣城。唐代诗人的习惯,近水的城市都可称为“江城”。④两水:指句溪与宛溪。⑤双桥:指宛溪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 诗评:清‧顾安《唐律消夏录》评曰:“‘明镜’、‘彩虹’、‘寒’字、‘老’字,皆在秋天晴空中看出,所以为妙。乃知古人好句,必与上下文关合。若后人就句论句,不知埋没古人多少好处。”他的意思是,李白用词用字之妙,在于上下文的连贯,存在因果关系。首先是“晴空”,才带出了“明镜”与“彩虹”这样的景色。而颈联的“寒”字与“老”字又紧扣在深秋的特有天色上。让尾联的怀念谢公带上了淡淡的凄迷。我们后人在赏读古代名家的作品时,不应该就句论句,应该根据上下文连贯着欣赏,才能学到一些唐诗创作行文布局的精髓。 全诗大意:宣城的景色如画,拂晓,在谢公楼眺望远山上的晴空。句溪与宛溪交会处,溪水平波如一面明镜;宛溪上的拱桥倒影在水中如两道彩虹。袅袅炊烟在遍植着橘柚树的宣城内升起,平添一份寒意;梧桐的落叶让秋意更浓。谁能够想到这时候的谢公楼上,还有人在秋风中怀念谢公呢。 2、秋兴(唐‧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4487-A1-003.m4a 读音要领:1、织,表示丝织品总称名词时读“职”(入声)。表示动词(织衣、织布)或与“(旗)帜”通用读“置”(去声)。2、塞,表示边界、边关,读音“赛”(去声)。表示阻隔、封闭等,读音“色”(入声);如“闭塞”。 注释:①秋兴:秋天即景引发的感慨。有“秋兴”这个词,在古诗文中当然也有“春兴”、“夏兴”、“冬兴”。②昆明池:湖沼名。汉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以后湮没。③菰米:又称雕胡,黑色。古代六谷之一。六谷即稌、黍、稷、粱、麦、苽。其中“稌(音途)”,稻米。黍即今之黄米。稷即今之高粱。而粟米之纯白者曰粱。麦即小麦。苽(音孤),同“菰”,即菰米,茭白的果实,黑色细长均一英寸左右。《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④极天:远望如同与天相接。⑤鸟道:险峻狭窄的山路。 全诗大意: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是汉武帝时修建的,当时的旌旗仿佛还在眼中浮现。织女操作织机的塑像仍然静处在池子中,虚度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池中石鲸上的鳞甲仿佛在秋风中摆动。随波漂浮的菰米如乌云一片;池水中还有带着秋露的莲蓬与坠落于水面上的粉红色花瓣。遥望天边只有小路能通过的边塞,回看自己现今流落江湖,如一个四处漂泊的渔翁。 3、登夏州城楼(唐‧罗隐)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4488-A1-004.m4a 注释:①夏州:故址在今陕西省榆林市。②儒冠:本诗指儒生的冠服。“儒冠”一词在古诗文中还可以指儒生戴的帽子。或者用以指“儒生”。③校尉:军职名。在秦汉时期地位仅次于将军。隋唐时期校尉的地位下降。以唐朝为例,校尉大约可领兵一千人,地位在旅帅之上。罗隐曾担任过“给事中”一职,与军中的校尉职位刚好相当。过去的儒生都是能文能武,罗隐有这个心愿也属正常。 全诗大意:寒天的夏州城边防军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独自倚靠在高高的城楼上惆怅地看着远方。这万里河山都是大唐的土地,而在西晋时期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为守边关牺牲在此处【西晋时期此处与羌胡交界】。想离开此地却不忍心听那边关战马的嘶鸣声,那些动人的故事或许只能去询问南来北往的鸿雁。真想脱去儒生的冠服从军当一名校尉,凭一杆长戟一把六钧弓护卫边疆。 4、远游(宋‧陆游) 姓字不须通,从来号放翁。 月明登暑雪,木落过秋风。 处处题僧壁,时时卧钓篷。 始知侯万里,未必是英雄。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4489-A1-005.m4a 注释:①放翁: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②暑雪:指暑雪堂。在成都市武担山,古为蜀中名胜。③木落:树叶凋落。④秋风:秋风亭,地址在今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 全诗大意:不须要报姓名,我的号就叫放翁。在月明时登临暑雪堂【成都武担山】,在树叶飘落的时节游览秋风亭【巴东县】。每到寺院附近都在山壁上留下诗句,常常醉卧钓舟任其飘浮。现在才明白古时那些封地广阔的侯爵,未必是真正的英雄。 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4490-A1-006.m4a 注释:①净慈寺:地址在今杭州市西湖区。 全诗大意:杭州西湖六月中旬的风景,与四季中的其它月份不同。延绵到天边的莲叶一片碧绿,在日光照映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的娇艳鲜红。 6、溪上(唐‧顾况) 采莲溪上女,舟小怯摇风。 惊起鸳鸯宿,水云撩乱红。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4491-A1-007.m4a 全诗大意:在清溪上采莲的女子,因小舟在风中摇晃而担忧。小船儿惊起了一对栖宿的鸳鸯,远处的水云与散乱的荷花相接。 以上课时约两小时,每周上一节课。 三、附注: 1、宋美龄女士演讲内容:(点击可连结视频) 各位同志,我现在有这个机会,同各位讲几句话。心里觉得非常之快活。虽然我是离开本国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之际,没有一刻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我们中国的抗战的同志,同我们自己的民众;刚才罗总统夫人同我致大家对美国的民众讲几句话,我所讲的呢就是,我相信我们中美的友谊是永久的,我也说,我们的友谊是有价值的。有三点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我们两国应当有共同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不但是为自己而抗战,我们为世界的人类而抗战,使得各国的人民可以得到真正自由、平等。第二点呢,就是我们两国有同样的信念,同样的信仰,彼此大家知道大家的诚意。第三点呢,就是我们大家要共同的行动,不但在抗战的时候大家要合作。抗战以后,能够使得世界的人民,大家真正有永久的和平。 2、朝晖背诵《滕王阁序》录音: 滕王阁序(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1/id14114494-twgx1.m4a 读音说明:①暇:古音均读去声。《康熙字典‧暇》:“《唐韵》《正韵》胡驾切《集韵》《韵会》亥驾切,音夏。(祃韵)” ②疏:当动词时读去声,音“数”;当名词时读平声。参考《康熙字典》③白、百,都是入声字,按古音读“帛(入声)”,否则无法收住余音。参考《康熙字典》。 3、恭录颂词: 黄帝颂 钦惟黄帝,劬劳创世。 德化万方,文明开启。 肃肃线香,邕邕顶礼。 式降明德,我躬清洗。 悟道归哉,感恩心底。 注释:①钦惟:古代祭文的尊称词,大意是“我所敬仰的”。②劬劳:勤劳。只能用于对长辈及神明的赞颂。出自《诗经‧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音渠)劳。”③德化:用道德教化。④万方:指全国各地。⑤肃肃:恭敬、严正貌。“肃肃线香”大意“我恭恭敬敬地用线香”⑥邕邕(音雍):原指龙凤的和鸣声,本文指念颂词的声音。⑦顶礼:将高香点燃后举过头顶;或双手合十举过头顶。⑧式降明德:式,法、法则。|降,读音“祥”。这一句大意是“宇宙的法给人类开创了崇高的道德”。《康熙字典‧降》:“凡降下之降,与降服之降,俱读为平声。故自汉以上之文无读为去声者。”⑨我躬清洗:躬,身心。这一句的大意是“我的身心得到了净化和清洗”。⑩悟道归哉:闻道得法,返本归真。“归哉”出自《诗经‧召南‧殷其雷》:“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及《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⑾因为是颂词,主要体现恭敬,所以用普通话或四声念诵均可。如果无法确定自己所用的线香是纯天然合乎尺寸的高香,宁可不用。释奠时面东站立,双手合十。高香用单数,一支或三支均可。这种释奠方法称“遥祭”,切勿随便找画像或塑像来祭拜。 4、唐‧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其守门兵卫甚严,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时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王城崔峨,但闻清香霭郁,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人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见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笑舞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乐音嘈杂亦甚清丽。上皇素解音律熟览而意已传。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丽无复加于是矣。 译文:唐玄宗开元六年,唐玄宗李隆基与天师申元之,道士鸿都客三人;在八月十五日夜,由申天师施展法术,三人乘坐在一朵白云游览月亮。穿过一扇闪烁着晶莹光亮的飘浮大门,三人乘坐云朵在月亮中游荡,天露将三人的衣袖都沾湿。不一会,又看到一扇大型的宫门,匾额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字,门口有天兵守卫,手持锐利的兵器,闪烁着寒光。此时三人都无法进入广寒宫。申天师牵着唐玄宗从云朵上升起来,一直到高空中,如若在烟雾中升腾。 (此时已经可以看到广寒宫内的景色)只见广寒宫犹如长安城里的皇宫内城,建筑物嵯峨耸立,鳞次栉比。不一会,有浓郁的清香传来,只见下方出现了万里的湛蓝玉田(传说神仙以玉屑为主要资粮,古有蓝田种玉之说),其上有仙人、道士往来遨游,有的乘坐云朵,有的乘坐仙鹤。又过了一会儿,唐玄宗想上前看仔细,就觉得有翠绿色的光芒照射在身上,让眼睛都睁不开,魂魄都感到寒冷,无法前行。只见下方有十几位仙女,穿着白衣乘坐白鸾,在一座大山边的一棵大桂花树之下嘻笑起舞。从传来的音乐声,知道是采用多种乐器合奏,但配器出来的效果却让人感觉整体音乐声清新典丽。唐玄宗本来就精通音乐,一下子就知悉此音乐的创作要点。 不一会申天师突然催促赶紧返回,三人如旋风般的往下降,唐玄宗就如同醉梦中醒来般出现在长安城的皇宫中。第二天晚上,唐玄宗又要求申天师带他前往广寒宫,但被申天师微笑婉拒。唐玄宗将在月宫中听到的音乐编制出了霓裳羽衣舞曲,从古至今清雅典丽的乐曲很难与之相比。@

【武当寻道】之四:武当宗师 独尊三丰

致书请赴,修宫封号,一代代帝王竭诚尽敬,念念不忘一睹他的圣容;晨钟夕灯,诵经练功,无数位道人奉他为祖师,孜孜不倦在他传下的道法中静修,探求生命的至真境界。他是一位道士、隐仙,一个深藏于大山的传奇。 武当福地,一重山一境界,处处皆是仙家道场,本身就是一部百读不倦的“神仙传”。这位大道,其生活年代已晚至元明,以近古稀高龄闻道,并直到后半生才与武当结缘。但正是他成为世人眼中神一般的存在,谈及武当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山志有载:“养生之人,多隐其名字,藏其时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闲名落人耳中。”这位名动天下的道人,反其道而行,留给世人诸多名号——全一、君宝、玄玄、昆阳。如今的人们,更习惯于尊称他的道号——张三丰。 三丰道人是何许人也,生得怎生模样?史官笃定地写道:“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仅仅品读文字,七百多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遥想张三丰丰神超逸、出尘高蹈的仙姿风骨。 生而神异,晚年觅得真法 特异的形貌,仅仅是张三丰传奇人生的一隅。正史与道经皆有载,无论寒暑,他一袭道袍,一件蓑衣;无所谓饱饥,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履山石如平地,轻捷若飞;困倦时以云雪为床榻,鼾声如雷。他精通道术,倘有人讨教他长生仙法,便三缄其口;若是拜求修炼真道,则滔滔不绝,诲人不倦。 这般超越人世法则而身心逍遥无碍的道人,莫非是真仙神人?谁又能想到,在数十年前,这位活神仙曾是罹患眼疾、前路未卜的垂髫幼儿。《三丰先生本传》载,他5岁时双目失明,有位自称碧落宫住持的云庵道人度他出家修道,半年后奇迹般复明。张三丰在碧落宫修行七载,因慧根奇佳,研读道经可过目不忘,更能兼涉儒、释经卷,通晓三教大义。 或许是俗缘未尽,他也曾回归故里,侍奉双亲、读书入仕,以文才名世。然而求真寻道是他毕生的理想,游走在名利宦海的浮沉中,张三丰总是保持着疏离的神态。他更怀着久处樊笼的孤寂,写下“早将壮岁尘缘了,五岳三山归去来”的心声。 三十多岁那年,张三丰的双亲离世、守孝期满,忽遇一位丘姓道人相访,畅谈大道玄理。此后,他束装出游,坚定果决地重续求道之路。 山是世人心中神仙隐现之处,故张三丰穷尽山川,寻访仙踪。他的足迹北至恒山、东临蓬莱、南入嵩山、西登华山,不觉老之将至。三十年来寻真不得,不知何处问道?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就在武当南岩宫获封、逐渐复兴之时,张三丰以67岁的高龄登上了另一座道教名山,遇到了真正的明师。 终南山上,一位神秘的火龙真人等候他许久,一心问道的张三丰,从“气健身强年已暮,乾坤何处问丹砂”的慨叹转向“实与先生相见晚,慈悲乞早度寒儒”的恳切。四年中,火龙真人尽授修道真机并丹砂点化之诀,此后遂命他出山历练。 或许是上天有意锤炼,让张三丰于武当山光大宇宙正道,故安排他辗转中原,苦志修行。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张三丰结束云游,第一次登上这座八百里大山。 两入仙山,集仙家之大成 那是一个好雨知时、万物复苏的时节,张三丰亦在武当山迎来修炼的新机。遍历诸峰,山回路转间,他似乎看到前代隐修者的遗迹。周朝的尹喜、汉代的戴孟、魏晋的谢允、唐之吕岩、五代陈抟、宋之胡道玄,哪怕是同朝的刘道明或张守清,纷纷向他走来,化作武当独有的清灵仙气。张三丰强烈地感受到,这便是他最终体悟大道的洞天福地。 历史并没有为张三丰第一次的武当之行,留下太多细节。有人说,他曾在真武修行过的太子洞结庐,至今洞前仍保留着他炼功时用过的两个八卦形石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修持九年,金丹九转,终成大道。 大器晚成的张三丰,此时约有130岁的高龄。随后他飘然遁隐,又于明朝洪武初年再次驾临武当。这一次,他为武当带来最极致的繁盛,并成为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追仰的圣人。 祭神,道人心中最为神圣的事宜,张三丰上山的第一件事便是拜祭主神玄武大帝。《大岳太和山志》载:“拜玄帝于天柱峰。”作为得道高人,他深知修道之艰辛,感念修行中真武及诸仙福佑,亲自登上武当主峰,为坐镇崇山之巅的一方天帝献上感恩与虔敬。 探幽,寻奇,揽胜。彼时的武当刚刚遭遇改朝换代的兵劫,一时陷入沉寂。而第二次登上武当山的张三丰,重游故地别有一番感受,他欲择定一处栖身静修之地,并为这座指引他彻悟大道的神山做些什么。 他自天柱峰而下,经乌鸦岭、顺展旗峰、梅子垭、仓房岭而下,觅得一块背山临水的风水宝地,结草庐以奉玄帝香火,名为“遇真宫”,自己便在宫外的五株古木下静坐修持。紧接着,他又在山下黄土城寻一藏风聚气之地,结草庵曰“会仙馆”。 就在结庐仙山的过程中,张三丰的道名已传遍整座大山。陆续有人慕名而来,愿执弟子礼。他亦怀着济世度人的慈悲,择虚静无为、根基非凡之辈纳入门下。其中见诸典籍者,有邱玄清、孙碧云及周、杨、刘、卢“太和四仙”。 去秽除荒,一言可兴武当 传道授业之余,张三丰率领几名弟子深入荒山,锄荆棘、拾瓦砾,修复五龙、紫霄、南岩等遭焚毁的宫观;在废墟之上建起了规制简约的草舍,修葺一新的武当,即将见证最为瞩目的辉煌。直至洪武23年(公元1390年),张三丰结束武当之行,拂袖长往,从此闲云野鹤,神游天地。 张三丰的离去叫武当道人怅惘,却又给他们留下不灭的希望。他曾安排弟子分守几座殿宇:邱玄清住五龙宫,卢秋云住南岩宫,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宫。他更谆谆嘱咐:“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神通大成的张三丰,早已洞悉古往今来的一切。 每当独自面对茫茫群山,张三丰总有说不尽的感慨。人事有代谢更迭,武当亦有兴衰浮沉。任外界如何变幻,这里的山、这里的人,依旧保持千年如初的仪态,淡泊、静默。念往事,思来者,这座神山虽一时沉寂,但一脉相承的修道传统不会断绝,武当终将于人间再现信仰的殊胜与荣耀。 某一天,张三丰石破天惊,道出铭刻于正史的一句话:“此山异日必大兴。” 的确,明朝开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便视神明阴佑为平天下的神圣力量,对荡妖除魔的玄武大帝更怀着一份敬畏与尊崇。他曾于鸡鸣山敕建玄武庙,每逢道教节日便遣官致祭;还命来朝或入藩的诸亲王,必须拜祭玄武诸神。洪武17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听闻张三丰之仙名,下诏求访,开历代明帝寻隐访圣之先河,更让历经千年风雨的武当第一次走进明皇室的视野。 第一次的寻访始于这一年的夏天,一纸诏书自京城抵达武当,三丰不赴。次年春,太祖命其高徒邱玄清等人再次恭请,依然不赴。张三丰的一再抗旨,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令太祖的慕求仙道之心与日俱增。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太祖遣使四方,直言“有张玄玄可请来”,仍然未果。 在父皇的感染下,亲王们亦纷纷题诗作赞,向张三丰传达崇敬之意。蜀献王朱椿无比虔诚地仰望一幅《张神仙像》,留下生动的描述之句:“奇骨森立,美髯戟张……飘飘乎神仙之气,皎皎乎冰雪之肠……”湘王朱柏更亲登天柱峰寻仙,可惜难遇真人,只得赋诗以寄惆怅之情:“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猕松下眠。” 寻隐不遇,为全人主之道 太祖皇帝带着未遇圣贤的遗憾而长逝,新一代的帝君承先帝之志,终其一生寻访高道。永乐3年(公元1405年),刚刚登基不久的成祖朱棣便下达一道圣旨,遣使遍访天下名山,寻觅得道高人张三丰。两年后,一个名为胡濴的官员因与张三丰是旧识,再次奉旨寻访。 如是过了五年,成祖以为在武当得道的张三丰总有归来的一天,便命其弟子孙碧云持诏书静候仙人驾临。成祖的精诚与礼敬古今无二,虽然张三丰依然隐而不出,却让弟子送来一封珍贵的回信。他道成祖本是福德无疆的明君,应以“屏欲崇德”、为民造福为要。他还传授去欲修身之法,为大明国祚的绵长献上世外道人的一份期望。 而那边,奉命寻仙的胡濴在外长达10年,于永乐14年方返回,始终无缘得见。同年,不肯言弃的成祖又遣尚书令胡广继续寻访。背负着两代帝王数十年的渴望,胡广诚惶诚恐,甫接到圣旨便星夜驰往武当。他在山中焚香泣祷,祈求张三丰纡尊降临,以慰帝王敬天慕道之心。 传说,张三丰有感于胡广言真情切,便现身相见,请他回京覆命,自己却飞身隐去,顷刻之间又出现在君臣议政的金銮殿上。他向成祖高歌一曲,便乘云而逝,了却明帝夙愿。 得帝王青睐、屡屡致书相请,乃是人间无上荣光,为何张三丰以布衣之身,能够视如浮云,乃至抗旨遁隐?或许,《三丰先生本传》的一段话可为世人解惑:“盖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古来方士酿祸,皆因游仙入朝,为厉之阶。登圣真者,决不为唐之叶法善、宋之林灵素也,前车之鉴矣。” 或许,圣贤君主亦明此道,始终对张三丰怀着极度的仰慕,并对他传习的功法、修行的道场不断予以弘扬、光大。成祖时,明廷于各地甄选四百余道人,奉三丰为祖师,修其丹法玄功,使武当派名扬天下。最终,成祖做了一件大事,不仅带来武当前所未有的鼎盛,更印证张三丰当年所言不虚。 这段历史,被明代人概括为“北建故宫,南修武当”,这意味着,明成祖朱棣将武当视作京城一般神圣权威的地方,并在此创建了堪比帝王规制的宫观庙宇。永乐年间,在帝王与隐仙十余年的神交中,成祖将对天神的敬仰钦慕投注到这片亟待兴立的大山中。他派出三十万军民工匠,耗时十四载,建成恢弘富丽的宫观群,将武当打造成一座仙山琼阁。 在这片隐现于林木山石的宫殿中,有两座道场专为张三丰而建。成祖久访仙人而不得,便在遇真宫的旧址上修一座“玉虚宫”,在原会仙馆处改建“遇真宫”,这在武当尚属孤例,几乎是帝王供奉一位道人的最高礼遇。 成祖之后,英宗、宪宗、世宗、熹宗等亦多有访求,或加赐封号、或建宫祭祀,张三丰鉴其赤诚,偶尔显圣相见,略谈修身治国之道。而更多时候,他则隐居世外,飘然不知所终。 自张三丰后,武当形成了信仰真武、尊三丰为祖师的门派,人们修习内外道法,数百年传承不断。而张三丰的神迹与圣德,大振明朝玄风,更成为继真武大帝之后,武当声名最显赫、影响最深远的盖世真人。(未完待续)#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

【古道人生】结婚十年同寝只一月 夫妻终不能团圆

作者:泰源整理 清朝时期,河南这个地方有个姓李的书生,结婚才十几天,母亲就生病了,夫妻俩轮流小心看护伺候,睡觉时衣服都没有脱下来,这样过了七八个月,母亲死了。他们又谨慎地遵守礼法,三年不同房。后来因为家境贫困,只能一起去投奔岳父家。 岳父家也是仅够温饱,房屋不多,便勉强整理出一间房来居住。还不到一个月,岳母的弟弟要到远方去给人做家庭教师,便把老娘送来托付姐姐照看。家里已经没有房间可住,只好让老太太与李生的妻子同住一室,而李生住在书房,只不过早晚同桌吃饭而已。这样又过了两年,李生想到京城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便求取功名,岳父也带着全家到江西给官府做幕僚。 后来李生得到岳父传来的消息,说妻子已经死了。李生意气懊丧,更加穷困潦倒,没法生存,只好搭船南下到江西寻找岳父。但这时岳父已另换了新主人,随着新主人去到另一个地方。李生找不到他们,无处栖身,只好在市井上卖字糊口。 一天,在街上遇见一个身材魁伟的大汉,这人拿起李生写的字看了看说:“你的字写得很好,我给三四十两银子一年,你能帮我做些书写文件、书信之类的事吗?”李生喜出望外,随即与那大汉一起上船。烟水渺茫,不知是什么地方。 到了大汉家后,见摆设铺张,食用也很丰盛,等到察看交给他办的文件信札时,才知道是绿林上的强盗。李生这时也无可奈何,只好暂且安身。但担心有后患,便将自己的姓名和籍贯都更改过。主人性豪华奢侈,声伎满堂,但也不大回避客人,每次奏乐,一定要叫李生来观看。有一次,李生在席上偶然看见一个女子,很像是自己的妻子,但他妻子已经死了,怀疑她是鬼。那女子也常注视李生,大家都似曾相识,但两人彼此都不敢说一句话。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岳父带着家人去江西时,途中遇难被这伙强盗抢劫了,强盗见李生妻子有姿色,就连她一并抢走了。岳父认为这是家门的耻辱,就赶紧买了一副薄小的棺材,谎称女儿受伤致死,假装哭泣收殓,用车子载着棺材走了。李生的妻子怕被强盗杀害,被迫屈从,成了强盗的小老婆。虽然他们今天在这里相遇,但李生因相信自己的妻子已死,而妻子又不知道李生已经改了姓名和籍贯,两人都怀疑只是长相相似的人,因此相见却没有相认。 他们大概三五天就能见到一次面,见惯了后,也就不再彼此相看了。这样过了六七年,一天,强盗首领对李生说:“我们的事要败露了,你是个读书人,不必遭到这样的灾难。这里是黄金五十两,你可以带着它,藏在某处的芦苇丛中,等到追捕我们的官兵走后,赶快找一只渔船返家,此地人都认识你,不用担心,他们会送你的。”说完,挥手叫李生赶快离开和躲藏起来。 不久,听到一片乱哄哄的打斗声,又听见有人传报说:“盗匪已经全部乘船跑掉了,现查封没收他们的金银绸缎和妇女。”此时天已昏黑,李生借着火光看见那些歌伎舞女个个都披散头发,裸露着臂膀,双手反绑,脖子上还套着绳索,被鞭子赶着走。而那个像自己妻子的女子也在里面。她惊慌恐惧,浑身发抖,非常可怜。 第二天,岛上看不到一个人,李生呆呆地站在水边。过了一会儿,突然有一个人划着小船过来,喊道:“某先生在吗?大王已经无事了,现在派我送先生回家。”船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到了岸边。李生怕被人发现,就带着金子向北方走去。 回到家乡后,岳父已经回来了。李生仍然住在他家里,用带回来的金子经营生意,家中逐渐富裕起来。李生想起和妻子本是非常相爱,但结婚十年来,从未有过一个月能够同床共枕席。现在有了些钱财,不忍心让她被薄葬,就打算换一副好的棺材,亦借此想看看她的遗骨,以了却自己的心愿。但岳父极力劝阻他,但李生不听,坚持要改葬,岳父无奈,只好说出实情。 李生急忙赶到和妻子分离的地方(在南昌),希望能够找到妻子,愿破镜能重圆。但当年那些被俘虏的乐伎早已被分赏走了,不知道流落到什么地方。李生每当回忆起在强盗窝中六七年的时间里,每天他俩都近在咫尺,却又如远隔千里之外,就感到惘然若失。再想起她被俘虏时被捆绑鞭打的情景,不知道后来受到了多少摧折,更加伤心肠断。从那以后,李生不再娶妻,后来听说竟出家当了和尚了。 资料来源:《阅微草堂笔记》

【未解之谜】瘟疫绕道的两个村庄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瘟疫,可以让最强大富饶的帝国走向衰败和覆灭,可以让最精锐的军队土崩瓦解。它似乎如此地公平和无情,金钱和权势在它面前苍白无力,一国之主的性命它可以轻易拿取,当今极尽繁荣的物质科学文明,也没能躲过我们现在身处的这场甚至无法追溯源头的病毒危机。 可瘟疫又似乎不那么公平,每一次瘟疫,不论肆虐多么疯狂,死神的镰刀并不挥向每一个人。一些人倒下了,而另一些人却安然度过一劫。在瘟疫的黑暗中守住一方明朗天空的,有时甚至是一群人、一个村庄。在对微生物认识几乎为零的几个世纪前,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就让我们低下现代人高傲的头颅,来看一看历史上两个不起眼的小村落的故事。 上阿玛高小镇(Oberammergau) 阿尔卑斯山脉横跨欧洲许多国家,而德国南部有幸分到了这秀美山川的一角。在这里,一座小镇安详地坐落在一片娟秀河流淌出来的绿色谷地中,它的名字叫作上阿玛高。走进这里的人,不仅会沉醉于这青山碧水的灵秀,而且会惊叹于散落在村子各处,那些低矮建筑外墙上精致的湿壁画,壁画描绘的都是童话和宗教故事,让整个小镇笼罩在梦幻般的气氛中,似乎它本身就是一个童话。 可是,这个宁静而快乐的小镇曾一度面临覆灭的危机。记录这段黑暗历史的,是被村民们珍藏了几百年的一本用牛皮包裹着、旧得泛黄的手写小册子。这是一本死亡名册。上面一个个用墨水书写,已经略显黯淡的名字,是横扫欧洲大陆几个世纪的黑死病,在这个小镇夺去的一条条村民的生命。 手册从1633年9月开始记载。第一个染上黑死病并因此丧生的村民叫卡斯帕‧史斯勒(Kaspar Schisler)。他也是把黑死病带进这个小村庄的人。当时,由于瘟疫已经抵达周边的城镇,上阿玛高小镇的居民自行采取了隔离措施,组织护卫队在村子四周巡逻,阻止外来访客随意地进入村庄。可是,当时在附近村庄打工的史斯勒因为思念家人太过心切,趁护卫队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潜回了村子。他这一去,就把致命的病菌带给了自己的家乡。 在接下来的短短33天内,八十多个村民接连染疫身亡。对当时人口只有几百人的上阿玛高小镇来说,这简直是灭顶之灾,人们整户整户地死去。最让人惊恐的是,人们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愿意停下它的脚步。他们的邻村,一些经过黑死病肆虐的村庄甚至只剩下了个位数的居民。纯朴的村民们,在最绝望无助的时候,聚集在了他们平日与亲友邻舍相会的地方——村内的十字架前。在神父的带领下,全体村民虔诚地立下誓言。他们发誓,如果上帝怜惜他的子民,帮助他们渡过这场灾难,小镇将每隔十年举办一次《耶稣受难记》的演出,用行动铭记他们的神——耶稣基督用生命传递的教诲,直到时间的终点。 在这之后,黑死病依然在小镇所在的巴伐利亚地区泛滥,可上阿玛高小镇却奇迹般地不再有村民因瘟疫而死亡,那本令人畏惧的死亡名册就此戛然而止,不再出现新的名字。隔年,也就是1634年,遵守誓言的村民们排练上演了《耶稣受难记》的演出,六十多位村民饰演了从耶稣到犹大的各个角色,表演的地点就在因瘟疫死去的村民们的墓地旁边。一边埋葬着黑暗与死亡,另一边却上演着救赎和希望。 从此,每十年上演《耶稣受难记》成了上阿玛高小镇忠实履行的诺言。每隔十年,在快要演出的日子里,村里的工匠们加班加点地赶制舞台道具,志愿者们开始缝制演出服,村民们排着队接受面试,决定自己出演什么角色。从蹒跚学步的孩子到银发苍苍的祖母祖父们,村子里接近一半的居民都会参加演出。男性村民们在演出前一年就开始留头发、蓄胡子,目的是如实展现耶稣受难时的社会样貌。 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上阿玛高小镇十年一度的演出,既是对全村人每十年一次的心灵洗涤,也让这个山中的小镇闻名了世界。每到演出的年份,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入这个人口只有5000人的小镇。很多人只是来欣赏这个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露天舞台剧,也有很多人质疑这段历史是否真的如此神奇。但对上阿玛高小镇的许多村民来说,1634年能够在小镇上演的第一场演出,乃至全村跨越数个世纪用行动坚守誓言的本身,就是他们的家乡在信仰中获得救赎和新生的证据。 河北省东光县 如果说德国上阿玛高小镇经历瘟疫的历史,在黑死病猖獗且无药可医的17世纪属于神奇的话,那中国河北的一个村庄在18世纪躲过瘟疫的方法,就显得更不可思议了。这件事迹是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的岳父马永图所讲述的。马永图在一生中担任过四川、山西、山东等地的知县,也受过雍正皇帝嘉奖,但在晚年罢官回到家乡河北省东光县,专心宗族事务。据他的讲述,东光县在雍正初年瘟疫盛行,但东光县的南乡却全村无一人染疫,堪称奇迹。 这个小乡村究竟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呢?据马永图讲述,在疫情爆发前的三十多年里,南乡村一旦出现无人认领的尸骨,好心的村民们就相互凑钱,帮助修建义塚,让孤魂有个安身之处。这个习俗最初的发起人,是一名姓廖的君子。三十多年来,村民们都乐于为这桩善事助一臂之力,被掩埋的尸骨有多少具,也从未有人清点过。 然而,就在东光县地区开始爆发瘟疫的时候,发起习俗的廖君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百多人陌生人站在自家门外。其中一人上前致敬说:“疫鬼且至,从君乞焚纸旗十余,银箔糊木刀百余。我等将与疫鬼战,以扳一村之惠。”他们的意思,是要与疫鬼交战,来报答全村人的恩惠,保护乡村免受瘟疫的侵害,所以请求廖君焚烧纸做成的旗、裹着银箔的木刀。 这样的怪梦,一般人都会当作无稽之谈而置之不理,但廖君是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之人,于是他按照梦中的嘱咐,制作了十余面纸旗、一百多把木刀,再把纸旗和木刀焚烧殆尽。数日之后的一个夜晚,村外四周本来寂静的旷野中,突然传来了喧嚣嘈杂的呼叫声、格斗声,让全村人听得胆战心惊,不知是土匪劫村,还是大军压境。宁静的村庄,怎会突然变成吵闹的战场? 喧嚣声持续了整整一夜,在太阳升起时才平息下来,村民们却没有发现战斗的痕迹。对一些人来说,这吵闹的一晚也许只是自己做的一个恶梦。但神奇的是,东光县南乡村此后确实成了瘟疫中的一块避难宝地,在当地盛行的瘟疫中,全村没有一个得病之人。 这件事由东光县当地名族马永图亲口陈述,并由作为女婿的纪晓岚亲笔记载下来,可信度相当高。有趣的是,这一事件被纪晓岚称为“战疫”。现代人也喜欢把战胜疫情挂在嘴边,但人们想不到的是,古人在没有解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竟然靠德行和肉眼看不见的因素击败病魔。这种与现代科学大相径庭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到底该如何理解? 张天师的秘诀 东汉末年也是瘟疫横行的年代,光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就爆发了二十多次,百业凋零,连朝廷机构都无法正常运转。但天师张道陵当时创立的道教却在这段时间迅速壮大,在四川地区拥有上万户弟子,蜀地百姓对张天师称颂不绝。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神奇的治病本领让老百姓不得不折服。 张道陵在得到道家真传后,不仅直接出手给世人治病,而且教老百姓自己给自己治病。他传授的治病方法可不寻常。他让病人把自己过往生命中犯的罪过亲笔书写在一张纸上,再投入水中,同时和天地神明结下契约,承诺未来不会再犯这些罪过,否则就让自己失去生命。 大家可以想像,在把誓言,尤其是对天地神明的誓言看得有千斤重的古代,要敢按这个方子做,还真需要不小的勇气。一般来说,只有病情危重到生命,或者采取其它方法已经无效的病人,才会豁出来试一试这个看似毫无道理的偏方。 但让当地百姓惊叹的是,张天师的方子真的起作用了。许多病人在诚心发誓后,不仅疾病痊愈了,而且从此对天地之道更加敬畏,发自内心地想要改过向善。看到这样的情景,即使没得病的民众也纷纷开始改过迁善,民风也日渐纯朴和良善。 张道陵不仅能帮人治病,还能使人得病。他领着弟子在方圆几十里义务修桥修路。但那些偷懒不去做善事的弟子,却偏偏都会得病。在这种氛围之下,县里一旦出现破败的桥梁、道路,百姓们都纷纷扛起自家的锄头,修木锄草,清理污秽,争先恐后地做好事,在当时也是一大奇观。 讲到这里,观众朋友可能要想了,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德和人体实实在在的疾病挂钩,是不是太玄乎了?这样神话般的故事,用现代人的科学眼光来看,到底有多少可信之处?   神话?科学? 中国古人认为,瘟疫是一种邪乱之气,君王无道会导致天下大疫,同时,个人与一个群体的善恶,乃至前世的善恶都会促成今生的福报与恶果,而疾病也是恶报的一种表现。西方传统基督教思想认为,瘟疫是“上帝之鞭”,迫害正信或道德败坏、违背神的诫命的地区就会出现瘟疫。因此一些物质富饶、陷入放纵欲望和享乐,甚至教会也腐化堕落的城邦最容易招来瘟疫。 现代科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用现有的仪器还无法探测神的存在与不存在。不过,生物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的精神与道德,并不像许多人想像的与物质身体完全割裂。 早在1995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Boulder)市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让人大开眼界的研究。在研究中,受试者们被要求在心中产生关爱和怜悯的情感,情感可以针对任何人或物,并将这一心态维持5分钟的时间。研究人员在采集受试者的唾液样本后发现,这些人身体中的免疫球蛋白A水平在这短短五分钟内普遍上升了50%左右,上升幅度在一些人身上甚至高达240%,并且在实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继续维持较高的水平。 大家知道,免疫球蛋白A在人体的黏膜和分泌液中起着抑制微生物附着和繁殖的作用,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衡量一个人免疫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这个实验结果也就意味着,善良的心态,即使只有5分钟的时间,也对人体免疫力起到了显著的正面作用。 然而,其他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仅人自身的善良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即便只是观看他人行善,也有同样的效果。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发现了“德蕾莎修女效应”。在实验中,受试者仅仅在观看了一部德蕾莎修女无私关爱病人的电影后,唾液样本中的免疫球蛋白A水平就大幅提高,而观看希特勒电影的对照组却没有出现这一现象。 东西方的古代圣哲们都循循善导人们,要敬天重德,过纯洁高尚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人认为这些流传几千年的教诲只是迷信或说教,更认为史书上记载的奇迹也许都是神话。但我们对比古人的奇迹和现代科学的发现,竟发现两者有互相可借鉴、印证之处。德国上阿玛高小镇居民的虔诚誓言,河北东光县南乡村民30年的善良义举,和汉代张天师的治病奇方,是否能给当代用物质文明对抗瘟疫的我们,提供另一条可借鉴的思路呢? 这里是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期再见。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梅#

宋代民间大夫的精湛脉术

人体玄奥无穷,非源于现代科技的医疗设备、电子仪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细密繁杂的穴位与脉络,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难以洞见、识别。然而相比之下,源于道家修炼文化的古代中医却能窥探其奥妙所在。

【武当寻道】之三:九宫八观 金顶屹立

青石为路,曲径通幽,穿行于峻岭密林、飞泉岚烟之间,注定是一场远离尘世、叩访仙境的奇妙之旅。踏上武当的古神道,静观殿宇和圣像的庄重,感受筋骨与心志的磨砺,不由教人嗟叹,这登顶之路,亦如寻真问道的修行路。 武当群峰之上,宫观的兴立始于唐宋,定型于元明,成为道教文明甚至中华建筑史上古今未有的奇迹。正如修行道路充满了艰险与劫难,行走在大山中的人可曾想过,在这恢弘典丽的建筑群中,曾经住着怎样拙朴而勤苦的一群人,它们背后又深藏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 宋、金交战与元朝兴立,无不给位占第九福地数百年的武当山带来战火之灾。武当坐落于古城襄阳附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经靖康之祸、均州之变,宫室为之一空;而蒙古兵过武当,十五六年间紫霄宫杳无人迹,五龙宫荆桢塞途,武当道人们亦流散民间。 《武当福地总真集》仅以寥寥数字,记下这段往事:“介乎金宋之间,百年之中,三罹劫火。”无喜无悲,无欲无执,这便是高道的境界。他们视苦难为修行的契机,不懈地探寻武当重生的希望。 龟蛇显圣,元帝尊崇玄武神 就在武当最沉寂的时刻,北方的蒙古帝国,出现了玄武神显圣的吉兆。至元6年(公元1269年)冬,万物肃杀萧瑟,北京都城却举行了一场盛大庄肃的祭祀。高梁河上忽然祥光熠熠,一条金首青纹的灵蛇附水而来,优游四顾;次日有一背刻玄文的神龟浮于波面,回旋泛泳。观者惊异,纷纷焚香膜拜。 当时的蒙古大汗、元世祖忽必烈就此事召问儒臣,臣下回答,龟蛇即玄武,乃是玄武大帝显圣。蒙古立于北方,其德在水,而赵宋属火,这正是蒙古将代宋而兴的天象。次年,忽必烈便在大都兴建奉祀玄武的昭应宫,立碑以纪圣迹。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帝国为何会得到道教帝君的眷顾与神佑?这似乎教人忆起,大约半个世纪前的那场“龙马相会”。 恰是宋、金、蒙古交战之时,三位君主欲求治国之道,纷纷将渴贤的目光投向名震天下的全真派高道——丘处机。古稀之年的丘处机,以“失政之罪”推辞了宋帝,又以“不仁之恶”拒绝了金主,却怀着“欲罢干戈致太平”的宏愿,西行万里会见蒙古的成吉思汗。蒙古汗王不仅接受丘处机敬天爱民的谏言,更对他礼遇有加。 这位隐世清修的仙人,正是预见蒙古将承天运而兴,成吉思汗才是真龙天子的天机,才不辞风尘应召出山。因丘处机生肖属龙,汗王属马,故这场高道与君王的会逢被誉为“龙马相会”。成吉思汗虽为异族,却能顺应天意民心,不仅为蒙古带来前所未有的强盛繁荣,更为子孙留下敬天礼神的传统。 或许正是由于先祖的功德,忽必烈即位后,得到道教上神赐降祥瑞。而就在玄武大帝显圣的第三年,他改国号“大元”,终结纷乱割据的局面。新一代的正统王朝,正迈着雄浑刚健的步伐,展开一段延续百年的中华文明。 百废待兴,修宫须向第一岩 所谓否极泰来,当中原逐渐恢复太平,武当亦如海纳百川般迎接曾经的、新的道人;元帝对玄武的崇奉,也将推动武当复兴。然而,在忽必烈即位前的宪宗8年(公元1258年),佛、道两家展开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辩论,结果道教大败,十七位道士落发为僧,诸多道教典籍遭焚毁。 故至元代,道教的国教地位让位于佛教。这是否意味着,即便有皇家敬奉,武当的重生之路亦将如它的山势一般崎岖回旋,道人们也将付出更多的智慧与心血。在元朝建立的第四年,武当本山派的道人鲁洞云结束了战时的流离,回到他自幼清修并隐居四十余年的地方。 这位精通医道、善卜祸福的异人,目睹武当的兴衰巨变,毅然走向玄武大帝得道升仙的南岩,结茅为庵,继续他的修行。同时,他与汪真常等道友着手修复五龙、紫霄等殿宇,为武当中兴默默尽着一个修行人的本分。 南岩,因朝向南方而得名,作为武当主神得道的圣地,南岩是武当三十六岩风物最佳的一处。早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此修道,并留下著名的《题太和山》歌咏南岩清幽秀奇的美景。 “灵源仙涧三方绕,古桧苍松四面环。”鲁洞云正是在这样的妙境中修行,与天地、神明沟通。“古今多少神仙侣,为爱名山去复还。”鲁洞云更是诗中去而复返的道人,心中未尝不生出在这里为武当主神修宫立祠的心愿。然而,有位高人指点他:“非尔所及也,其人将至矣。” 山中不知岁月长,鲁洞云在清修中等待那人的出现,转眼即是第九个年头。那一年秋天,鲁洞云遇到了名叫张守清的年轻道人,因仰慕自己“仙誉超群,不干名利”,特来拜师。就在四目相对的刹那,鲁洞云意识到,他就是能在南岩创造传奇的人。 鲁洞云欣慰地说:“我等你很久了。”于是尽授道要。张守清成为他最得意的弟子,他也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地继承师志,承担起为南岩修造宫殿的重任。顺应道法自然的思想,他决定随山就势,为玄武大帝构筑一座石殿。 筑殿祷雨,二十七载功德成 这位幼习儒业、于而立之年弃官入道的张守清,在拜师后的第二年便匆匆踏上建宫与修行并举的漫漫人生路。这时,鲁洞云翩然仙逝,张守清又拜武当叶云莱、刘道明、张道贵等高道门下,兼善武当、清微、全真、正一诸派之长。白天,张守清率领道友刊石穷岩,即岩为宫,大兴修造工程;入夜,他便打坐入定,心无旁骛,勤修金丹大道。 就在张守清修宫建庙之时,元皇室不断表现出对武当的崇信。至元22年(公元1285年),忽必烈召叶云莱祷雨却疾。至元23年,封武当叶云莱、刘道明、华洞真为“御前承应法师”,颁发“护持圣旨”保护武当道教;同年下诏正式升五龙灵应观为“五龙灵应宫”。大德7年(公元1302年),元成宗加封玄武神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用人间最权威的方式正式尊奉玄武为“天帝”。 就在南岩宫修建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守清道法渐成,凭借在清微派习得的清微雷法,成为皇室颇为倚重的道人。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京师出现逾半年的大旱天灾,遍祀山川而无果。原本奉召为先帝武宗祈福延寿的张守清,因帝驾崩而不得一展神通,却机缘巧合成为新皇时代的祈雨高人。 他不仅成功求得甘霖,并能准确预言降雨的日期和时辰。自唐以后,武当祈雨的灵应再度震撼京城。仁宗感佩圣迹,再度加封纪念姚简祈雨的五龙宫,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道经又载,皇庆2年春,京城再遇干旱,张守清受命祷而有雨;夏又不雨,又祷又雨,皇室大悦。 与此同时,武当南岩树起一座石砌仿木结构的“峭壁悬宫”,武当两代道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为了构筑这座石殿,张守清足足耗费27年的光阴。仁宗感佩武当人精诚卫道之心,于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为石殿赐额“天乙真庆万寿宫”,封张守清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 金殿初立,九宫八观古未有 今天,南岩宫作为武当现存最大的石殿,历经七百年沧桑依然屹立如初,展现一段不朽传说。而张守清,亦成为那个时代冠绝武当、功德无量的道人。他作为武当道教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得武当本山派嫡传,并吸收各派所长,创立内炼金丹大道、外修清微道术的“新武当派”。 为光大武当,他广收徒弟,弘扬武当道法,助武当教徒日众,香火日盛;退而著述,与众道人共同编刊道书,为后世留下一睹武当道缘的经籍。道经中《武当福地总真集》《玄天上帝启圣录》《启圣嘉庆图》等经书的编纂,都凝结着张守清的一份贡献。 而他对武当最大的贡献,是把复兴武当的精神传给后辈。就在张守清专注于修筑石殿时,他的两名高徒米道兴、王道一已在心中酝酿着又一个宏愿。武当山七十二峰,天柱峰超然独立,然而正是这座地位独尊的山峰,至今没有一座供奉玄武上帝圣容的庙宇。 天柱山孤峰险峻,平时攀援登顶已非易事,何况运送建材并建一座禁得住狂风、暴雨、雷电多重考验的大殿?在元以前,大顶之上只有布置简单的神坛供道人祭天敬神。其师笃志修殿不改其志,米、王二道耳濡目染,决定在武当的最高处,修筑一座仿木结构的铜殿。 武当虽有历代元帝支持,但在修宫建庙上却需要道人们自己的努力。两位道长便做了大顶殿宇的主要设计师和募款人。大德年间,他们长期在杭州、常德、武昌等地化缘,向“奉道信士”筹集善款;于庐陵铸成铜殿所有的部件,一个个运至大顶组装成长、宽、高皆不足三米的精美铜殿。元大德11年(公元1307年),大顶铜殿落成,弥补了天柱峰的缺憾,武当也真正拥有“金顶”美誉。 这座小殿,外观呈方形,瓦鳞、檐牙、窗櫺、门框诸形必具,造型精巧却不失古朴凝重之美。铜殿内供奉着玄武大帝、圣父母等九尊神像,殿体上有铭文,镌刻着各地捐资者的姓名,还有一位无名却有名的工匠——“武昌路梅亭山炉主王大”。 没有人知晓四处筹款的奔劳,更无人见识过组装铜殿时的艰险。然而,就是一片瓦、一扇窗的日积月累,汇聚成一座金色圣殿的光彩熠熠。这前所未有的一抹光明,照亮了整个武当的天空。 至明成祖大修武当,该殿因“规制弗称”,便被工匠移至小莲峰上,并改称“转运殿”。今天的游客们,仍然热衷游赏于这座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铜殿一番,以求时来运转,天降鸿福。 经过张守清等众多道士的不懈努力,元时的武当终于形成九宫八观、东西两神道的建筑群,道教香火之盛更胜从前。劫火燃不尽武当魂,武当道教以惊人的速度重生并繁荣,岂无神佑? 元代道经盛赞此时的殿宇“规模宏丽,古昔未有”“殿宇巍峨,仪象森列”。而当时的人们又怎会想到,这并不是武当最极致的辉煌。(未完待续)#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

东西杂谈 从天命的视角看美国感恩节

文/楚一丁 谈到美国的民俗,不可能不谈感恩节。而如果用中华的儒、道和佛家文化去看美国的感恩节习俗及其历史变迁,就更有意思了。 美国人一年间能指望连放两天假的国家性节日只有两个:感恩节和圣诞节。许多政府机构甚至圣诞节只放一天假,而感恩节却放两天假。由此可见美国人对感恩节的重视。 然而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美国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二百多年,但对感恩节如此重要节日的由来,却存在着大相径庭的多种不同解释。 对感恩节由来最为普遍的解释是:1621年11月11日,生活在北美洲普利茅斯殖民地(现美国马萨诸塞州境内的普利茅斯镇)的欧洲早期移民,为了感谢那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印第安部落,特邀印第安人赴宴,共庆五月花盟约签署一周年。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感恩节。 另一种常见的解释则是:在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中,土着的印第安人仅仅是被邀请参加活动的邻居。而感恩节的核心,是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们感恩神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他们的指引、保佑和庇护。 以上的两种解释,可以说从人情与宗教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感恩”二字的由来。但如果站在一个华裔的角度,从中华传统中天命的思想来看,这两种回答中似乎还少了些什么。 传统的儒家与阴阳学说认为:朝代的兴衰和君王的更替,冥冥之中无不体现着天道的法则,遵循着上天的安排。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一种从未有过的政治制度。而美国的文化,则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一直领导着世界文化的潮流。从天命的角度上看,国运昌隆似乎也应该是美国人“感恩”的一个方面。 所以,就让我们回到历史的源头,看看该如何从美国国运的角度去理解这“感恩”二字。 感恩节源头的故事 1620年11月9日,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出发的五月花号轮船,在海上漂流了近10个星期之后,终于在这一天抵达了北美洲的科德角(Cape Cod,现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境内)。当时的船上有100位成年人,襁褓中的婴儿2人。其中约三分之一是清教徒,三分之一为船员,还有三分之一则是被雇用的仆役。 两天后的11月11日,船上的44名男性选出了他们在这一块新殖民地上的领袖:约翰‧卡尔维尔(John Carver),并在卡尔维尔的主持下,共同签署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 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者们“以神的名义”宣誓:“为了神的荣耀,为了传扬基督徒的信仰,为了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飘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垦第一个居住地。我们在上帝面前、也在我们彼此面前,共同庄严签约,自愿结为一个民事治理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到更好的维护、实施和发展。因而,我们建立、组成、构建这样一个公正、平等的法律、典章、法令、宪章、职事体系;这应当是适当、必要、方便、时时更新的,并是为了居住地全体人民的公共益处;对此,我们都承诺遵守和服从。” 回顾历史,五月花号公约为后来的美国开示了几点不同的意义:  这个持有不同信仰的人群,将神视为最高的共同主宰。  他们有的是为了传教,有的是为了国家。虽然目的不同,但却可以以选举的方式选出一个领袖,并建立一个以契约为基础的自治政府。  这个自治政府的法律由签约的居民们自己制定,并共同遵守。这种形式为后来的美国民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总之,决定是非对错的道德标准由神主宰,而法律则由遵从道德的人具体制定。今天的美国人在大大小小的公众集会上都会对着国旗宣誓:美利坚是神之下的一个国度(America is one nation, under God)。这句誓言的由来,就秉承了当初五月花号公约的精神。 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比美利坚建国早了156年,但毫无疑问却为后来美国的独立和美国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美国的国运,打下了伏笔。 神与信仰自由 谈美国的天命与国运,当然离不开美国的立国之本。 宗教自由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里规定了五大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媒体自由、结社自由和向政府表达不满的自由。而这五大自由的根本基石,是宗教自由,也叫思想自由。 那么,这个宗教自由的来源又是什么? 对美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基督文化。美国文化与基督文化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中国文化与佛家文化,或中国文化与道家文化之间的关系。要寻找宗教自由的来源,当然要回到基督文化中去找。 在《圣经》的摩西十诫中,记载着基督教的神要求基督徒所遵守的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在摩西十诫的第一诫中,神告诉摩西:You shall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这句话后来在中文版本中被译为:除了我之外,不可有别的神。但从字面的本意上理解,则应该是神告诉摩西:你们不能相信在我之前的任何神。这里非常有意思的是,基督教的神在这里既没说在他之前没有别的神,更没有说在他之后不会有后来的神。 基督徒相信自己的神是唯一的神,用这种方式去理解摩西十诫的第一诫,这并没有错。但跳出宗教来看,神对摩西讲的,其实是类似于佛教中“不二法门”的道理。神的意思是,你如果选择信他,就在他所留下的这一套修炼体系内修炼,不要兼修别的体系。 欧洲在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宗教黑暗后,从16世纪开始,开始出现一大批反思神与宗教之间关系的思想人物。他们认识到宗教只不过是人的组织形式,宗教不是神,宗教对神的理解和诠释也不一定能代表神的真实意图。他们试图重新界定神与宗教、以及神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批精英人物的思想在进入17世纪之后,形成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潮。而在18世纪的中后叶,这种思潮成为美国的建国之父们建立美利坚民主制度的理论源泉。 古典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政教分离,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就是后来美国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而所有这些自由,都生根于古典自由主义者们对圣经的独立思考。 那么,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去看近代西方的古典自由主义,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美国的国运是谁安排的 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出版的《常识》(Common Sense)一书,是美国革命的启蒙著作。该书的出版,为美利坚后来的革命与独立,做了前期的理论准备。该书的作者托马斯‧潘恩的信仰是:他相信有神,但不相信任何一个宗教中的神。因此,潘恩不去任何一个教堂。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与潘恩一样,他们信仰的都是自然神论(Deism)。 自然神论作为欧洲17和18世纪启蒙时代的标志之一,曾是一大批古典自由主义者的信仰,也是许多美国的建国之父们的宇宙观。甚至在一些基督徒中,也存在着一个基督自然神派别(Christian Deism)。这个派系的信仰,认同耶稣的教导,却不认为耶稣是神。因为,他们所相信的神,是高于宗教的。 在启蒙时代认同自然神论或属于基督教自然神派的著名人物有:古典自由主义的主要奠基者约翰‧洛克;大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大音乐家贝多芬;大诗人席勒等等。 而在美国短短的二百多年历史上,持有这种宇宙观的人物则有: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哈里‧杜鲁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北军统帅尤利西斯‧格兰特,南军统帅罗伯特‧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军统帅约翰‧潘兴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太地区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开启了黑色幽默的大作家马克‧吐温;还有洛克菲勒石油家族的创始人,福特汽车家族的创始人;斯坦福大学的创办人利兰‧斯坦福等等。 总之,美国的立国之本是宗教自由。而在宗教自由这个基础之上,创造了美国光荣历史的诸多风云人物,都信仰一个超越宗教之上的神。 美国的政治领袖在发表演讲时,往往在结束演讲的最后一句话都是:神佑美国(God bless America)。从天命的角度看美国过去二百多年的国运,也当真是有如神佑。 所以,谈到美国的感恩节,难道不该感谢那个超越了所有宗教之上的神吗? 美国的神与中国的道 既然自然神论者相信宇宙是神创的,但又不相信任何一个宗教中的神。那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自然神论的持有者,是否知道他们所信仰的那个超越宗教之上的神是谁?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于是,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是:美国文化中这个超越宗教的神,与中华传统中那个道法自然的道,两者之间会是什么关系? 天命之说来自于儒家思想和阴阳学说,但说到底,都来源于道家的天道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老子不知道那个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是谁,只能用一个“道”字代表其存在。 总之,古老的东方有一群贤人,他们不明白道为何物。但他们知道,只要找到了这个道,就可以寻到终极的真。于是,他们便在求道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地寻找归真之路。终于,他们在这条路上留下了五千年璀璨的文明。 近代的西方人有一批智者,他们相信在所有的宗教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主宰。由于对这个信念的不懈实践,这批人和他们的后代,终于在一个新的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制度。这个制度,就叫天赋人权平等。 作为一个美籍的华裔,当我把香喷喷的火鸡端上感恩节的餐桌时,我既不敢忽视身边的世界里神所留下的安排,也不敢忘记五千年传承在我血脉中留下的那一份真。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感恩创世主在无尽的岁月里,为芸芸众生留下的万种机缘。@*# ——转载自《新纪元》 责任编辑:王堇

妈妈管教小孩时 其他人千万别任意插手 别前因后果不知道,就插手妈妈的管教!

作者: 王宏哲(儿童发展专家) 记得之前路过“天才领袖”的大厅,看到一个孩子上演肯德基+大法师,哭闹不休,同事问我:“你怎么不亲自露两手搞定小孩?”,我翻个白眼说:“真正的高手,是不轻易出手的。”虽是一句玩笑话,但,管教,不了解前因后果,真的不要任意插手。有三个原因: 一、插手的,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很会教,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在行,最后只会帮倒忙。 二、任意插手,而且只会用讨好的方式,往往会让正在管教的人威信尽失,整盘弱掉。下次没有你的讨好,妈妈更难教。要讨好,妈妈也会,何需路人插手? 三、插手的人,不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就任意下注解,例如:“明明是想睡觉有情绪,却说孩子不上课就不要强迫他上。明明是因为没有拿到玩具在生气,却说他不想吃饭就不要勉强他吃。”这真的不知道在教什么,完全失去管教的焦点。 另外,教养不是补习,没有好行为速成的方法,温和的引导才是最长效。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道理,但中不中肯,就让看倌自己判断了! 五种状况,把管教权还给妈妈 之前有个妈妈,说先生跟婆婆在她管教孩子时总是说: “好了!你可以不要这样吗?”原因是先生总是觉得妈妈情绪失控,可是妈妈很委屈的说,爸爸根本不了解前因后果,平常也没在带孩子,就阻止了她的管教。我觉得爸爸这样的做法有些不对。大家在五种状况时,请把管教权还给妈妈: 一、 平常孩子都是妈妈在带,你不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孩子在不同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情绪及行为。 二、 孩子违反规定当下,旁人没有了解前因后果就去阻止妈妈处罚。 三、 孩子因为知道有靠山,讲不听,故意违反妈妈的底限。 四、 当白脸出现时,孩子的耍赖及情绪会变得越来越多,明明做得到,都变成做不到,很明显感受到他变本加厉的行为。 五、 妈妈正在讲道理给孩子听,情绪也没有失控,是就行为来教,不会失去焦点,就该放手给妈妈教。例如说: “你再不收玩具,表示你不珍惜,我就把他送给育幼院有需要的孩子。”这是正确教养;如果说:“你总是不收玩具,真是个坏小孩,我再也不会买给你。”这是错误教养。因为批评品格没教到,而且你下次还会买给他,这是情绪失控时的气话。 从父亲“粗野”风格的打闹中 学习情绪管控 那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如何正确地参与育儿的大小事呢? 在一九五○年代开始进行的一项长期研究,曾发现那些在五岁时有父亲陪伴并且参与照顾的孩子,长大后要比缺乏父爱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和慈悲心。 当这些研究对象到了四十一岁时,其中那些曾体验过较多父爱的受试者,也会有比较理想的社交关系,他们拥有更持久、更美满的婚姻,也拥有自己的孩子,而且会和非家族成员的朋友们共享娱乐活动。 另外,有研究显示,缺乏父爱的男孩,很难在自信和自制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所以他们要学习自我控制和延后获得满足的技巧时会比较困难,这些技巧在男孩长大后追求人际友谊、学业成功和事业目标时,会更重要。 而女孩的父亲若能陪在她身边、并且了解她的生活,这些女孩比较不会在未成年时就发生复杂的性关系,而是在成年后才会渐渐与男性发展健康的关系。其他方面,像是孩子与同侪的交往关系以及校内的成绩,也深受父亲影响。 父亲和新生儿相处的方式是说话较少,但有较多抚触孩子的动作,并会以一些有节奏的轻敲声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游戏也比较特别,会让孩子情绪起伏较大,从婴儿不太感兴趣的活动,一直到让他们兴奋激动的玩乐都有。 相对地,母亲陪婴儿玩的方式,以及这些婴儿所感受到的情绪,则比较平稳。 这些差别会持续到儿童阶段,父亲会和孩子一起做打斗及追逐的游戏,也常常会自己发明一些独特的游戏;而母亲则较会一成不变地带孩子玩着可靠的游戏,像是躲猫猫、看书,或是玩玩具和猜谜游戏。 父亲这种粗野风格的“玩闹”,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像是将孩子高举过头转圈,或让宝贝“坐飞机”,这种游戏会让孩子体验到一点害怕、但同时又感觉很刺激。孩子会学着留意父亲的暗示,并对爸爸做出反应,而学会如何从兴奋中恢复平静,并学习自我控制,把情绪保持在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父亲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参与“家庭工作及擅长游戏” 研究显示,当父亲在伴侣怀孕时就参与照顾,有助于建立一连串正面的家庭互动,而能对婚姻、孩子和加强父子关系有所助益。事实上,父亲想要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参与家庭工作。 心理学家罗纳.勒凡特所谓的“家庭工作”,就是孩子每日的喂食、洗澡、穿衣和养育活动。勒凡特说:“藉由执行这些传统女性的任务,男性才能真正融入家庭。”家庭生活,不只要供给物质需要,也要满足这些成员每一天,变化不定的身心需求。 要做个成功的父亲,并不只是努力赚钱供给孩子;而是要在孩子前十八年的“成长历程”中,接受自己所该扮演的角色—放慢脚步,才能找到正确的亲子交流。 不同年龄孩子需要的关心不一样,一般的爸爸面对十几岁孩子房间里传出震耳欲聋的音乐声时,会想吼他把音量调低;但时常与孩子相处的父亲,则会说:“我从来没听过这种音乐耶,你可不可以帮我介绍一下?”吼他会让孩子离你更远,而后者,是一座沟通彼此差异的桥梁,也让孩子愿意跟你说更多。 (网站专文) 本文摘编自《教养的秘密:无效管教Out ,科学育儿 In,儿童发展专家王宏哲的新世代教养术【全新作者序15万本畅销版】》,时报出版社提供 ●“刚刚好,就好”亲子关系融洽的秘诀 ●父母必看 三招可建立坚不可摧的亲子关系 ●4个快乐用餐提案 让孩子“想吃饭”! 责任编辑:曾臻

【文史】 你不了解的曹操 魏武风骨当世无双

作者:刘晓 回眸耀眼夺目的中国文学史,不能不提到历朝历代文人所喜好的诗歌,而两千多年来诗坛更是人才辈出,星光灿烂。他们中有的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有的词旨清捷,怨深文绮;有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的奔放潇洒,清新飘逸;有的沉郁顿挫,细致入微⋯⋯然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歌苍凉深远,吞吐天地,大气雄浑,不仅抒王者之心胸、之抱负,而且其刀笔合一,在众多的诗歌大家中,别有一番风骨。 这位诗人就是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曹操。无疑,曹操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正是他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且善于知人善用、用人唯才,使其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并在官渡之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步统一并实际统治了中国北方。 在统一的过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一方面广纳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自己身体力行,创作了不少流传后世的诗作。正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代表。 魏武风骨,气韵沉雄 曹操诗歌现存二十六首,从艺术形式上说,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词,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史家说他“御军卅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所谓“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诸言”,因此从内容上看,曹操的诗作或抒发其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或表露其济世安民、统一国家的雄心和抱负,或反映汉末动乱、民生疾苦、战争艰难以及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或传递了其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 ◎抒发政治理想。曹操有两首诗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一首是《度关山》。诗中云:“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曹操从“人为贵”入笔,从“立君牧民”写起,通过叙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并且强调“俭为共德”,才能废止奢靡之风。在这基础上,曹操提出“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另一首是《对酒》,诗中描述了一个太平的环境里人们的生活景象:“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在曹操看来,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监狱空虚、路不拾遗、老有所养且以寿终等就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而曹操正是愿意为了这样的政治理想而不断追求之人。 ◎表露雄心壮志。曹操诗作的一大特点是善于直抒胸臆,直陈其事。他在《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这三首代表作中,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前两首诗是曹操在平定北方豪强乌桓,胜利回师途中所作,其英雄气魄令人慨叹。《观沧海》中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眼中”的景和“胸中”的情交融中,藉由描绘大海来比喻自己的博大襟怀和征服天下的雄心,颇有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再如《龟虽寿》透过神龟、腾蛇的比喻,表达了生命终有尽头的观点,但却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也就是说,虽然到了晚年,但他那颗勃勃的雄心永不会消沉,对宏伟政治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 而《短歌行》则作于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之时。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认为:“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诗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歌伊始便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这大概是因为业已54岁的曹操感到年事渐高,时日见浅,但统一大业却仍旧未完成。为此,他求贤若渴。诗中表达道:对于已经“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则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 曹操那爱才、惜才、礼贤下士的政治家的宽广胸襟,以及渴望“天下归心”的宏大志愿和信心,无不从此诗中传递,而这样意境广阔、大气的诗歌,也只有像曹操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诵出来。 ◎反映现实社会。曹操写的反映汉末社会现实、百姓疾苦的诗篇读来也让人心有戚戚焉,代表作有《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薤露行》等。 《蒿里行》写于曹操讨伐谋逆的董卓时。诗歌描写了战争带来的危害:“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其传递的是曹操对陷于苦难中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苦寒行》写于曹操征讨袁绍之甥高干时,描写了委曲如肠的阪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羊肠阪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由此将士产生了“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思欲一东归”的思乡情。曹操的现实描摹让人犹身临其境,可感却不可言说。 《却东西门行》则描写了久戍在外的将士们怀乡思归之情。诗风与《苦寒行》接近。诗歌悲凉中不显得过于柔绵,反而回荡着刚健爽朗之气。   ◎游仙诗。曹操的诗作中有一些是游仙诗,计有《秋胡行》二首、《气出唱》三首及《精列》、《陌上桑》等共七首,占其诗歌创作的三分之一,比例甚高,基本属于晚年之作。这表明晚年的曹操对于另一世界的探求。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道家歌赋,诗中主要描绘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传说,同时表现游仙境与仙人共乐的景象。如《气出唱》三首就描写了仙界的美妙景象:“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玉女起,起舞移数时。”“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 在代表作《精列》中,素怀统一华夏之志的曹操,因尚未完成其志向,于是想到要去昆仑、蓬莱寻求长生之术,“思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但是,正当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时,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又使他发出了“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 此外,曹操的诗歌中还有赞扬周文王事殷、齐桓晋文框扶周室事迹,以及历史上的贤德帝王、名臣的作品,如《善哉行》、《短歌行‧周西伯昌》。曹操借此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忠义之心。因此,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取代汉室称帝。 对当世和后世影响 清代诗人沈德潜曾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汉代崇赋而轻诗,以致诗歌创作日渐没落。而曹操继承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以现实生活为写作素材,尤其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写,都是重大突破,而其对建安文学形成慷慨悲凉的特质、对建安风骨的形成,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不仅定下了基调,也是开创者。不少建安诗人紧随曹操身后,创作了不少优秀诗作。建安文学上承西汉,下开盛唐,独领风骚数十年,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此外在语言风格上,曹操使四言诗再度大放光彩,是“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而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五言诗,在曹操成功用其反映社会生活后,五言诗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基本形式。 历代文学家对曹操诗歌也多有评论,如南朝钟嵘《诗品》中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敖陶孙《诗评》中言:“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中道:“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而千百年后,当我们再读曹操的“梗概而多气”的诗作时,我们的心灵依然受到震荡。遥想当年,魏武风骨,当世无双。@# 责任编辑:张宪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