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9월 28日 ( 토요일 )
spot_img

文化

【武当寻道】之二:贞观祈雨 五龙灵应

千百年来,当一重重楼观殿宇掩映于木石云水之间,武当,这座几乎与天地同在的山峦,逐渐有了人迹,随之诞生无数奇特神妙的传说与景观。这是一部专属于大山的豪壮史诗,更是一家修行法门光耀神州的古今绝唱。 自老子五千言传世,至东汉末年,一种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在中原大地出现,是为道教。修道之人,炼丹采药以养生,服气导引以修仙,醮祭祀以祈福,穷尽一生追寻心中大道。真武飞升、尹喜传经之后,越来越多的道人视武当山为修行的圣地,不辞辛劳前来与道结缘。 曾经,这里岩穴为床、茅草作庵,修行者在这种无比清苦的环境中勤修道法,一点一滴充实着山水间的空白。于是,在险峻的绝壁之上,峭峙的孤峰之巅,历朝历代的先民们甘愿竭尽智慧与心血,建起了或木质、或铜铸的风采殊美的观庙。武当也从渺渺荒山变成了香火鼎盛的人间道场,这样的蜕变,是出于历史的巧合,还是神灵冥冥中的授意,抑或是古人敬神寻道的生命本真? 贞观祈雨  武当水之传奇 大唐,一个令当今所有华人心驰神往的王朝,书写了武当山兴建皇家祠庙的第一笔传奇,献上了来自帝王的第一份祝福。贞观八年,在大唐步入盛世的时刻,国家出现大旱,生民困苦。上天,似乎有意对那位圣明的太宗皇帝进行最后一道考验。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以农桑耕织为本的国度来说,一年四时的风调雨顺有着安民平天下的重大意义,而好雨知时、洪旱不侵更被先民们视为天降鸿福。大约从上古三代起,祷神降雨以祈求丰收的大小祭祀,便成为上达君主、下至黎庶的传统风俗。为天下福祉,太宗也派人遍祀名山大川,却不见奇效。 最终,太宗派德高望重的均州太守姚简,赴武当斋醮祈雨。于是天降甘霖,如织的雨滴汇成涓涓流水,润泽每一寸土地,此后百姓安居乐业,大唐盛世应天运而生。为何太宗会祈求武当?而武当为何又如此灵验? 尊奉老子为“圣祖”的李唐皇室,自开国之初,便将道教推为“国教”的至高地位,举国上下弥漫着浓厚的崇道之风,皇亲修道、修宅为观的事迹屡见不鲜。而对于道教信仰的真武大帝,唐朝帝王更是表达出无上的崇敬。在唐王宫,玄武阙、玄武楼、玄武殿,都是载于史料的宫苑建筑,而紫宸殿内的玄武观,更是皇族奉祀真武神的专祠。神的名字,被敬畏而恭谨地镌刻在恢弘建筑的至高处,历代君臣举头仰望时,天与人,已在默默地沟通。 或许是武当水火相济的形态,启迪了帝王圣心。祈雨大典,不向坐镇武当、五行属水的真武神,又该向谁呢? 五龙行雨  灵山初现神宫 武当群峰,常年云霭袅袅,泉涧潺潺,在真武大帝的庇佑之下,似乎天然蕴含着水之精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当年唐人姚简入山祭祀时,亲眼见证了武当山水俱灵的神迹。道经载,姚简于山中遇到五位儒生,风貌殊异,自谓“五气龙君”。 龙君奉真武大帝之命,守护武当山,因见姚简正直寡欲、祭祀虔诚,故奏请帝命,特来显灵降雨。语毕,雷电甘霖顷刻遍布天下,五儒生却不见踪影。五气龙君是何方神圣?《武当福地总真集》载,真武大帝于武当修行圆满时,由五条神龙“掖之飞升”,拜见玉帝。之后,五龙便追随真武留在武当,作为真武的信使,守护着大山与人间。 自姚简之后,武当便流传着龙的神话。为表真武与龙君降雨的圣德,太宗降旨,在姚简祈雨之地兴建五龙祠。从此,武当山拥有第一座皇家祠庙。不断有人登上武当求雨,“历代祈祷,应如响答”;五龙祠亦成为历代帝王求雨的福地,不断被扩建加封。 宋真宗升祠为观,南宋孝宗赠额“五龙灵应观”;元时升观为宫,后改名五龙灵应宫、大五龙灵应宫,至今宫外山坡下尚存当时所立的“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元末虽毁于战火,宫观却在明永乐十年,明成祖大修武当时得到重修,并更名“兴盛五龙宫”。如今坐落于五龙峰山麓的五龙宫,乃是今人修复,正殿内供奉着山中最大的铜铸鎏金的真武坐像。虽然我们无缘得见五龙宫真正的模样,但通过历史的追溯,仍可遥想那段历经千年风雨却不朽的辉煌。 陈抟高卧  感悟道中睡法 在唐以前,武当仅仅是一座颇具仙气的群山,被称作“嵩高之储副,五岳之流辈”;而自贞观祈雨灵验之后,武当逐渐为世人推重,随着道教的兴盛与宫观的兴建,越来越多的道人入山修行,至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武当列入“七十二福地”的第九位。不独五龙祠,唐人还于武当修建神武威公新庙及众多茂庵岩庙,既奉祀真武神,也为修行者提供栖身、结缘的道场。 三百年大唐在战乱远去,那段人与水的奇遇变成历史的记忆,而有关神龙的传说却未结束。“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在唐宋之交的乱世,一位名叫陈抟的书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他举进士不第,在兵荒马乱中感受到功名的虚无与生命的无常,遂萌生弃文入道之志。恰有孙君仿、獐皮居士两位高道指引,语之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 此后,武当青峰之上,又多了一位不世出的神仙人物。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这位仅从姓名便知道缘非浅的道人,在武当一住就是二十余年。期间,他服气辟谷、习神仙导养之术,尽得武当山水灵气;他精研《周易》,撰有《指玄篇》《钓潭集》《九室还丹诗》等著作,并创制紫微斗数及无极图说,阐释道法精妙,被后人奉为“陈抟老祖”。 元人曾评价他是“前宋一代之异人也”。而他最奇异之处便是高卧而眠,武当山附近至今流传着“彭祖修行八百年,不如陈抟一觉眠”的民谚。传说陈抟在武当苦修时,感动五气龙君授以“五龙睡法”,并据此自创适合养生修行的“蛰龙法睡功诀”留于后人。 此门睡功,讲究睡前静坐调息,静卧如弓、闭目养神而睡,可百日甚至数年不醒。在漫漫睡梦中,或许是灵魂的逍遥无界,或许是道行的突飞猛进,而唯有心无杂念者方能达到那天人合一的妙境。后来,陈抟修道有成,五龙神再次显圣,载他飞往华山云台观隐居。这位仙道高人,将在另一座仙山继续一个人的道缘传奇。 清泉献瑞  续写武当传奇 依据战国流传的“五德终始说”,代唐而兴的赵宋王朝,认为天授五行之火德,以“火德之圣兆”自居。自唐而宋,历代帝王一如既往地崇道兴道,广修道观,供奉道教尊神;因水能镇火,他们更把真武大帝推至“社稷家神”的地位,以求得阴阳相和,国祚绵长。加封号,修道场,武当在宋朝续写着令人惊叹的历史。 或许是感应到宋帝的赤诚,真武大帝于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闰四月显圣,为新王朝降下祥瑞之兆。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所录,皇城的真武祠旁忽然喷涌出一股透着薄酒清香的神奇泉水,患病者饮之,即刻痊愈。上善若水,水能滋养万物、涤尽污秽,这出自祠庙的一泓甘甜的清泉,或许是水神真武送给世人最温暖的礼物。 自古君王是为天子,作为天神之子,真宗感激涕零,为真武大帝奉上最深切的敬意与感恩。他下令在醴泉出现的地方,修建一座祥源观以表圣迹;为真武神加尊号“真武灵应真君”。宋《图经》还认为,武当山上的“五龙观即其(真武)隐处”,真宗便在真武大帝隐居之所五龙祠赐额加封,尊为“五龙灵应之观”。 在此前后,宋朝道人先后刊布《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太上说真武本传妙经》《真武启圣记》等道书,将真武大帝的勤于修道、佑圣济世的圣德广传于世。 大约百年后的宣和年间,因被火神惊梦,笃信道教的徽宗,便意识到应以更虔诚的态度奉祀水神。他下旨,于武当山展旗峰下寻一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宝地,兴建一座紫霄宫。这座道宫,虽一度毁于南宋末年的战火,却在元、明两代得到重修扩建,成为重要的国家祈福之庭。 紫霄宫后有处龙王井,相传居住着一条白龙。道人们坚信,若汲水者心怀虔敬,便可取得龙神所赠的延年益寿的神水。奉祀真武大帝的紫霄,成为又一处“龙神寓所”。伴随着宋朝的发展,武当山先后立起王母宫、紫虚宫、佑圣观、玉仙观等观宇。武当,已成为名实相副的仙家福地。 云蒸雾绕的迷濛,空山新雨的清爽,幽泉鸣涧的天然,甚至是阶壁之下井水暗涌的沉静,都是武当的风景与灵性。唐宋以来,真武信仰与文明的不断发展,又为武当群山增添无限的人文气息与道骨仙风。武当,不仅是八百里山石的名字,更是天下人祈禳与朝圣的顶峰。 而对于武当山下的万丈红尘来说,敬天奉神与神赐祥瑞,似乎已成为互为因果的循环,共同见证着一代代王朝的兴盛与繁荣。#(未完待续)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

专家:《蒋中正日记》是罕见国家领导人日记

(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采访报导)《蒋中正(蒋介石)日记(1948~1954)》新书日前于国史馆发表。民国历史文化学社社长暨前国史馆长吕芳上指出,这是一部罕见的国家领导人日记。 两蒋日记原件及许多两蒋时代的资料文件计59箱,历经10年跨海争讼重返台湾。《蒋中正日记》10月31日举行新书发表会,民国历史文化学社社长吕芳上担任四位致词贵宾之一表示,新书首发第一批七本,全套接近50本日记,他们预计在两年内出齐。 吕芳上:一部罕见的国家领导人日记 民国历史文化学社取得国史馆独家授权出版蒋中正第一届总统任期间日记。吕芳上表示,他们有自信《蒋中正日记》是绝对真实可靠权威的版本。他在序言中指出,《蒋中正日记》是“一部罕见的国家领导人日记”。2006年“蒋中正日记”的开放,是民国史研究重要的里程碑;2023年《蒋中正日记》的正式出版,更是推展民国史研究令人瞩目的一页。 吕芳上指出,蒋中正应该是同一时代世界重量级人物中,唯一真正留有55年个人日记的领导人,这是一部当代政治领袖用毛笔楷书亲自书写超过半世纪的日记。蒋日记是十分罕见的历史素材。 吕芳上分享,“日记学”在近代史学研究中,不能不为史学界所看重。文化史家柳诒徵谓:“国史有日历,私家有日记,一也。日历详一国之事,举其大而略其细;日记则洪纤毕包,无定格,而一身一家一地一国之真史具焉,读之视日历有味,且有补于史学。”蒋日记提供历史研究绝佳素材,同时是他记录当下作为自行修身、事后检讨反思依据,此即宋明理学家“自勘”“回勘”的工夫。他指出,蒋日记促成了民国研究热。 《蒋中正日记》为民国史留下重要史料 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在序言中提到,蒋日记初由自己保管,1975年蒋介石死后由蒋经国保管,1988年蒋经国死后由蒋孝勇保管。蒋介石原望其日记存于台湾,于其逝世51年后(2026年)开放,后因蒋孝勇夫妇移居加拿大,日记乃被带到该处。蒋孝勇死后由蒋方智怡保管,2005年蒋方智怡将日记移存美国史丹佛大学,并授权胡佛研究所保管,2006年起分批开放蒋日记给学者研究。 张玉法说,史学界之所以热衷于蒋介石研究,除蒋之历史地位重要外,蒋介石日记开放给史学界使用亦为重要因素。蒋介石日记,从1917年起记到1972年7月止,凡55年,450万字。其中1924年日记失落,1917年的日记为回忆幼时至1917年之重要记事,仅约万余字。这55年,蒋追随孙中山,并以继承孙中山的革命志业自居,日记中所记,为民国史留下重要史料。 《蒋中正日记》记载1949年 渡过最黑暗最悲惨一年 要雪耻 辅仁大学名誉教授林桶法于座谈会表示,《蒋中正日记(1948~1954)》,经历1948年至1949年国共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1949年中共渡江战役、1949年登步岛与古宁头战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东山岛战役。这期间也经历过美国对台政策的关键年代,从美国总统杜鲁门1949年8月5日发表白皮书,到1954年12月3日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美台外交转折。 林桶法提到,前总统蒋中正在1949年10月31日的日记写下渡过“最黑暗、最悲惨之一年”。1949年1月21日蒋中正发布引退宣告,自记:“只觉心安理得,感谢上帝恩德,能使余得有如此顺利引退,实为至幸。”1950年3月4日,自记:“综计我这一次下野,从1949年1月21日到1950年3月1日,共13月又半,在我三次下野中,时间最长,国家的损失最大,而本党的失败也就最惨。” 吕芳上说,抗战胜利后,蒋氏1945年9月2日自记:“旧耻虽雪,而新耻又染,此耻又不知何日可以湔雪矣!勉乎哉!今后之雪耻,乃雪新耻也,特志之。”1949年来到台湾,日记中雪耻一栏仍不间断,因为“新耻”未止。 蒋中正1949年1月1日自记:雪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汤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日又是一个新年新日了。“我的德行心灵果有新进否。去年一年的失败与耻辱之重大,为从来所未有,幸赖上帝的保佑,竟得平安过去了。” 蒋中正揭飞离中国后抵台心境 从晦塞阴沉到空气清淡 新书提到,蒋中正1949年12月10日从四川成都飞抵台湾后,自此未离开台湾。蒋中正当年在中国最后一天,从成都飞抵台湾,对环境的感受由晦塞阴沉变为空气清淡的心情转折。蒋自记:他与胡宗南单独面商3次,午餐后起行到凤凰山上机,下午2时起飞,途中假眠3小时未能成寐,晚间8时30分飞抵台北,与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同车入草庐(阳明山行馆)回寓,空气清淡、环境清静,与成都晦塞阴沉相较,则判若天渊矣,24时前就寝。 陈仪深在序言中提到,蒋中正早年在中国率军东征、北伐、领导对日八年抗战,到战后由训政走向宪政,于1948年当选行宪后第一任总统。1949年中央政府迁台后,蒋氏于1950年宣布复职为总统并得到美国的支持,迄1975年过世为止,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统治台湾最久的领导人,对近代东亚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而蒋中正在台湾,人们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可说是毁誉参半。 林桶法表示,《蒋中正日记》的意义及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而是整个近代海峡两岸的大时代,日记的公开已有多日,但所有的研究者对于内容记载的可信度,几乎无人怀疑,他并引用统计数据,证明《蒋中正日记》的开放的确能带动学术研究的风潮。 《蒋中正日记》记载中共不可信 蒋方智怡强调蒋介石反共立场 当天新书发表会贵宾云集,陈仪深对大纪元表示,《蒋中正日记》有记载说中共是欺骗的、不可信的。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也是反共。台湾1954~1955经历首次台海危机,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都是靠美国协助下才能够度过的。现在台湾出现的“疑美论”是不正确的,事实上两蒋总统紧紧地拉住了美国,他们一生的确是“抗共保台”,坚持反共的立场。 中正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蒋方智怡致词时指出,蒋公抵御共产党的赤化,引导国人不受共产党侵辱,维护自由民主的果实。“蒋公是因清党反共而与共党为敌,蒋公是因追求民主,才推动制宪立宪,其间内忧外患,国运颠沛,史书可鉴。”最后,她代表蒋家以一句蒋公遗嘱与台湾人民共勉:“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 责任编辑:叶紫微

一年养生就从立冬起 补肾养藏精气

立冬节气到,有什么重要的事是属于立冬的呢?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上至皇宫禁中,下至民间,都在立冬节气到前储存粮食和各种食物准备过冬,一时路上交通繁忙,车马、骆驼满载过冬的食物充塞道路,形成立冬节景。 立冬节气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是黄历的“十月节”,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标志冬季的开始。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意义来看,怎么过冬?《周髀算经‧卷下》释义说:“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指出“立冬”的精神在于闭藏、养藏。 立冬的意义对应到社会人文的思考,就是对有功殉国者的追赏,对孤寡的抚恤,以纪念他们的生命,感谢他们的付出。周代《礼记‧月令》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就是这样的精神展现。立冬的意义对应到我们的人体,就是要开始让身体潜藏、养精蓄锐的指标。 立冬养生要点与禁忌 《黄帝内经‧素问》告诉人,冬天三个月要“闭藏”养生,违反的话,对生命的精气伤害很大。那么要怎么作呢?以下综合《黄帝内经‧素问》的指引,提供一些参考。 一、生活作息 1. 早卧晚起 《黄帝内经》提醒人冬天要早就寝,起床要等到阳气回温、日光照临大地时。充足的优质睡眠可以养护身心、修复身心。 2. 去寒就温 小心避寒,保暖身体,不要暴露体肤于寒风、寒气中。穿戴轻松又保暖的衣服,更不要忽略手脚、头部的保暖,系围巾、戴帽子、戴手套、穿暖袜,暖呼呼过好冬。 3. 起床保温 晚间就寝后起身上厕所时也不要忽略保暖;晨间醒来在床上,先摩擦双手,暖暖手、暖暖脸再下床,喝温水。等到温度回温再出门活动,避免心血管冷缩心肌梗塞。 二、精神养护 1. 神志内守,少思虑 《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补肾气,养精蓄锐,逆行之则会损坏生命的根本。 2. 不劳心劳累,不扰阳气 冬天时节,不劳心、不劳累、不动气,以降低冬天好发的心血管、心脏疾病的危险。 三、运动和保健 1. 温和运动,不耗津液 冬天不做激烈运动,运动以微量出汗为宜,不要耗失身体的津液。进行和缓的暖身运动为好,避免竞争性的运动,以免造成心理压力。选择在日间运动,运动时晒太阳吸收阳气为佳。 2. 泡脚补肾,袪寒暖身 中医师建议,泡脚是很好的补肾的方法,长期泡脚有很好的保健效果。泡脚也称“足浴”,身体容易冰冷、感冒的人,可以天天早上泡,散寒暖身,暖和一整天。具体做法:将脚踝以下泡在42度左右的热水中,浸泡15分钟左右。也可以一边吃早餐一边泡脚。即使只泡3分钟的足浴,持之以恒也能有不错的效果。水盆、浴缸都可以浸泡。 四、饮食调养 1. 不食寒凉食物 冬天时,不要食用生食、寒凉食物,以免伤害阳气。喝温水热饮可以从体内保暖身心。 2. 进补要适度,体虚才补 身体不虚,可以食用温性食物,即可治寒,例如鸡肉、鱼类、合桃、山药、糯米、栗子、银杏等等。且不要食用过多燥热食品,以免令阳气过度升散,不符合冬天潜藏阳气的原则。 3. 进补因人制宜,不可盲从“进补” 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异,进补也有凉补、平补、温补,或小补、大补,所以进补不可盲从。而且,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八十以上老者重延。所以冬令进补必须因人制宜喔。 4. 补肾前先搞懂自己的体质 冬季是补肾的最佳时机,但是补肾也有针对“肾阳虚”或“肾阴不足”的区别,进补前务必咨询中医师了解自己的体质。要进补前应先咨询中医师,了解自己体质的寒热虚实,才不至于补错了或是补过度了,适得其反。 5. 善用黑色食物养生 冬天在五行中属水、属黑,所以黑色食物、温热食材,一般来说适合冬天养精蓄锐。例如:黑芝麻、黑豆、黑枣、黑糯米、黑木耳、香菇、黑刺参(干货。发泡的多带有药物)、何首乌等食材。 6. 善用温热的饮品去寒 生姜红糖水、人参茶、桂圆茶等都是普遍被使用的温热去寒的饮品。 7. 善用温热的调味料暖身养肾 选择合适的温热调味料来料理食物,如:老姜、大蒜、肉桂、桂皮、肉豆蔻、白豆蔻、胡椒、肉苁蓉、大茴香、小茴香,还有龙眼干(桂圆)等等,也有暖身养肾、养精蓄锐的功效。 食补养生 从中医的学理说,食物之性有寒、热、温、平之分,人体则有阴、阳、气、血之分,因此想要好好调养身体,就需要选用适合体质的食物来进补。 *平补食材适合各种体质,如:黑豆、黑芝麻、谷物、鲤鱼、鸡蛋、乌骨鸡、猪肉、深绿色蔬菜。 *温补食材适合体质阳虚者,如:黑糯米、黑枣、鸡肉、牛肉、核桃、栗子、鳝鱼、虾。 *凉补食材适合体质阴虚者,如:莲藕、苦瓜、绿豆、雪梨、鸭肉、蛤蛎等等。 平补养生食谱 冬天进补食材以黑为上。以下介绍两个黑色食材的平补食补方,适合一般人食用。 刺参炖黑豆汤 材料:干刺参一只,黑豆50克 做法: 1. 干刺参一只浸泡温水中6~8小时;去掉肚子中的沙。 2. 将发泡后的刺参加入黑豆,慢火炖煮8小时。 吃法:炖好后,主要是喝炖汤,也可以连参肉一起吃。 乌骨鸡炖黑豆参须汤 材料:炒黑豆半碗,乌骨鸡1只,参须一小把,枸杞1大匙 做法: 1. 将黑豆清洗、滤干,不要洗得太久,会让花青素流失。 2. 锅中不放油,黑豆入锅中火干炒,中途转小火慢慢炒香,待黑豆表面有些裂痕即可捞起备用。不要炒到黑豆全部裂开,这样黑豆会有焦味。 3. 乌骨鸡洗净切块、汆烫起出备用。砂锅内放入适量的水、乌骨鸡,大火煮开;加入黑豆、参须,转中小火煲汤50分钟。 4. 加入洗净的枸杞续煮5分钟即可熄火,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冬天养生饮 菟丝子饮是中医学中的一味冬天养生的饮方,天天饮用,轻身明目、延年益寿。养生饮要取用萃取的菟丝子。 菟丝子饮做法:萃取菟丝子10克+红糖适量,用热水冲泡,即可饮用。 就从立冬起,做好冬天的养生保养,活力迎接来春!@*◇ ─点阅【节气养生】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浮生行吟:放下

作者:方静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霜降时节,与妹妹陪同母亲参加亲戚主办的一日游活动。旅伴来自四面八方,彼此互不相识,适度的彬彬有礼取代热烈的交际来往,倒也轻松、自在。 不料,刚一登上巴士,就听到有人大声的喝斥、指责,搅得气氛混乱、凝重。原来有一妇人以雨伞、背包占据了前段的大半座位,这番行径确实令人错愕;然而,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唯独这位中年壮汉不平而鸣,直指问题核心。妇人我行我素、置若罔闻;男子无可奈何、偃旗息鼓,骚动就此不了了之。 事后,从斜后座角度观察男子,发现他与先前的急躁、凶悍判若两人,总是和气、亲切的招呼着“左邻右舍”。而且,每当停车之际,他一定先下车在门口搀扶、关照老人家,语气温柔、动作细腻,简直是一个十足的“暖男”。此行,他是带着读高中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前来呢! 看来,男子是真的放下“胸中块垒”了!不明白他是怎么思考的,但是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化解纠结,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该放下的执著放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何等的智慧、洒脱呀! 布袋和尚有一首小诗:“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说到“放下”,似乎人人自有一番道理,诸如:放下名利,得到清闲;放下贪欲,得到平静;放下恐惧,得到心安;放下烦恼,得到快乐……然而,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要放下什么?如何放下? 有一个人挑着一副很重的担子,坐竹筏到下游的小镇去。上竹筏后,他硬是挑着不落担。摆渡人问:为何不放下?他答:怕筏沉了。摆渡人说:你放下或不放下都一样,像这样挑着,反而不稳、危险。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个人,心被困住了,放不下,无法舒缓、从容的生活。其实这些重担不放下也于事无补,徒增痛苦、烦恼罢了。 旅行欣赏风景;其实,同行的人也是风景,值得细细品味。有人指出:“旅行不是浪迹天涯,而是给心找一个小憩的地方。”而放下,才能够好好的休息……@ 责任编辑:方远

【古道人生】涂了道士给的眼药后能见到鬼的人

作者:泰源整理 宋朝时,江南人沈某家中几代人都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路旁。这一带的群众对供奉诸暨(今属浙江)东岳庙很恭谨,每年到三月二十八日东岳神天齐大帝生日时,全郡的技艺和方术之士都要集合于祠下,这些人往来都必经过沈生家门前。 绍兴乙亥年(公元1155年),有三个道士在祭祀后返回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城北)。这一天他们经过沈生家门口稍事休息,其中有一位老道人,衣服破旧,另外二人身体较壮实,穿着也很整洁,他们都随身带着干粮,还有马勺之类。三人坐了一会儿之后,沈生走出来见他们,三人深深地施礼,请求给一点汤水以便泡饭。沈生除了答应他们的要求之外,又给了他们蔬菜和黄酒,三人都很高兴。 吃过饭,老道士从容地告诉沈生:“您将来会害眼病。”接着他就解开腰间的小瓢,取出来三粒药丸,说:“发病时可以用这个药。”沈生“啊!啊!”漫应了两声。一会儿,他们将告辞时,又对沈生说:“中秋节我们还将从这里经过,千万在这门口等着我们,若见不着以后就不会再相见了。”沈生又是“啊”了两声回应。他之后就把药丸放在佛堂里隐蔽的角落,也没有告诉家人,而他本人对此事也有点不大相信。 到了夏天六月,真是苦了沈生,他两眼红肿,极为疼痛,寝食难安。凡能找到的药都试过了,眼疾不仅没好,反而更为严重。这时他才想起道人的话,但已忘记药放在什么地方。到处寻找了一天,才在佛堂隐蔽处的尘埃中找到,用水泡开一粒,用铜筷子点入眼,他感到眼如冰雪,凉气冷彻脑间,眼痛立即停止,肿也渐渐消失,当夜熟睡一觉,第二天双目恢复如常。 沈生所住的地方离城十五里远。城外有一座石桥,名叫跨湖,过去兵灾战乱时许多人在这里被杀害。一天沈生骑驴进城,午后回来,当经过此桥时,他看见桥上桥下,有的人披发流血,有的人无头断臂,三三两两地互相搀扶着,不知到底有多少,都奇形怪状的。丝丝毫毫他都能看得十分清楚。 他惊恐万状,从驴上跌落下来,等到起来时,眼前仍然是那种情况。他且惊且走,干脆把眼闭上,及至到家,已经日暮昏黄。晚上,他走出自己家房舍,在外边,他看见田间水里,也和在桥上所见一样,吓得他连忙回家了。几天以后他又进城,回来时比前一次早一些,在桥上他依然看到了那种情况。他只有平心静气去对待,惊怖之情稍得以缓解。自此之后他都经常能见到,慢慢地习惯了,也就不再害怕。同乡人也渐渐知道他有这种见到鬼的能力,许多人常常去问他这事。 郡里的韩总管也于那时兵乱中失去了爱子,常怀念难忘。他把沈生叫去问他儿子的情况,沈生说:“小人只是能看见鬼物,若要叫我去召来或驱走它们,我没有这种能耐。”韩总管说:“我对你的要求恰恰不是这样。只是恐怕小儿的魂魄还在这里滞留,请你给看一看。”韩总管领着沈生来到他过去的住所。沈生起初不知道看到的是谁,只是描述了其音容相貌、举止和衣服的样式,和韩总管儿子生前一丝不差。他说那鬼魂站在室中,韩总管全家大为悲恸。以后,来找沈生问家中亲人死后情况的人,络绎不绝,所问的事情,大抵都和韩家一样,大家从此便称沈生为“沈见鬼”。 五年以后,沈生这种能看到鬼的能力渐渐消失,也就不再出现这种情形了。提起那道士说过的中秋节相约见的事,他竟然忘了,好事的人常常为他惋惜。 下面再讲一个“道士赠扇给读书人,保全了他的性命”的故事: 宋朝东京(汴京)还未陷落之时,有一位读书人从边远地区补入太学(所有落第举人取其程度合格者补入太学,允许应试)。他在学习之余,经常在学校前面的茶馆独坐。有一天,他看见一位道人手持道扇化缘,读书人便把自己口袋中所有的钱全部给了他,其后五六十日都是这样,之后他俩习以为常,道士接受施舍时没有厌足之心,读书人给他钱时也毫不吝啬。 有一天,道士说:“每天都接受官人的施舍,今日将会回报给你,能先请我喝杯茶吗?”喝完茶后,道士说:“我想告诉你一件事情,请你保密。官人最好尽快地离开,前途的事不必再问了。东京很快就会流血成河,恐怕祸及你身上。” 读书人回到住处后,便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同住的人问起发生了什么,他实话实说。他的同伴们或者嘲笑他,或者戏弄他,而这位读书人心里也犹豫不决。第二天,他又坐在茶馆里,道士又来化缘,看到他就惊讶地问:“官人为什么还不走?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恐怕就来不及了。东京不出几天就会陷落,城市里来往的人一半都会变成鬼魂。”于是,道士用袖子上的布遮住读书人的眼睛,让他看,只见行人或者没有头没有脚,鬼形异状,变幻不一。读书人这才开始感到害怕,这次他没有告诉同伴,第二天一早就马上离开了。 当读书人刚走到城外时,这位道士又在那里了,送别他说:“贫道没有什么东西可相送,只有这把扇子送给你遮太阳。你所走过的乡村和道路,如果有人群嘲笑这把扇子,那他们就是鬼,千万不要停下来。如果没有人嘲笑这把扇子时,就可以放慢脚步缓行,但缓行到一定的地方,就可以把扇子扔掉。”说完话,道士深深地作了一揖,然后告别而去了。读书人回头一看,却已经看不见道士的身影,他觉得很奇怪。 读书人手拿扇子匆忙地走着,每经过一个地方,就会看到许多人相随围观,有时几十人,有时三五十人,甚至有上百人。这些人聚在一起指点嘲笑着他手中的扇子。才走了两天,就有从后面赶上来的人说:“东京已经被攻陷了。”读书人更加惊慌,加快了脚步。又走了两天,嘲笑他的人渐渐减少了,再过了三四天,就再也没有人嘲笑他了。 读书人想起道士的话,就把这把扇子扔在田地里。他走了半里路之后,心想道士赠送这把扇子是为了保全我的性命,现在我已经脱离危险了,怎么可以忘记它和丢弃了它呢?于是他又回到原地想拾回扇子,却发现扇子已经化为一个骷髅了。 资料来源:《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点阅【古道人生】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推荐7本没有被政治污染的传统儿童书籍

(英文大纪元记者Walker Larson报导/赵孜济编译)现在家长们越来越难找到有传统价值观的儿童读物,这些书变得非常宝贵。 洗脑宣传已经出现在越来越年幼儿童的书籍中,以使他们习惯不好的思想。比如,这本关于共产主义和“卡尔·马克思的思想如何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图画书,或者这本名为《我的公主男孩》的书,书中的男孩穿着公主裙和紧身衣,以“美丽的芭蕾舞者”的姿态跳舞。作者的目的就是明目张胆地灌输对“性别表达”的宽容信息。顺便说一下,这本书在亚马逊上被列为“教师的选择”。 现在甚至有宣传性的图画书,宣传诸如“他们、他、她”之类的内容,声称这是“婴幼儿的性别包容性代词儿童书”,或者《无论你是谁:关于爱与性别的婴儿书》,其中有男人穿着女装的图片。放纵式(progressive)婴儿书籍的清单是无穷无尽的:《不!我的第一本抗议书》(因为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都需要被鼓励更多地抗议!)《反种族主义的婴儿》《各色家庭》等等,令人作呕。 这确实令人作呕。我几乎无法忍受写出这样的标题。现代新马克思主义者和彻头彻尾的掠夺性洗脑师的许多思想正在灌输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心灵从摇篮就开始扭曲。 婴儿读物核实变得全是关于政治的?我们需要的是简单、健康、道德的故事,配以雅致的图片,反映出日常生活的美丽和重要性。这些故事加强了幼儿所处的小世界的善良、安全和平和。我们需要回归传统故事,以正常和健康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思想和想像力。 以下是七本我推荐的儿童书。 理查德·斯卡里(Richard Scarry)的《我是一只兔子》(I Am a Bunny) 这是一部经典之作。故事清晰而又简单:一只兔子探索树周围的世界。插图很可爱,一些非常详细的动物描绘让我想起了老式的野外指南,比如奥杜邦的。我认为这个标题反映了故事的简单性和这种简单的价值:它平直地对事物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包括植物和动物,时间和季节的流逝,以及我们对自己存在的意识。这种对我们周围世界现实的沉思方法对儿童和成人都是健康的。 伊士曼(PD Eastman)的《你是我的妈妈吗?》(Are You My Mother?) 在这个故事中,一只小鸟在母亲外出寻找食物时孵出蛋壳,于是小鸟开始努力找到妈妈,见到动物就问:“你是我的妈妈吗? 当然,小鸟最终与妈妈团聚(在人类的一点帮助下)。这是一个关于亲子关系的故事,它也描绘了各种动物的区别。例如,当奶牛回答这个问题时,它说,“我怎么能成为你的妈妈?我是一头牛。”奶牛不会生鸟。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的部分幽默之处在于,这只小鸟是如此无知,以至于它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许多现代读者可能已经失去了这种天真无邪的幽默,他们可能会声称,奶牛如果愿意,可以生鸟(我现在可以想像他们的抗议标语和学术论文标题:“物种差异是一种社会建构!”) 但对于我们其他人来说,我们为这些简单的真理和我们在自然界中发现的规律而高兴。它不会被我们自己的臆想而扭曲。 帕特里夏·波拉科(Patricia Polacco)的《妈妈说嘘!》(Mommies Say Shhh!) 这本书遵循识别不同动物声音的经典模式,但有一点不同。波拉科女士描述了一些不太常见的动物声音,比如松鼠发出“啧啧啧,啧”的声音,而“兔子什么都不说”。此外,该书的插图非常传统(甚至包括人物所穿的衣服),非常生动多彩。它还用许多狗狗在农场周围奔跑而制造混乱的插图,描述了狗的习性。 塔莎·都铎(Tasha Tudor)的《一就是一》(1 Is One) 说到强化简单真理,这本书的标题就重申了客观真理,例如数字的不变性。这是一本简单的计数书,通过将数字应用到真实的、温馨的事物上,使数字具体化:“3是天空中的三只燕子,4是四只啃黑麦的羊。最重要的是,它是由都铎撰写和绘制插图的,可以说她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儿童插画家之一。她的插图逼真、细致、温柔,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但它们反映了童年应有的和平与纯真。她的书包括了自然界的许多元素。 扬·布雷特(Jan Brett)的《手套》(The Mitten) 布雷特女士是另一位伟大的儿童作家兼插画家,她的书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民间传说、自然意象、大量细节、美丽的色彩和温馨的氛围。各种世界文化的元素和精心设计的花边是她作品的独特风格。在这个故事中,一个男孩的手套掉在树林里,各种森林动物一个接一个地爬进去,手套最后扩大到包括所有动物。这个故事也可以作为图画书使用。 南希·肖(Nancy E. Shaw)的《商店里的羊》(Sheep in a Shop) 这本书是肖女士的一系列故事之一。它讲述了拟人化的绵羊的冒险并造成混乱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绵羊们去购物,准备参加生日派对,但在这个过程中把一切都弄得一团糟,最后却发现它们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所有费用。我不会透露它们有趣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凭借令人愉悦的插图和快节奏的押韵,这可能会成为小读者的最爱。也许孩子甚至会要求你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读这个故事。即便读过百遍,我也不认为你会厌烦。 玛格丽特·怀斯·布朗(Margaret Wise...

【武当寻道】之一:玄武修道 仙缘初探

作者:柳笛 山,绵亘千里,直冲霄汉,总有一份博大与壮美叫人心醉;山,遗世独立,亦真亦幻,自携几许涤荡尘俗的清幽与神秘叫人向往。山以其超拔俊逸的风姿,成为人间最接近天的地方。 人在山中谓之“仙”,山更为敬奉神明的世人,带来一方清修净土,提供一条超凡入圣的升华之路。古往今来,有多少修行人甘愿舍弃荣华富贵,深入重山诵经持咒、顶礼膜拜,以求灵魂静寂,彻悟天地大道。 在神州腹地,上应翼轸、地属荆州的地方,有一处方圆八百里的洞天福地,拥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人间胜景。它默默见证了中华五千年道家修炼文明,成为当之无愧的道教第一名山。因历代圣贤与其结下仙缘,这片山峦有诸多显赫大名——太和、仙室、太岳、玄岳不一而足。而它,还有个最为广传的名字:武当。 真武飞升,享万山朝拜之盛 武当七十二峰,主峰天柱峰以海拔1612米的雄浑神秀之姿,超然鹤立于群峰之上;其余诸峰宛如俯身颔首的子民,齐齐向着主峰朝拜,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观。 武当,以它天然的忠诚虔敬的形态,向坐镇主峰金顶的主神——真武大帝诉说着敬天礼神的心声。真武大帝,中华文明记忆中的远古大神,不仅是第一位造访武当并飞升的神,更是这座灵山命名的由来。 真武,本名玄武,因避宋圣祖赵玄朗讳而更名。上神的事迹,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心中面目模糊的传说。而浩如烟海的道藏三千卷,散落着几段吉光片羽般的文字,保留了先贤们对这位神明的追慕与崇敬。 在黄帝时代,一个叫净乐国的地方,出现一桩祥瑞异事。净乐国王与善胜皇后在梦中吞下日光,梦醒后皇后即有身孕。十四个月后,王子降生,宫廷内外呈现出百鸟齐聚、百花绽放的吉祥盛景。净乐王子“生而神灵,长而勇猛”,凭借天生神功斩妖除魔,匡扶正道。金枝玉叶之身,却有一颗修行求道的心,王子舍弃了父母、王位,踏上一条与释迦牟尼相似的寂寞苦修路。 或许是武当的岚烟云海勾勒出迷濛的仙境,抑或是武当的松涛猿啸激荡着轮回的生机,净乐王子置身武当,不由止住远行的脚步,决意在这片苍山幽岩中修行。历经四十二年磨砺,他终于功成圆满,白日飞升。净乐王子脱胎换骨,化身镇守北方的帝君“玄武”,斩妖邪、安民生,长久以来捍卫着宇宙正道。 水火既济,非真武不能当之 “玄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象之一,五行属水,大致为黑色龟、蛇结合的形象,是代表北方的神兽。而玄武神,即真武大帝,则时常摄踏龟蛇,着铠甲、持皂旗,披发跣足而下界除魔。真武大帝,自修行之日起,便是以神勇无敌的战神形象出现,成为天地间正义与力量的象征。 今日,你若攀登武当,遥望天柱峰大顶,便会看到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的金光,那是一座供奉着真武大帝的铜铸鎏金庙宇,历经六百年风雨雷电依然金碧如初。而如果,你有缘在高空俯瞰大顶,将会发现这座山峰最大的玄机。 《武当福地总真集》有言:“(武当)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宋人作注:“地轴水精神龟,天关火精圣蛇。”意即天柱峰腹地与其西北一峰构成巨龟形象,而武当盘旋的山势犹如蜿蜒游走的灵蛇,这不正是真武大帝御下的神兽吗?原来,在武当得道的真武大帝,早已用一种玄妙的方式,守护高山,并把神的讯息藏在了青峰之巅。 从五行术数来看,武当地处南方,群峰耸立仿佛簇簇燃烧的赤焰;而北方的真武大帝属水,巍巍然端坐于群峰之上,以水之灵威镇住熊熊火势。这种水火相叠的形态,正如卦象中“下离上坎”的异卦,呈现出水火相济、阴阳相和的造化神功。而这重重天机,非逍遥天地间的高人隐士不能探知。 从古至今,真武大帝的传说与神迹,令无数后人膜拜与笃信;而他淡泊名利、一心求道的意志,又如明灯一般鼓舞着一代代慕道者的心灵。故《玄天上帝启圣录》曰:“非玄武当之,孰可享邪!” 紫气东来,五千言启修道真经 自真武大帝悟道,越来越多的求神问道者登上这座孕育传奇的山峰。他们苦心孤诣地寻觅道法正宗,祈盼羽化登仙的泠然殊胜;武当山,也与众多修行者一样,急切而静默地,等待一部修炼经典的传世。 就这样,在东周敬王时代的某一天,一位眼中闪烁着日中精华的中年道人打破了武当山两千年来的沉寂。他叫尹喜,带来一部名为《道德经》的奇书。从此,武当山成为道家修炼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尹喜,号文始真人,是周时一位隐逸高人。人们不知道他的生卒年,对其生平也所知甚少。只知他自幼遍览古籍,喜好天文历法,成年后更是沉浸于八卦易学的研究中。平日里尹喜清静自守,不修俗礼,测日影、观天象,达到“知古而见未来”的境界。因受时人称颂,尹喜受朝廷征召,拜为大夫。 身处高位,享尽荣华,尹喜却从未放弃过对道的追求;况此时周室将倾,道德将衰,他心中早有归隐之念。一日,东方天空紫气氤氲,一路西行。颇具道缘的尹喜见此奇景,便知将有圣人出关西去。于是,他毅然辞去大夫之位,请出为函谷关令,等待那位即将惊鸿一现的圣贤。 尹喜掐算着时日,吩咐守关将士若遇到形貌异于常人者,便立即拦下并向他禀报。当一位须发银白、驾着青牛板车的老者来到函谷关时,尹喜早已洒扫街道,执弟子礼敬候多时了。最早记录这段故事的《史记》,留下了尹喜在人间的一句话:“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您是不世出的得道高人,请在您归隐之前,为世人指引飞升天界的正途吧!正是这真挚恳切的九个字,打动了圣人传道之心。老子手书上下两篇经文共五千言,阐释道德真意,并将这部《道德经》授予尹喜。他还与尹喜相约,他日将在“青羊”再会,随后隐去,仙踪难寻。 遁隐清修,悟正道广传道法 相传,尹喜到得真经后,日夜捧读,欢欣不已,体悟着修道之法。同时,闻道的他不愿再受官场樊笼所累,便挂印辞官,找寻一处福地专注于修行。感受着天地与神的召唤,尹喜最终选择叩访武当山,成为正史记载的入武当修道的第一人。 武当有一座狮子峰,在天柱以北,因形似狮子而得名。狮子峰上有一处“尹喜岩”,据说就是他当年清修之地。两千五百年前的此处,不过是石门石室、铜床玉案的简单陈设,尹喜却在这一方小世界里,仰观天地、俯察人间,终于窥见无限大道。 我们不知道尹喜的修行之旅,历经几多劫难、波折,然而可以肯定,他在山中勤谨坚修,并把珍贵的《道德经》广传后世。在尹喜悟道的那一天,青牛趵趵的蹄声,合著流泉碎玉般的清音,带来老子依约相会的喜讯。两位道中高士再次相逢,便相携仙去,不知踪迹。仙迹可遇不可求,而青牛踏过的桥被名为“青羊桥”,青牛栖卧的山涧被叫作“牛漕涧”,供虔诚的人们前去追想这段福泽千年的道家仙缘。 尹喜之后,武当山不再沉寂,历朝历代的修道者相继而来,留下不尽美谈。汉朝将军戴孟奉帝命入山采摘仙药,他却在此萌生弃官学道之心,不复归返,终白日飞升;东晋的罗邑宰谢允,精于道学,有遁世脱尘之志,便辞官登上武当山潜心修炼。他们不约而同追随真武大帝的修行之路,抛却短暂的繁华,将宝贵的人身献于道法修行,并将道家修炼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随后,武当山道观、庙宇渐起,无数道人们在这青山秀水间,固守着与世隔绝而又清静无为的修行传统,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本土信仰。而武当山辉煌的历史,才刚刚开始书写。(未完待续)#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

唐玄宗射箭中飞鹤 见证道人化鹤功夫

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的重阳节,玄宗前往沙苑进行猎狩。沙苑在冯翊县南(今陕西大荔县南)十二里,位于洛水与渭水间的一大片沙草地。这里是唐高祖时设立的牧养军马、牛羊的地方。 玄宗望向天空,看见有一只孤鹤盘旋,飞翔云间。玄宗拉满弓射出一箭,“咻—”,玄宗的那支箭精准命中了这只孤鹤。鹤带着身上的箭缓缓地向地面坠落,然而,眼见它就将要触地时,那鹤却猛然振起,向天空西南方飞去。 当时在场的有上万人,都望向天空,极目追望带箭飞翔的孤鹤,看了很久,直至那只孤鹤消失在益州城附近。 这个益州城外十五里远处有一座“明月观”。它座落在山水之间,被浓密的松树和桂花环绕,静谧幽深,成为修行的好地方,然而,只有修行精诚的人才能住在这观中。 在明月观的东廊第一院中,景致尤其幽静绝美。有一位自称为青城道士的徐佐卿,每隔三四个月就会到访明月观一次。观中主事的人把第一院的正堂留给他,他一来会住个三五日,或十天左右。 徐佐卿风度高雅古朴,器量宽厚,仙风道骨素为道流中人所佩服、仰慕。有一天,他突然在道观现身,精神不似平日怡然乐爽。他告诉院中人,刚刚他走过山中,偶然被一支飞箭射中,不过当时很快就恢复了,身体无恙。这时,他取出一支箭来给在场的人看,并说这支箭不同于凡俗,不是人间的东西,请观中人好好保存,等到后年,箭的主人会来取回。 徐佐卿将那支箭留在中堂的壁上,并且取来笔在箭旁写下日期,这一天是天宝十三载九月九日。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起,十五载六月玄宗奔往蜀地避难。在一个空闲的日子,他命人驾车四处游览,偶然间出游的车队来到了这个明月观,见到此处风景雅致幽深不同凡俗,就进入里面观览。 玄宗走在东院正堂时,注意到一支悬挂在堂壁上的箭,觉得似曾相识。他让侍臣取下箭来把玩着,从而发现这支箭竟然是他自己的御箭。这让他感到非常惊讶,不解为何自己的箭会落在这儿,就询问了道士这箭的来历。 明月观的道士把前年徐佐卿在此地说的话说给玄宗听。玄宗听后,更确认这支箭正是前年他在沙苑猎狩时射中孤鹤的那只箭。那只孤鹤把箭带走了,最终却是落脚在此处,奇的是孤雁竟是道人的化身。当时,徐佐卿预言了到了后年,箭将物归原主,事情发展果然如其所言。 这一段传奇让玄宗将这支箭视为宝物,珍藏起来。而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徐佐卿的踪影,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神秘的传奇。直到今天沙苑中草村(今名)的村民还流传着这个佐卿化鹤的故事。 【后话】 为什么徐佐卿此后就不再现踪了?笔者以为:从事情的发展来说,玄宗到了明月观后,佐卿化鹤之秘就会众人皆知了;而按“道理”来说,修道人的超凡功夫是不能在人前显现的,所以徐佐卿没有在明月观道出他化鹤之事;再说,修炼人也不能道破常人生命之“迷”。若此,他让自己从明月观“失踪”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在这则记载中,人们知道了道人徐佐卿能够化身变鹤,能够飞翔,能够快速自我疗伤,还具有预知未来的宿命通功能,显然修炼能让人修到不同次元的生命层次的说法的确不虚。当然,修炼还有更高更高层次的境界,偶然发生在徐佐卿身上的“意外中箭”故事,只是给世人在“惊鹤一瞥”的瞬间展现其中微小的一羽罢了。@*# 资料来源:唐 薛用弱《集异记》 责任编辑:王愉悦

幽幽古琴 唐诗如何表现它的美

作者:兰音 古琴,一种神圣而优美的乐器。它出自先王圣人之手,一分一寸都承载法天象地的内涵;它奏于雅舍山水之间,一弦一歌都传递出清幽玄远的意境。 古琴,是八音百乐之统、“琴棋书画”之首,故而成为古代士人形影相伴的心灵知音。古琴在人间的故事流传不休,题吟古琴的佳作千古风流。在唐朝,这个诗歌的国度是怎样用传神的笔墨,刻画古琴的良材妙艺,及高情雅韵? 形器之美:吾有一宝琴,价重双南金 流传千年的事物,往往能以最直观的美感打动人心。古琴取材天然,造型圆润,细节处更倾注了独特的匠心与高尚的品格。正是“丝桐合为琴”,唐人的琴,大多以梧桐木制面板,以熟丝为弦缚之。爱琴之人、鼓琴名家的琴,更是材质名贵、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晚唐的诗僧释彪,珍藏了一件无价之宝,并作诗纪念。“吾有一宝琴,价重双南金。刻作龙凤象,弹为山水音。”(《宝琴》)他的宝琴,价值超越世间的金银俗物。木制的琴面雕刻着龙飞凤舞的华美纹样,丝质的琴弦流淌出清澈悠远的山水清音。 白居易聆听一曲《湘妃怨》,也不忘在开篇描述眼前精致的古琴:“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征调奏湘妃。”(《听弹湘妃怨》)轸,是琴首底板有七枚柱状旋钮,用于调节音高;徽,是古琴外侧的一排十三个圆点,用于标示音位。江南佳丽弹奏的琴,漆面深沉内敛,点缀着各种珠宝。美玉为轸,碧色宝石为徽,丝线染成朱红色,将整张琴打造得色泽秾丽,珠华熠熠。 古琴面板上,装嵌精巧复杂的部件,考究者多选用上乘材质,以提高琴的价值。其中,徽、轸常用金玉精制,在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如“白玉连徽净,朱丝系爪长”(司空曙《同张参军喜李尚书寄新琴》)“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孟浩然《赠道士参寥》),又如“悲风不动罢瑶轸,忘却洛阳归客心”(皎然《送许丞还洛阳》)。 人们弹奏古琴时,并不是直接将琴置于桌案上,而是用垫子一样的“琴荐”隔开,起到防滑和修音的作用,最大限度保留琴之原声。唐诗中,琴荐多用美丽的玉石制作,能使琴声“引出山水思,助成金玉音”。 白居易从朋友那里获得一枚红石琴荐,花纹灿若锦绣,自然是爱不释手,于是题诗酬谢:“赪锦支绿绮,韵同相感深。千年古涧石,八月秋堂琴。”陆龟蒙与友人话别之际,也提到过贵重的玉荐:“碧玉雕琴荐,黄金饰剑镡。” 弦声之美: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唐朝的音乐艺术发展至鼎盛,胡旋燕舞、俗乐新声纷至沓来。古琴,始终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唐朝诗人,亦穷尽辞藻,描摹美妙动人的琴声。 他们用凝练的字句,直抒听琴的感受。“双鹤分离一何苦,连阴雨夜不堪闻。”(白居易《雨中听琴者弹别鹤操》)悠长哀婉的《别鹤操》,表达世间分离的无限凄苦,阴雨连绵的夜晚,加重了曲中的怨苦氛围,教人感到悲怆感伤,不忍卒听。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白居易《听弹〈古渌水〉》)平和舒展的《渌水》,营造出澹泊宁静的气氛。轩窗外,斜阳照,一曲飘来,青翠的修竹宛若粼粼碧波。静听雅乐,观赏美景,更让人感到烦扰消逝,心境空明。 无形的琴曲,经由诗人的感悟与想像,能够变幻出可闻、可观、可感的多重形象。弦声袅袅,不绝于耳,如闻松涛龙吟,如见江深月白;似观玄鹤翩翩舞松林,似聆暮雨潇潇怨相思。 琴上丝弦,看似纤细柔弱,却能奏气象恢宏、风云突变的慷慨之声。沈佺期欣赏《霹雳引》,这样描述:“始戛羽以騞砉,终扣宫而砰駖。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雨冥。气呜唅以会雅,态欻翕以横生。有如驱千旗,制五兵。截荒虺,斮长鲸。” 妙指划过琴弦,奏出风雷般的轰隆巨响,似天降雷霆,霎时间电闪雷鸣,风啸雨疾,万物为之变色。诗人又仿佛看到苍冥晦暗的天幕中,金龙狂舞,大雨如泻,不禁心潮澎湃,壮怀激烈。他认为,这曲子拥有抵挡千军万马、降伏毒物猛兽的力量,从而激发听众沙场杀敌、建功报国的雄心壮志。 琴上丝弦,看似简易无华,却能奏变化莫测、收放自如的天籁之音。唐朝有位颖师和尚,其琴艺受到许多文人的赞赏。韩愈这样形容他的琴声:“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琴音初发,就像一对小儿女喃喃细语,亲昵无间;忽然声音变得昂扬雄壮,就像无数勇士争相奔赴战场。曲调再次变换,仿佛望见天高地远,澄净无垠,唯有浮云、柳絮随风飞扬;再一变,天空中仿佛百鸟齐飞,啼声不绝,喧闹中一只凤凰高翔,引吭长鸣,超越所有声音。凤鸣之声清远嘹亮,一路追逐高音,又突然一落千丈般地降至低音,高低抑扬,变幻莫测,尽显琴师的高妙技艺。 韩愈运用一连串比喻、通感的写作手法,巧妙而生动地描绘出琴声的节奏、旋律及情感内涵,将难以捉摸的声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因而,这首《听颖师弹琴》被后世推举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情境之美: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抚琴之弦,听琴之声,品琴之韵,最是风雅的赏心乐事。唐代文人与琴相伴,心弦相通,尽管身在尘世,却总能寻得幽谧之处,让纯粹的琴声贯通天地,从景与音、琴与心的交融中达到平和悠闲、清新淡雅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唐诗里,古琴是宴会中诗酒风流、闹中取静的乐器。“夏夜宴南湖,琴觞兴不孤。月摇天上桂,星泛浦中珠。”(薛逢《夏夜宴明月湖》)月下湖边,高朋满座,他们以琴会友,把酒言欢,心情无比酣畅。湖面上清风徐来,但见月色摇曳,仿佛舞动着天宫桂树的翩翩身影;繁星明灭,仿佛点缀在烟波微澜的粒粒宝珠。置身在渺茫瑰丽的夜色里,欢聚酬唱的尘世宾客,似乎也变得超然飘逸,生出羽化登仙之感。 古琴也是陋室里对话山水、怡心怡情的良伴。“别墅萧条海上村,偶期兰菊与琴尊。檐横碧嶂秋光近, 树带闲潮晚色昏。”(吴融《秋日经别墅》)水畔别墅萧条简陋,却有幽草与闲花妆点色彩,也有琴声与酒樽增添雅趣。黄昏时分,屋檐下的青翠峰峦绵延如屏,树影间的滔滔潮水奔流不尽,而诗人坐看山水,独自抚琴、饮酒,在这世外桃源中过着优雅闲适的生活。 古琴也是禅寺中摈弃尘俗、体悟自然的桥梁。“古壁灯熏画,秋琴雨润弦。竹间窥远鹤,岩上取寒泉。”(郑巢《瀑布寺贞上人院》)黯淡的灯光映照在古老的壁画上,指尖拂过,琴弦泠然作响,恰与寺院中的丝丝雨声相呼应。禅房外,疏落的竹林深处,隐约可见遥远的鹤影;嶙峋的山岩之间,潺潺淌过寒凉清冽的泉水。天地间的自然造化,在悠扬的琴声中越发空旷静远。 山烟松窗,兰轩霜园,月下溪亭,江心孤舟,都是琴声悠悠响起的地方。正是“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白居易《对琴待月》),琴音尚小,唯有在清寂的环境中方能静心聆听。文人们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赏琴的最佳地带,全身心陶醉在浑厚绵长的音色里,沉浸在宛转清越的曲调中,以此展示俊洁高尚的操守,以及闲雅超逸的志趣。 以修禅赋诗闻名的王维,也是鼓琴名家。在他的辋川山谷中,有一处名为“竹里馆”的佳处。王维用诗歌,记录自己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隐居生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一座绿竹猗猗的庭院,诗人在此独自闲居,弹琴、长啸,看似单调寂寞的生活,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佳趣。碧叶深林,明月高照,一片清明澄澈,诗人置身其中,心境同样清净绝俗。在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环境中,诗人拨弄琴弦。尽管未着一字描摹琴音或啸声,诗人却通过这种浑然一体的诗境,表达恬澹宁和的心声,以及平淡中见至味的精神境界。 抚琴人一挥手,如空山鸟语,如万壑松涛,带给听众丰富的体验。古人爱琴,无故不彻(撤)琴瑟,人与琴的缘分,传承千载而未断绝,更在诗歌国度,将这缘分描绘得更加美好而恒久。@* 责任编辑:林芳宇

专家:保护孩子安全上网的十大规则

(SWNS报导/大纪元记者赵孜济编译)为了孩子的在线安全,父母首先应该告诉孩子的就是,不接受陌生人的请求,不分享个人信息,以及在下载任何内容之前征求父母的许可。 一项针对1000名有4至13岁孩子的父母的调查发现,排名前10项的重要规则还包括,只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家人交谈,不在线保存任何银行卡的详细信息。 以及永远不要在群聊中辱骂他人。 然而,几乎十分之一的父母在孩子上网时没有任何约束,尽管34%的人担心孩子在互联网上的安全。 只有32%的父母对孩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图像和视频进行了控制。 该调查由Internet Matters委托Tesco Mobile进行,目的是为家长推出一个名为Little Digital Helps的工具包。 “我们知道保持社会联系的重要性以及技术为儿童提供的机会”,Tesco Mobile首席客户官雷切尔‧斯威夫特(Rachel Swift)说,“但从这项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许多家庭不知道如何确保孩子上网安全。” 该研究还发现,49%的父母不清楚他们应该实施哪些在线安全规则。 十分之八的父母允许13岁以下的儿童使用互联网。然而,接受调查的父母自己直到19岁才上网,这是一种明显的代际差异。 调查还发现,45%的父母不确定孩子应该拥有的在线自由度。 52%的父母将其归咎于他们自己年轻时没有接触过这些指导方针。 76%的人只是希望世界对儿童来说像过去一样简单,因为以前在线安全从来都不是个问题。 “给你的孩子第一部手机可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Internet Matters联合首席执行官卡罗琳‧邦廷 MBE(Carolyn Bunting MBE)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高兴与Tesco Mobile合作,创建Little Digital Helps工具包。从这个工具包中父母可以获得量身定制的建议和指导,为孩子的设备和在线活动设置正确的控制。” “个性化的建议将使父母高枕无忧,并保证他们以安全和适合年龄的方式设置了孩子的设备。” 该工具包提供了有关如何指导儿童避免过多的屏幕时间、消费假新闻、在线花钱、接触不当内容、在线修饰和网络欺凌的建议。 父母应该给孩子制定的十大在线规则 1. 不要接受陌生人的请求; 2.不要分享个人信息; 3.不要分享自己的地址; 4.下载任何内容之前先征得父母许可; 5.不要在线支付任何费用; 6.不要在网上提供任何银行卡详细信息; 7.只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家人交谈; 8.不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任何个人信息; 9.如果不认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陌生人,请不要接受他们;...

[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

文|华一书局 ◎ 形容将东西完好 无缺的归还原主 ◎ 相关成语:物归原主 战国时代赵国的惠文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璧是一种中间有孔的圆玉,相传这块璧是一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发现的。玉在没有雕琢以前外表和石头没有两样,当他把这块石头献给厉王时,厉王以为他是疯子,叫人砍掉他的左脚;后来他又将石头献给厉王的儿子武王,武王也当他神智不清,又砍断他的右脚。武王的儿子文王继位后,见到卞和抱着石头在荆山下痛哭,问明原因后便派人将石头带回去雕琢,果然是一块晶莹美丽的宝玉,于是将这块玉取名为和氏璧。后来,辗转到了赵惠文王手上。 秦昭王知道后,很想得到这块玉,便派人送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用十五个城来换和氏璧。赵王左右为难,不送的话恐怕强大的秦兵会来侵略,送的话又担心秦王不守信。大官缪贤便建议赵王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商讨对策。蔺相如对赵王说:“臣愿意护璧出使秦国,假如秦国守信的将十五个城割给我们,我就将璧呈给秦王;倘若秦不割地,臣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一眼就看出秦王没有割城的诚意,便挺身到秦王面前说: “这块璧虽是稀世珍宝,上面却有点小毛病,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焦急地将璧拿给蔺相如。蔺相如拿了璧,走到柱子旁,举起璧,愤怒地说道:“大王根本不想割城给我们,如果你一定要逼我交出宝玉空手回赵国,我将不惜牺牲自己的头颅,连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 秦王恐怕蔺相如真把璧撞碎,立即改变态度,拿出地图十五个城的位置指给他看。蔺相如从秦王狡猾的眼神中知道他仍没有割城的意思,便要求秦王斋戒五日, 到时他再将璧呈上,秦王不得已只好答应。 蔺相如却暗地里将璧交给随从,从小径赶回赵国交还给赵王。五天后,秦王兴高采烈地准备接受和氏璧,哪里料到蔺相如义正辞严地说:“我早就派人将璧送回赵国,大王若真有诚意,请先割城再派使臣到赵国,赵王自然会把璧奉上。”秦王大怒,本想一刀杀了蔺相如,继而想到杀死蔺相如,不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破坏秦赵友谊,并遭天下耻笑,只好作罢。 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不辱使命,保全了和氏璧并给赵国争回面子,便升他做了上大夫。后来,秦没有割地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送给秦。 联想与欣赏——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话说唐三藏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为徒弟,一同到西方取经,忽然觉得热气逼人,原来已到火熖山。 火熖山烈火腾空,必须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息。 鐡扇公主就是牛魔王夫人,看到孙悟空便想起儿子红孩儿被他戏弄的旧恨。孙悟空不但扇子没借成,反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出到了五万余里外的小须弥山。 后来,悟空又变成小虫,钻到公主肚子里大闹一番,公主疼得受不了,只好答应把扇子借给他。不料公主使诈,把假扇借给悟空。悟空大怒,变成假牛魔王拿到真扇。牛魔王也变成猪八戒,将扇子夺回。 两人大战一场,惊动天神,命人协助悟空打败牛魔王。孙悟空终于借到芭蕉扇,在扇息火焰后,便遵守诺言,将扇子“完璧归赵”,还给了铁扇公主。◇ ――摘录自华一书局《儿童启蒙文学》

做好事遭污名他却不辩解 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世上行善的人不算少见,其中默默行善不张扬的阴德之行就少了,而有些人他们广施阴功(阴德)却遭受污名还能不加以辩解,这样的人就真是难能可贵了!上天看到了这样的人能不爱护吗! 作者|怀忍忍 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魏廉访(按察使)的父亲,乐善好施,医术高明,而且仁心仁术,名声远传。凡是来求医的,不论贫富,他都尽心尽力为人疗治,不索谢礼。对那些赤贫的人家,他除了赠药,还会赠送他们一笔钱帮助他们。 有乡野农民来城里找他就医的,他必定先给人吃碗粥或吃块饼,等到对方吃完才开始诊脉。有人问他为什么对乡下病人这般周到?他说:“打老远来,又饿肚子, 血脉一定紊乱。所以我先给他吃点东西, 一面让他得到休息,这样脉才会恢复正常,诊脉才能准确无误。我岂是喜欢行善事,我只是图个医术高明的名声罢了。” 往往魏翁都是如此这般的托辞行善。 有一次,有某家人延请他出诊,他前往了。魏翁离开后,病人枕畔有十两银子不翼而 飞。病人的儿子怀疑魏翁顺手牵羊,但是不敢问,就跟他人说了。有人教他到魏翁家门口执香跪拜,于是他依言速速前往魏翁家大门口。 魏翁见到他执香跪在门前感到很惊讶,问道:“你这是怎么了,有什么事吗?” 他回答:“有一件事不明白想请问, 但恐怕长者您见怪,不敢言。” 魏翁说:“尽管说,我不会怪你。”对方于是把事情说出来。 魏翁把他请入密室,对他说:“的确有这件事。刚才有急需暂时拿走了银子, 原本想等明日复诊时,再私下原璧归赵。现在你既然问了,可以立即取回,愿你勿为外人道!”于是魏翁取出十两银子交给对方。 当这个人执香来到魏翁家门口时,看见的邻人都说魏翁一向谨言慎行,自我要求甚严,不应该以秽行诬赖长者啊!等到这个人取了银子归去,则都改口叹道:“人心不可测啊!都坏到如此地步了!”一时风言风语此起彼落,诽谤之声沸沸扬扬。 魏翁听闻之后,毫不在意,坦然自若不为所动。不久,那病人痊愈了,整理清洁床帐的时候,在床褥下发现了银子,这时他极为惊悔地说:“失物原来一直没丢啊!我们奈何陷长者于不义?要赶快过去当众归还银子,不要让魏翁久受不白之冤。” 于是,父子一起来到魏翁门前,执香而跪。魏翁见到他们笑问道:“今天你们又为何而来呢?” 那儿子惭愧地说:“以前以为丢失的银子还在屋里,怀疑误会了长者您,罪该当死。今天我们来缴还公所赐的银子。小子无知,任您捶打处置。” 魏翁笑着扶起他们说:“没关系,不要介意。” 其子难以启口地说道:“前日说的谗言得罪长者,某惭愧无地自容,现在承蒙您宽洪大量原谅了某,想冒昧请问您何以甘受污名却不说句话呢?” 魏翁笑着说道:“尊翁与我同门,一向知道他勤俭惜财。那时正在病中的他如果听到丢失了十两银子,病况一定会加剧,甚至一病不起。因此我宁受污名,让尊翁知道失物复得,转哀戚为喜悦,病自然痊愈了!” 父子俩听了魏翁的回答又长跪磕头,其父说道:“感君厚德,不惜遭受污名来救活我的命,愿来世做犬做马以报大恩大德。”魏翁于是延请父子俩入室,款待他们喝酒,尽欢而散。 那一天围观的人围成一堵墙,众人都说:“长者的作为,诚然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猜测到的呀!”于是“魏善人”之名远近知名。 后来,他的儿子自进士起家,官至三品,做了某省的按察使,职掌司法。谓公年高八十,屡受封诰;孙子辈也多贵显。《汉书·丙吉传》云:“有阴德者必飨其乐以及子孙。”上天福报善人,天道证验不爽啊!◇ ――资料来源:《坐花志果 : 下卷一》  

不能忘记、不能饶恕:中共杀人记录

文|曹长青 我不是研究中共党史的专家,也不是研究共产运动造成大众死亡的学者。只是作为中共专制下的一个幸存者,今天生活在西方自由世界,得以阅读多种书刊,把这些资讯中提及的中共造成大众死亡的数字随手记了下来。 把这些数据综述在这里,一是通过这些数字,促使那些对中共仍存幻想的人有所思考和醒悟;二是抛砖引玉,期待有心的中国人把各自了解到的中共杀人数字也写出来,零星资料聚到一起,逐步拼出一份中共杀人数字的总体图,有一天也象法国人写出那部揭示共产运动杀人记录的《共产主义黑皮书》一样,写出一部《中共黑皮书》。 1. 中共建政初期( 1950到1955年) 中共自1921年成立,就伴随着内部清洗、外部残杀。1930年代初镇压AB团(杀了很多人),194 0年代延安整风时枪杀作家王实味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中共大规模杀害平民则是在它执政之后。在1950年代初的“土改、镇反”、“三反五反”中,就有大批中国人被处决或迫害致死。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在《中国的民主》一书中的数字:1950 年代初期,中国有2,000万人被打成“地富反坏”分子。 前《纽约时报》驻北京采访主任纪思道和伍洁芳合著的《中国觉醒了》中说: “据中共前公安部长罗瑞卿提交的报告估算,194 8年至1955年,有4 0 0万人被处决。” 据前《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邵德廉发表的调查性报导《毛时代的大众死亡》中的数字:被杀“地主”为100万至400 万之间;被杀“反革命”及对同情国民政府者为10 0万以上;迫害基督教徒和1953年“肃反”,至少使几十万人丧生。 19 9 6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四部门合编的《建国以来历史政治运动事实》称:从1949年初到1952年2月分两个阶段进行的“镇反”中,镇压反革命分子157.6 万人,其中87.3万人被判死刑。 在195 3年的“三反五反”中,有32.3 万被逮捕,280余人自杀或失踪;在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有5,000多人被牵连, 500多人被逮捕,60多人自杀,12人非正常死亡;在随后的“肃反”运动中,有2.1万人被判死刑,4,300多人自杀或失踪。 从上述数字推算,这个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在9 0万至4 0 0万之间,或更多。   2. 中共建政第二期( 1950年代中期的反右运动) 据北京朝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左” 祸》一书中的数字:在反右中,共有55.2万人被打成“右派”。至该书出版时,上述全部右派仅有96人没有“平反”。 中共仍坚持反右是对的,仅承认“扩大化”了。如以96人没有平反来计算,那等于“扩大化”了5, 700倍! 据上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部门合编的报告,反右中被迫害的人多达200万,...

郑州小伙游冥府 救五条人命延寿五十年

文/刘晓 2021年7月18至21日,河南郑州等地遭遇了一场强降雨。暴雨加上泄洪,造成郑州市区出现严重内涝,郑州市铁路、公路及民航交通均受到严重影响,街道成河,地铁部分地段进水,有的水没过车厢,大量人员受困。 2022年1月,中共国务院发布关于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的调查报告,称截至2021年9月30日,郑州市因灾死亡失踪380人,其中在不同阶段瞒报139人。但从网络上发布的视频和各种信息看,死亡人数应不止这些。被淹的地铁、隧道和被淹没的一个个村庄,冤魂一定不少,也可能上万、十万乃至几十万,而因为中共当局的刻意隐瞒,这个数字我们只能等到中共倒台后才能知晓。 今天要说的是刚刚看到的与郑州水灾有关的一件奇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姑且称之为波仔,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90后。他小时候在河边长大,水性相当不错,而且他也非常喜欢游泳。 去年夏天的某一天,因为天气炎热,波仔就约了三个朋友去郑州东区的一个湖边游泳。可谁想到,等到了地方,天空却下起了小雨。波仔的一个朋友说,既然来了,还是下去游两圈。四个人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脱下衣服,穿着泳裤下了水。 刚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可是波仔游着游着,就觉得有些怪异。他觉得好像有东西拍了他的大腿一下,在他的身边还激起了水花。波仔以为是鱼,于是告诉朋友,说这水里有大鱼,如果能抓住,晚上就可以吃烤鱼了。蹊跷的是,其他三人都说没有看到有什么鱼,而且他们说也没有带捕鱼的工具,恐怕抓不住大鱼。 可波仔却觉得那条大鱼就在自己身边打转转,却怎么也抓不到。他于是就凭着感觉游,希冀可以将大鱼抓住。不知不觉中,他就游到了湖中央。几个朋友喊他快回来,说中间水深。 此时波仔脑子中抓鱼的执念也突然消失了,他也意识到了危险,转身往岸边游。但诡异的事情出现了,波仔发现往回游的阻力增加了几十倍,他怎么游都根本游不动,踩水也非常吃力。而且忽然间,有状似水草的东西缠住了他的脚脖子,并且拉着他的脚往湖中心拖。 波仔大惊,高声呼喊朋友们快来救自己。在看到朋友们向自己游来之后,波仔就晕了过去。等他醒过来,他已经躺在医院。以下是他向家人和朋友讲述的他在晕厥过去后去冥府的经历。 波仔说他晕厥后,来到了一个有着暗红色天空的地方,脚下是一条土路,旁边时不时有马车经过,车上大多坐着五官有些模糊的老人,而且衣服也不是现代人的打扮。 波仔还以为自己在做梦,但看到他们都坐着马车往前赶,忍不住好奇就问他们去哪里,能不能捎上他。一辆马车上的一个人让他坐在后边。坐上车后,波仔又问他们去哪儿,这里是什么地方,但没有一个人说话。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来到了一个类似古代府衙的所在,所有的人都下了马车。然后一个接着一个进入了府衙的大厅,布局和平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审问犯人的公堂差不多,上方坐着一位满脸大胡子的官员,很是吓人。 波仔前边是一个老阿姨,地上还跪着一个60多岁的老人。大胡子官员手中翻阅着一个册子,看了大约两分钟后,对跪着的老者说:“你35岁的时候卖过两个孩子,导致两个家庭始终不能团圆。平时也是坏事做尽,罚你当60年的游魂再投胎当只苍蝇。”老者听到后,急忙说:“我错了,我错了。”他随后被吏卒拖走。 波仔一下子就有点懵,这才意识到不对劲:难道自己已经死了?正当他不知所措时,大胡子官员,也就是阎王喊“下一个”。波仔前边的老阿姨走到堂中央跪了下去。阎王又翻了几页册子,然后说道:“你平生没做过坏事,也没做过好事,你可以直接投胎当普通人。” 老阿姨被带下去后,轮到了波仔。波仔赶紧走了两步跪了下去,问阎王自己在哪里?是否已经死了?还说自己没干过啥坏事,还救过几个人呢。阎王瞪了他一眼,让他不要说话。随后阎王查看册子。 片刻后,阎王抬头看了一眼波仔,叫旁边的一个冥吏去查查,是不是搞错了,因为波仔还有五十年的寿命。 内心焦灼的波仔又问阎王自己在哪里?是否已经死了?阎王这次回答了他,告诉他现在在冥府,他的确已经死了,但是因为他去年(2021年)救过五个人,又增加了五十年的阳寿。 正说着,派去查的冥吏也回来了,说确实弄错了,波仔的确还有五十年的阳寿,但被水里的东西给害了。阎王一听,马上让冥吏将他记忆抹去,送回阳间,因为时间长了,就回不去了。 冥吏答应一声,带着波仔离开了冥府。到了府衙门口,冥吏牵来一辆马车,让波仔坐上去,他则驾驶着马车返回他来时的那条天空是暗红色的土路上,并告诉波仔等会儿喝点他葫芦里的水,之后下了马车就一直往前走,不要回头,就可以回到阳间了。 到了土路后,冥吏说了声“到了”,让波仔下马车,并从腰间取下一个葫芦,又不知从哪里取来一只碗,倒水给波仔。波仔听到“到了”二字后,赶紧跳下马车,头也不回地往前跑,也不管后边的人怎么喊。 回到阳间的波仔,睁开眼时发现自己在急诊室,身边几个医生正来回走动。其中一个医生看到波仔睁开了眼睛,说了声“终于醒了”。不过,当时的波仔全身都无法动弹,唯一能动的是眼睛。很快他又睡着了。 等波仔再次醒来时,看到了自己的媳妇。媳妇告诉他,他差点被淹死了,他的朋友们将他救上来时,他的肚子里都是水,在医院里抢救了整整一天,才把他救回来。 之后,波仔将在冥府的经历告诉了家人,但没有人相信他,都说他做了一个梦。但波仔知道这不是梦,因为在2021年7月郑州洪灾时,在地铁里的他确实救了三个小孩、一个中学生,还有一位大姐,刚好五个人。 90后波仔2022年在冥府的真实经历,无疑在告诉世人: 1、人的死亡只是肉身的死亡,灵魂或者说元神是不灭的,他存在于另外的空间,但绝大部分人却看不见。 2、另外空间、冥府、阎王、生死簿都是真实的存在。人死后要接受审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的善念、恶念都被记录在案,丝毫不差。 3、轮回是真实的存在,人可以转生成人,也可以转生成其他生物,比如苍蝇。 4、孟婆汤或者迷魂汤是真实存在的,有的少部分转生或还阳之人记得前世或死后情形的,是因为没有喝孟婆汤或迷魂汤。 5、人的命运早已注定,但大的善行可以改命,如增寿。 6、既然冥府、阎王都是真实的存在,神佛也应该不是虚妄。 或许,波仔未喝迷魂汤,也是上天有意让其将真机带给世人吧。害怕预言成真的中共党魁以及众多官员们,看了这个故事,就该明白如何做可以改命吧。@* 责任编辑:王愉悦

【唐诗漫谈】人世多神仙

作者:薛驰 《题登真洞》(张果老) 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 野草谩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 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 《赠李德成》(吕洞宾) 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 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多以为是个神话。不过,八仙之中的张果老可是正史有录,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全唐诗》载张果老《题登真洞》诗一首,并附小传:“张果,(甘肃)两当人。先隐中条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来。天后(武则天)召之不起,明皇(唐玄宗)以礼致之,肩舆入宫,擢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未几还山。” 人怎么能修成神仙呢?这有方法的,多为炼丹。《题登真洞》一诗仙气袭人,其颈联“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就是道家炼丹过程中的一种喻说:“筱”是竹子,“风摇翠筱”是说以内丹修炼出来的能量,就好比像强烈的风吹动一大片竹林;而“敲寒玉”是指击破了这种既坚硬又冰寒的玉石,是形容修炼中人的过关、与层次突破、身体的转换过程。丹砂属火,“水激丹砂”有水火相济、阴阳调和之意;“素麟”也隐喻水银,属金,这句是说在内丹修炼时,要调和、聚集好自身的精、气、神以及真意,才能炼成金丹。(“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这类喻说,古书记载很多,《西游记》中就多见。) 《道藏》本《鸣鹤余音》卷八还收录了张果老的一首词《水仙子》,词曰: 驼腰曲脊六旬高,皓首苍髯年纪老。云游走遍红尘道。驾白云驴驮高。向赵州城压倒石桥柱一条。斑竹杖,穿一领粗布袍。也曾醉赴蟠桃。 写得滑稽可乐:一会儿还骑着小毛驴在赵州桥头上搞点小破坏,一会儿又醉醺醺地赶赴天上的蟠桃宴。这大概是个老顽童吧,却也暗合人人都知道的张果老的一个形象:倒骑驴。可张果老为什么倒骑驴呢?神仙风范之外,或许也在点悟世人:掉个头来看世界,又是一个天地。 那么,人又如何掉个头来看世界呢?八仙中知名度更高的吕洞宾,其成仙故事就是生动的诠释。话说“黄粱一梦”之后,洞宾师从云房先生修行,经历了“生、死、财、色、冤、欲、礼”等等十次考验。云房谓洞宾曰:吾十度试子皆过了,得道必矣。但功行尚有未完,吾今授子黄白秘方(即点石成金之术),可以济世利物,使三千功满,八百行圆,吾来度子。洞宾曰:所作庚辛(即变化成的金银)有变异乎?曰:三千年后还本质耳。洞宾愀然曰:误三千年后人,不愿为也。云房笑曰:子推心如此,三千八百悉在是矣。 大家想想,如果换做自己,能通过几次考验?吕洞宾是什么样的心性?如果一个人真达到了吕洞宾的境界,离神仙还远吗?神仙不应该由这样的人去做吗?如此看来,吕洞宾在《赠李德成》中所说的“不教性命属乾坤”,绝非空口大话。 《全唐诗》载吕洞宾诗四卷。其诗别有生趣,别具情致。请看《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又如《梧桐影》:“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张果老、吕洞宾都是道家人物。而唐时尚有许多身份不明的隐者,其诗也超尘脱俗。例如,据《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诗即《答人》,曰: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太上隐者来无影去无踪,惊鸿一瞥。不过,更多的隐者却形象鲜明,例如张志和(732-774)。张志和三岁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因在道术方面的一技之长,被太子李亨(即后肃宗)赏重。安史之乱起,志和与舅李泌(时人称“神仙宰相”)时常献计于肃宗,被擢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享正三品待遇。后,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如同姜子牙,垂钓也用直钩)。其词《渔歌子》流传千古(日本人甚爱之),罕有其匹,词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朝隐者虽多,但更有儒、佛、道三教齐兴。佛教大兴,佛家人物或有诗歌传世。例如,初唐的王梵志。他的身世颇具传奇色彩,写白话诗,多有影响(为唐代通俗诗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一度失传,后因20世纪初发现敦煌文书才重现于世。其诗别具一格,且看这首:“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凡袜皆有正反两面,正面即外层,光滑美观,反面即内层,粗糙难看。人们往往把光滑的一面穿在外面。梵志却偏偏把袜子翻过来穿。黄庭坚曾就此评论说“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 我们再来看看一位大名鼎鼎的佛教人物的诗。金乔觉(696—794),本为新罗国(今朝鲜)王子,少年时出家,六十岁渡海来华,定居于安徽九华山化城寺。传其为“地藏菩萨”之化身,其肉体真身保存至今,逾千余年而不坏。在九华山时,终日与一小童役为伴。当这个烹茶汲水的小童不耐深山寂寞,要回归家中去时,写了这首七言律诗《送童子下山》赠他,诗曰: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大意:童子活泼可爱,但是受不了僧人清苦,一心想念着自己的家,总记着和小朋友们骑竹马戏耍天真的童年生活,于是礼别师父下山去了。人入佛门要一心归净,即使去涧里取水,池中洗钵,也不可拈花问柳,招风弄月。童子你好好回去吧,但童子总是哭,舍不得离开师父。师父告诉他,我在山中有烟霞相伴,自有其乐,你不必挂念。 全诗亲切柔和,娓娓道来,都是日常近事,一副仁慈的心地和豁达的情怀。读了,让人清凉满身。 当然,佛家人物也有被后人称为励志的诗。流传最广的可能是黄檗禅师(?- 855年)的《上堂开示颂》,诗曰: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大意:超脱六尘的羁绊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像牧牛人紧紧抓住绳头驯服顽牛一样来修养心性,下一番工夫。如果没有经历一段寒冷入骨的冬月,怎么能闻到梅花扑鼻的馨香呢? 的确,人是要有番志向的。但黄檗禅师是位得道高僧,其诗可不仅仅是给现代人励志的。黄檗禅师最重要的诗作,是其预言《禅师诗》,精准预言了明亡、康熙、雍正……直到今天。与其它预言不同的是,该诗预言到我们今天就结束了,未来要我们去问未来的人。最后四句,曰: 日月推迁似转轮,嗟予出世本无因。 老僧从此休饶舌,后事还须问后人。 黄檗禅师为什么这样写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探索。@* 责任编辑:林芳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