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월 4日 ( 수요일 )

立秋的著名成语 传递什么警讯?

作者:容乃加

北宋文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的《梧桐》诗描绘秋来情景:
紫极宫庭阔,扶疏四五栽。
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
(*九秋意指秋天)

“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叶落,迎接立秋来!

立秋节气

“立秋”是黄历中的“七月节”,在“大暑”后十五日,每年落在公历八月七—九日之间。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指示了从夏迈入秋天的第一步。

从夏天的繁茂到秋天肃杀,往往带给人深刻的感受,杜牧《早秋客舍》的这句“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传神摹写了秋气深触天地万物之心。秋天到了,节气物候也出现明显的不同:“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阳气缩阴意出地,化为肃杀之气,露水天降,入夜带来凉意;寒蝉这种生于盛阳的生物也感阴而鸣。

立秋到了,寒蝉“感阴而鸣”,是不是也带来警讯呢?(shutterstock)

感应秋天的成语

季节转换进入秋天,从阴阳转换与感应来说,表现特是明显。《三礼义宗》说:“七月立秋,秋之言湫,湫,缩之意。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故以秋为节名。”因为秋天的阴阳变化感人明显,所以古代也产生了一些成语警戒人心。

多事之秋

秋天的五行属金,金气性肃杀,所以万物到了秋天就渐渐地凋零了。故而,在四季之中,人们认为秋天是多变、多事的季节,成语“多事之秋”就包藏了这样的意含,常用来形容时局动荡不安。朱熹《朱子语类‧本朝五》就有“扰攘多故之秋”的说法。

七月流火

七月的流“火”不是流星,也不是天外之火,而是天上一颗呈现红色的明亮恒星,在中国古代星宿中称它“大火”(在西方星座的天蝎座的心脏)。“七月流火”出现在《诗经‧豳风‧七月》中。豳地(在今咸阳西北部彬州市一带)是周朝的祖先经营兴起的地方;《七月》内容反映了周期之前农耕社会的生活情景,以及对自然界的观察与利用厚生。由此可见当时之人已经对天空中“七月流火”现象有了深刻的观察。为什么当时人对这颗星特别留神呢?

孔颖达《诗经疏》解说:“于七月之中,(天空中星宿)有西流者,是火之星(火、大火)也,知是将寒之渐。”周朝的七月,即今天的黄历七月,也就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当周朝人的祖先在晚上观察到“火”从天顶流向地平线,那就是提醒自己立秋了、秋天到了的讯号,在这个季节里,他们就开始做御寒的准备了。因为中原古人准备过冬,从动植物上取得材料到制成产品是需要一些时日的。“七月戒流火”就有见到流火就是警戒自己小心备冬的意含。

一叶知秋——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中国古人公认楸和梧桐这两种树是秋天的“先知”,从而有“一叶知秋”的警悟。

汉朝,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说山训》就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一到秋天,落叶木转黄叶落这是众人皆知的,例如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1],但是古人教人要看得更深更远,要从“一叶知秋”看到岁暮,也就是透视细微迹象,据以推论整体大形势的发展趋向,先做好准备,以掌握先机。

梧桐。(容乃加/大纪元)

明察秋毫

“秋毫”是鸟兽在秋天时所生的细毛,用来比喻微细的事物。目光敏锐者,可看见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此语比喻能洞察一切,看出极细微之处。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中言“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这里的“秋毫”指的是秋天鸟类新生的细小羽毛,代表极微小的事物;“大物”则是指显而易见的大事物。意思是说:如果能够观察到鸟羽的细毛那般极微小的细节,那么对于大的事物也就不会忽略或看不清了。这也是提醒人们处事时要观察到处处细节,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局。

安度多事之秋 古人由道

夏天去了,立秋将带来一番天地人间景象的明显变化,当然自然界的变化都是渐次进行的。不过,如果我们漫不经心过日子,从最初立秋时的细微变化到秋末的转变,一转眼,仅三个月就足以完全改观,再转眼,那寒冷的冬天也就来了!古人因为秋天的触动而产生的这些成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我们洞烛细微的征兆,以便事先掌握事物的演变和趋势。它们也都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提醒人在事先做好预防准备的功夫,以度过多事之秋,确保日子美好、生命安全。

当下触目所及,许多大动荡、大劫难的预言都在给人示警,我们这茬人类是不是已经走在末世的险路上?不管信或不信,事先做好预防准备,永远不会嫌多!不论事前怎么预防,莫忘中华古传哲学《易经》给人指出的善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坤卦‧文言传》)曾子也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唯有“善”能解难!“大善”解大难!@*

责任编辑:李梅#

spot_img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