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伊采访报导
仁川中国城起源于1883年仁川港开港及1884年该地区被指定为清朝治外法权地区。过去这里大多是出售中国进口商品的商店,但现在几乎全部变为中餐馆。如今,居住在这里的中国人多为早期移民的二代或三代,虽然他们未能完全保留第一代的传统文化,但依然保持了中国的美食风味。
这里有几十家中华料理店和中国糕点店、咖啡馆,还有三国志壁画街、自由公园、童话村等多个观光景点。周末来访时,你可以看到街道上挤满了游客以及在各大知名中餐馆前排长队的人们。
仁川中国城的历史变迁
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首次允许外国商人招聘华人去海外工作。随着更多华工移居海外,多国主要城市及海港城市出现华人聚居地,被称为“中国城”或“唐人街”。韩国仁川市(旧称济物浦)中区善邻洞一带是韩国最早的“中国城”,发展延续至今已有约140年的历史。
1882年,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率4.5万兵力支援朝鲜应对壬午兵变,随行的有40多名商人,吴长庆被称为韩国华侨鼻祖。
1883年仁川开港,1884年4月清政府与朝鲜签订《仁川华商租界章程》,将仁川善邻洞一带5000坪的土地划为清朝租借地,其后仿清朝建筑物相继建成,形成了今天唐人街的雏形。
1902年,华侨小学在当地建立,后增设初中、高中。直到韩战之前,仁川中国城的中华料理闻名全国,如共和春炸酱面等。
然而韩国政府成立后,由于华侨人数与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开始实施外汇交易限制、贸易管制和居住资格审查强化等各种制度限制,华侨逐渐离开居住地,导致仁川中国城华侨社会萎缩。
时任总统的金大中上台后,华侨陆续获得永久居住签证和入籍许可,愈加融入韩国社会与生活,现在已然很难分辨与韩国人的区别。
而今天的仁川中国城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正如其网站介绍,这里变成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旅游景点,分为旅游购物区、特色店铺区、艺术街区等区域。街道两边中餐馆鳞次栉比,充满异国风情,是情侣约会、家庭出游的好去处。
现今,这里大约有170户、约500名由华侨二代、三代组成的居民居住。
仁川华侨的随遇而安
仁川中国城的“华侨”操着山东口音,拿着台湾护照,一辈子只去过一次中国和台湾,走到哪里都被叫做“外国人”。
当地一家餐馆的林姓老板就是其中一员,他是第三代华侨,1971年出生于仁川广域市中区善邻洞。和大多数华侨一样,林老板在仁川华侨学校就读小学、初中、高中,然后去台湾读大学,最近申请入籍韩国。
“小时候在韩国说中文会被叫‘中国佬(짱똘라)’。”林老板说,“父亲经营饭店的时候,生意不是很好,那时候华侨形象不好,经营上遇到很多困难,生活很艰难。”
当时拿外国人身份证的华侨,无法享受韩国人居民身份证同等待遇,手机、网络等现代生活基本必备条件受到限制,日常生活非常不便。
“但是现在基本没有歧视问题了。”林老板说,“银行业务也能办,手机也能用,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要用手机办理什么业务的时候,韩国国民可以直接用身份证办理,我们没有身份证,只能去现场办理。”
林老板认同华侨生活明显改善的转折点始于金大中总统的说法,因为金大中时期首度为华侨发放F5永住签证,由政府出面免费整修了中国城建筑。林老板说,“我们华侨非常感谢金大中总统。他执政后,社会开始改变,现在已经没有人叫‘中国佬’了。疫情的时候我们和韩国人享受一样的支援,和韩国人缴纳一样多的税。”
林老板认为,对自己这一辈来说“更换国籍是正确的”。父辈认为更换国籍是原则问题,让父辈承认韩国是自己的国家不太容易,父辈绝对不会更换国籍,而自己这一代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特别是自己的家人都拿到了韩国国籍,无论去哪里旅游,只有自己一个人需要办理签证,很不方便,“去美国当然要换美国国籍,生活更方便嘛,现在更换国籍是趋势。”
林老板还说,自己的女儿是第四代华侨,因会说中文且在台湾留学,因此在台湾被说是韩国人时会生气。而儿子喜欢韩国,不喜欢别人说自己是中国人,儿子会说‘我绝对不是中国人”。
正如《飘(Gone with the Wind)》所说,“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All gone with the wind belong to yesterday, all hardships of all previous classics leaving is oriented toward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