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釜山与台湾高雄自1966年结为姐妹城市以来,缘分持续至今,比首尔与台北于1968年缔结姐妹城市还早了两年。此后,釜山与高雄的港口(2023年)和机场(2024年)也分别签署了姐妹合作协议,两地关系更加密切。今年10月,釜山东区与高雄盐埕区签署了国际友好合作城市协议。
釜山与高雄有很多共同点,它们分别是韩国和台湾的第一大港口城市,都是国际知名的集装箱港口,也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门户。同样地处南方,釜山和高雄全年气候温暖宜人,居民热情友好,充满人情味,是远离都市喧嚣、享受闲暇生活的理想之地。
(文/崔彰根 图/高雄市政府观光局)
高雄:风情万种的常夏之地
“常夏之国”台湾,以其温暖宜人的气候著称。尤其是南部的高雄,全年气温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4.19度,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也有19.1度。这里属于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夏季多雨,月平均降雨量为144.83毫米,8月平均降雨量为436毫米,12月仅为10毫米。是冬季避寒的绝佳场所。
从韩国仁川国际机场或金海国际机场飞往高雄小港国际机场,仅需3个小时左右。高雄的南国风光和悠闲的日常生活可以让人暂时摆脱生活中的紧张与压力。
高雄以前叫“打狗”,这个名称源自台湾原住民马卡道族,他们将这片竹林密布的地方称为“takau”,意为竹林,后来移居台湾的汉族将其音译为“打狗”。
1895年起,日本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将“takau”用日语训读为“Taka-o”,意为“高雄”。1945年台湾光复后,中华民国政府延续了这一地名,并按照普通话的发音称之为“高雄”。
从台北搭乘高铁前往高雄需要经过左营区。“左营”这一地名来源于郑成功时期的军事驻地,当时高雄设有前、后、左、右、中五个军镇,其中左镇所在地即为左营。清朝康熙年间(1722年)修筑的防御用左营城墙保存至今。
到左营旅游,不能错过莲池潭。1686年,凤山地区的地方官杨芳声在此建造了文庙,并在庙旁开凿了名为“泮池”的池塘,因莲花盛开而得名“莲池”。经过多次扩建,如今的莲池潭成为占地42公顷的人工湖,供当地生活及农业用水。湖区内有高雄孔庙、左营天府宫等20余座大小庙宇。高雄孔庙是全台湾规模最大的孔庙,仿照北京故宫建筑风格而建。
此外,莲池潭的标志性建筑还有象征春秋的春秋阁和龙虎塔。龙虎塔于1974年(1976年落成),其最大的特色是龙口进、虎口出,有趋吉避凶的寓意。
高雄也是西方现代化浪潮涌入台湾的门户之一。1858年,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英国要求台湾开放包括高雄在内的多个港口。1879年,英国领事馆在高雄开馆,由山上的领事馆和山下的领事官邸组成,是重要的台湾近代史遗址之一。
在西子湾的英国领事馆码头,游客可以乘坐文化观光游船。游船环绕高雄内港,途经旗津、鼓山、盐埕等6个行政区,不仅可以欣赏到高雄港的风情,还能远眺高雄的地标建筑——85大楼。这座高348米的建筑,以高雄的“高”字为灵感设计,是这座城市的象征。
从鼓山渡轮码头搭乘每隔10分钟出发的渡轮即可到达旗津。这座人工岛原本是一片与大陆相连的半岛,1975年因开凿过港隧道而成为独立的岛屿。这里是高雄港历史的起点,自明末清初以来,这里是连接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重要停靠点,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也是外国船只登陆台湾的门户。
高雄捷运目前有红线和橘线两条线,其中橘线北端终点站为西子湾站,旧称“哈玛星”。这是日治时期建设的新港口,也是高雄第一座火车站的所在地,如今仍保留有38条铁轨,见证了昔日的繁荣。
从西子湾站沿海步行,可到高雄港第二码头。这处曾象征高雄繁荣的地方,随着城市经济的衰退而变得萧条,仓库区一度被废弃。2000年代,高雄市政府将这些废弃的物流仓库改建成文化艺术创意园区——形成了今日的驳二艺术特区,这一城市再生项目如今已成为每年吸引400多万游客的成功案例。
贯穿高雄市区的爱河,原为水运而建,河道始于仁武区,穿过老城区通向大海。它曾被称为打狗川或高雄川,1950年代正式定名为“爱河”。
在爱河与太平洋交汇处,有一片名为“真爱码头”的地方。这里坐落着象征上帝对人类无私的爱的玫瑰圣母圣殿主教座堂。
这座大教堂是在菲律宾服役的多米尼克会(Dominican Order)西班牙神父费尔南多·塞恩斯(Fernando Sainz)于1859年在台湾建立的第一个天主教会,以其哥特式和罗马式相结合的建筑风格著称,,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玫瑰圣母圣殿与已故单国玺红衣主教(又称枢机主教)密切相关。1998年2月,单国玺成为首位被授予红衣主教的华裔,他也是台湾民主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于1991年担任高雄教区主教,并在此任职至2012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