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一种神圣而优美的乐器。它出自先王圣人之手,一分一寸都承载法天象地的内涵;它奏于雅舍山水之间,一弦一歌都传递出清幽玄远的意境。
古琴,是八音百乐之统、“琴棋书画”之首,故而成为古代士人形影相伴的心灵知音。古琴在人间的故事流传不休,题吟古琴的佳作千古风流。在唐朝,这个诗歌的国度是怎样用传神的笔墨,刻画古琴的良材妙艺,及高情雅韵?
形器之美:吾有一宝琴,价重双南金
流传千年的事物,往往能以最直观的美感打动人心。古琴取材天然,造型圆润,细节处更倾注了独特的匠心与高尚的品格。正是“丝桐合为琴”,唐人的琴,大多以梧桐木制面板,以熟丝为弦缚之。爱琴之人、鼓琴名家的琴,更是材质名贵、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晚唐的诗僧释彪,珍藏了一件无价之宝,并作诗纪念。“吾有一宝琴,价重双南金。刻作龙凤象,弹为山水音。”(《宝琴》)他的宝琴,价值超越世间的金银俗物。木制的琴面雕刻着龙飞凤舞的华美纹样,丝质的琴弦流淌出清澈悠远的山水清音。
白居易聆听一曲《湘妃怨》,也不忘在开篇描述眼前精致的古琴:“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征调奏湘妃。”(《听弹湘妃怨》)轸,是琴首底板有七枚柱状旋钮,用于调节音高;徽,是古琴外侧的一排十三个圆点,用于标示音位。江南佳丽弹奏的琴,漆面深沉内敛,点缀着各种珠宝。美玉为轸,碧色宝石为徽,丝线染成朱红色,将整张琴打造得色泽秾丽,珠华熠熠。
古琴面板上,装嵌精巧复杂的部件,考究者多选用上乘材质,以提高琴的价值。其中,徽、轸常用金玉精制,在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如“白玉连徽净,朱丝系爪长”(司空曙《同张参军喜李尚书寄新琴》)“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孟浩然《赠道士参寥》),又如“悲风不动罢瑶轸,忘却洛阳归客心”(皎然《送许丞还洛阳》)。
人们弹奏古琴时,并不是直接将琴置于桌案上,而是用垫子一样的“琴荐”隔开,起到防滑和修音的作用,最大限度保留琴之原声。唐诗中,琴荐多用美丽的玉石制作,能使琴声“引出山水思,助成金玉音”。
白居易从朋友那里获得一枚红石琴荐,花纹灿若锦绣,自然是爱不释手,于是题诗酬谢:“赪锦支绿绮,韵同相感深。千年古涧石,八月秋堂琴。”陆龟蒙与友人话别之际,也提到过贵重的玉荐:“碧玉雕琴荐,黄金饰剑镡。”
弦声之美: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唐朝的音乐艺术发展至鼎盛,胡旋燕舞、俗乐新声纷至沓来。古琴,始终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唐朝诗人,亦穷尽辞藻,描摹美妙动人的琴声。
他们用凝练的字句,直抒听琴的感受。“双鹤分离一何苦,连阴雨夜不堪闻。”(白居易《雨中听琴者弹别鹤操》)悠长哀婉的《别鹤操》,表达世间分离的无限凄苦,阴雨连绵的夜晚,加重了曲中的怨苦氛围,教人感到悲怆感伤,不忍卒听。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白居易《听弹〈古渌水〉》)平和舒展的《渌水》,营造出澹泊宁静的气氛。轩窗外,斜阳照,一曲飘来,青翠的修竹宛若粼粼碧波。静听雅乐,观赏美景,更让人感到烦扰消逝,心境空明。
无形的琴曲,经由诗人的感悟与想像,能够变幻出可闻、可观、可感的多重形象。弦声袅袅,不绝于耳,如闻松涛龙吟,如见江深月白;似观玄鹤翩翩舞松林,似聆暮雨潇潇怨相思。
琴上丝弦,看似纤细柔弱,却能奏气象恢宏、风云突变的慷慨之声。沈佺期欣赏《霹雳引》,这样描述:“始戛羽以騞砉,终扣宫而砰駖。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雨冥。气呜唅以会雅,态欻翕以横生。有如驱千旗,制五兵。截荒虺,斮长鲸。”
妙指划过琴弦,奏出风雷般的轰隆巨响,似天降雷霆,霎时间电闪雷鸣,风啸雨疾,万物为之变色。诗人又仿佛看到苍冥晦暗的天幕中,金龙狂舞,大雨如泻,不禁心潮澎湃,壮怀激烈。他认为,这曲子拥有抵挡千军万马、降伏毒物猛兽的力量,从而激发听众沙场杀敌、建功报国的雄心壮志。
琴上丝弦,看似简易无华,却能奏变化莫测、收放自如的天籁之音。唐朝有位颖师和尚,其琴艺受到许多文人的赞赏。韩愈这样形容他的琴声:“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琴音初发,就像一对小儿女喃喃细语,亲昵无间;忽然声音变得昂扬雄壮,就像无数勇士争相奔赴战场。曲调再次变换,仿佛望见天高地远,澄净无垠,唯有浮云、柳絮随风飞扬;再一变,天空中仿佛百鸟齐飞,啼声不绝,喧闹中一只凤凰高翔,引吭长鸣,超越所有声音。凤鸣之声清远嘹亮,一路追逐高音,又突然一落千丈般地降至低音,高低抑扬,变幻莫测,尽显琴师的高妙技艺。
韩愈运用一连串比喻、通感的写作手法,巧妙而生动地描绘出琴声的节奏、旋律及情感内涵,将难以捉摸的声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因而,这首《听颖师弹琴》被后世推举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情境之美: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抚琴之弦,听琴之声,品琴之韵,最是风雅的赏心乐事。唐代文人与琴相伴,心弦相通,尽管身在尘世,却总能寻得幽谧之处,让纯粹的琴声贯通天地,从景与音、琴与心的交融中达到平和悠闲、清新淡雅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唐诗里,古琴是宴会中诗酒风流、闹中取静的乐器。“夏夜宴南湖,琴觞兴不孤。月摇天上桂,星泛浦中珠。”(薛逢《夏夜宴明月湖》)月下湖边,高朋满座,他们以琴会友,把酒言欢,心情无比酣畅。湖面上清风徐来,但见月色摇曳,仿佛舞动着天宫桂树的翩翩身影;繁星明灭,仿佛点缀在烟波微澜的粒粒宝珠。置身在渺茫瑰丽的夜色里,欢聚酬唱的尘世宾客,似乎也变得超然飘逸,生出羽化登仙之感。
古琴也是陋室里对话山水、怡心怡情的良伴。“别墅萧条海上村,偶期兰菊与琴尊。檐横碧嶂秋光近, 树带闲潮晚色昏。”(吴融《秋日经别墅》)水畔别墅萧条简陋,却有幽草与闲花妆点色彩,也有琴声与酒樽增添雅趣。黄昏时分,屋檐下的青翠峰峦绵延如屏,树影间的滔滔潮水奔流不尽,而诗人坐看山水,独自抚琴、饮酒,在这世外桃源中过着优雅闲适的生活。
古琴也是禅寺中摈弃尘俗、体悟自然的桥梁。“古壁灯熏画,秋琴雨润弦。竹间窥远鹤,岩上取寒泉。”(郑巢《瀑布寺贞上人院》)黯淡的灯光映照在古老的壁画上,指尖拂过,琴弦泠然作响,恰与寺院中的丝丝雨声相呼应。禅房外,疏落的竹林深处,隐约可见遥远的鹤影;嶙峋的山岩之间,潺潺淌过寒凉清冽的泉水。天地间的自然造化,在悠扬的琴声中越发空旷静远。
山烟松窗,兰轩霜园,月下溪亭,江心孤舟,都是琴声悠悠响起的地方。正是“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白居易《对琴待月》),琴音尚小,唯有在清寂的环境中方能静心聆听。文人们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赏琴的最佳地带,全身心陶醉在浑厚绵长的音色里,沉浸在宛转清越的曲调中,以此展示俊洁高尚的操守,以及闲雅超逸的志趣。
以修禅赋诗闻名的王维,也是鼓琴名家。在他的辋川山谷中,有一处名为“竹里馆”的佳处。王维用诗歌,记录自己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隐居生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一座绿竹猗猗的庭院,诗人在此独自闲居,弹琴、长啸,看似单调寂寞的生活,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佳趣。碧叶深林,明月高照,一片清明澄澈,诗人置身其中,心境同样清净绝俗。在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环境中,诗人拨弄琴弦。尽管未着一字描摹琴音或啸声,诗人却通过这种浑然一体的诗境,表达恬澹宁和的心声,以及平淡中见至味的精神境界。
抚琴人一挥手,如空山鸟语,如万壑松涛,带给听众丰富的体验。古人爱琴,无故不彻(撤)琴瑟,人与琴的缘分,传承千载而未断绝,更在诗歌国度,将这缘分描绘得更加美好而恒久。@*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