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1월 24日 ( 일요일 )

妈妈管教小孩时 其他人千万别任意插手 别前因后果不知道,就插手妈妈的管教!

作者: 王宏哲(儿童发展专家)

记得之前路过“天才领袖”的大厅,看到一个孩子上演肯德基+大法师,哭闹不休,同事问我:“你怎么不亲自露两手搞定小孩?”,我翻个白眼说:“真正的高手,是不轻易出手的。”虽是一句玩笑话,但,管教,不了解前因后果,真的不要任意插手。有三个原因:

一、插手的,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很会教,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在行,最后只会帮倒忙。

二、任意插手,而且只会用讨好的方式,往往会让正在管教的人威信尽失,整盘弱掉。下次没有你的讨好,妈妈更难教。要讨好,妈妈也会,何需路人插手?

三、插手的人,不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就任意下注解,例如:“明明是想睡觉有情绪,却说孩子不上课就不要强迫他上。明明是因为没有拿到玩具在生气,却说他不想吃饭就不要勉强他吃。”这真的不知道在教什么,完全失去管教的焦点。

另外,教养不是补习,没有好行为速成的方法,温和的引导才是最长效。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道理,但中不中肯,就让看倌自己判断了!

(时报出版社提供)

五种状况,把管教权还给妈妈

之前有个妈妈,说先生跟婆婆在她管教孩子时总是说:

“好了!你可以不要这样吗?”原因是先生总是觉得妈妈情绪失控,可是妈妈很委屈的说,爸爸根本不了解前因后果,平常也没在带孩子,就阻止了她的管教。我觉得爸爸这样的做法有些不对。大家在五种状况时,请把管教权还给妈妈:

一、 平常孩子都是妈妈在带,你不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孩子在不同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情绪及行为。

二、 孩子违反规定当下,旁人没有了解前因后果就去阻止妈妈处罚。

三、 孩子因为知道有靠山,讲不听,故意违反妈妈的底限。

四、 当白脸出现时,孩子的耍赖及情绪会变得越来越多,明明做得到,都变成做不到,很明显感受到他变本加厉的行为。

五、 妈妈正在讲道理给孩子听,情绪也没有失控,是就行为来教,不会失去焦点,就该放手给妈妈教。例如说:

“你再不收玩具,表示你不珍惜,我就把他送给育幼院有需要的孩子。”这是正确教养;如果说:“你总是不收玩具,真是个坏小孩,我再也不会买给你。”这是错误教养。因为批评品格没教到,而且你下次还会买给他,这是情绪失控时的气话。

从父亲“粗野”风格的打闹中 学习情绪管控

那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如何正确地参与育儿的大小事呢?

在一九五○年代开始进行的一项长期研究,曾发现那些在五岁时有父亲陪伴并且参与照顾的孩子,长大后要比缺乏父爱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和慈悲心。

当这些研究对象到了四十一岁时,其中那些曾体验过较多父爱的受试者,也会有比较理想的社交关系,他们拥有更持久、更美满的婚姻,也拥有自己的孩子,而且会和非家族成员的朋友们共享娱乐活动。

另外,有研究显示,缺乏父爱的男孩,很难在自信和自制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所以他们要学习自我控制和延后获得满足的技巧时会比较困难,这些技巧在男孩长大后追求人际友谊、学业成功和事业目标时,会更重要。

而女孩的父亲若能陪在她身边、并且了解她的生活,这些女孩比较不会在未成年时就发生复杂的性关系,而是在成年后才会渐渐与男性发展健康的关系。其他方面,像是孩子与同侪的交往关系以及校内的成绩,也深受父亲影响。

父亲和新生儿相处的方式是说话较少,但有较多抚触孩子的动作,并会以一些有节奏的轻敲声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游戏也比较特别,会让孩子情绪起伏较大,从婴儿不太感兴趣的活动,一直到让他们兴奋激动的玩乐都有。

相对地,母亲陪婴儿玩的方式,以及这些婴儿所感受到的情绪,则比较平稳。

这些差别会持续到儿童阶段,父亲会和孩子一起做打斗及追逐的游戏,也常常会自己发明一些独特的游戏;而母亲则较会一成不变地带孩子玩着可靠的游戏,像是躲猫猫、看书,或是玩玩具和猜谜游戏。

父亲这种粗野风格的“玩闹”,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像是将孩子高举过头转圈,或让宝贝“坐飞机”,这种游戏会让孩子体验到一点害怕、但同时又感觉很刺激。孩子会学着留意父亲的暗示,并对爸爸做出反应,而学会如何从兴奋中恢复平静,并学习自我控制,把情绪保持在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父亲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参与“家庭工作及擅长游戏”

研究显示,当父亲在伴侣怀孕时就参与照顾,有助于建立一连串正面的家庭互动,而能对婚姻、孩子和加强父子关系有所助益。事实上,父亲想要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参与家庭工作。

心理学家罗纳.勒凡特所谓的“家庭工作”,就是孩子每日的喂食、洗澡、穿衣和养育活动。勒凡特说:“藉由执行这些传统女性的任务,男性才能真正融入家庭。”家庭生活,不只要供给物质需要,也要满足这些成员每一天,变化不定的身心需求。

要做个成功的父亲,并不只是努力赚钱供给孩子;而是要在孩子前十八年的“成长历程”中,接受自己所该扮演的角色—放慢脚步,才能找到正确的亲子交流。

不同年龄孩子需要的关心不一样,一般的爸爸面对十几岁孩子房间里传出震耳欲聋的音乐声时,会想吼他把音量调低;但时常与孩子相处的父亲,则会说:“我从来没听过这种音乐耶,你可不可以帮我介绍一下?”吼他会让孩子离你更远,而后者,是一座沟通彼此差异的桥梁,也让孩子愿意跟你说更多。

(网站专文)

本文摘编自《教养的秘密:无效管教Out ,科学育儿 In,儿童发展专家王宏哲的新世代教养术【全新作者序15万本畅销版】》,时报出版社提供

书封。(时报出版社提供)

●“刚刚好,就好”亲子关系融洽的秘诀

●父母必看 三招可建立坚不可摧的亲子关系

●4个快乐用餐提案 让孩子“想吃饭”!

责任编辑:曾臻

spot_img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