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山子
唐代诗人刘商,以乐府诗见长,写下《胡笳十八拍》,当时脍炙人口,老少皆宜,儿童、妇女都朗朗上口、完整地背诵下来。康熙皇帝主导搜罗唐诗的合集──《全唐诗》里,就收录刘商许多诗歌。
刘商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最初拜画家张藻为师。张藻擅于山水树石之画,画松更是“特出古今”,当时人们赞之为“神品”。“双管齐下”这句成语,便是源于张藻。指的是他以单手握两枝笔,同时作画,一枝笔画苍翠的树枝,另一枝笔画干枯的树枝,一次完成,画作生动逼真。
有了名师的指点,刘商后来也专门学画山水树石。当朝画家毕宏也擅长画松石,于是当时的人们只要求得刘商与毕宏画的一松一石,都感珍贵万分,当时是这么形容的:“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
生卒年份不详的刘商,大历年间(766─779年)进士及第。性格高迈豪放的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刑部尚书刘德威;祖父刘子将为齐和州刺史、隋毗陵郡通守;曾祖刘轸则为北齐谏议大夫。
能文善画的刘商,也与父亲祖辈一样走上仕途,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官至比部司员外郎,后改任虞部司员外郎。数年后,迁任检校兵部郎中。再后来出任汴州观察判官。
不过才华洋溢的刘商不恋栈官职,独爱道术,每每遇见道士,就拜其为师,并给予资助。而刘商自己每日也勤勤恳恳地炼丹服气。
渐渐地随着日子的消逝,刘商看着身躯日渐衰老,有感于世事无常,尤其曾目睹画家老师张藻遭安史之乱牵连,被贬职后被迫离开京城。当年的刘商还为老师的遭遇深感惆怅,写下了一首诗:
苔石苍苍临涧水,溪风袅袅动松枝。
世间唯有张通会,流向衡阳哪得知。
感叹光阴实在太急促短暂,在世劳累辛苦,求得虚浮的荣耀和世间的官位,又有什么好处呢?刘商心想,古代的贤人都弃官去寻求道术,大多都能超脱尘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儿女都已经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诉自己实在不应再被世俗所累了。
于是,他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去汴州观察判官。
脱下了官服的刘商,穿上道服,离家往东方远游而去。
有一天,刘商来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走进城内街市,他看到一个道士正在卖着药,摊位四周站满了群众,人们都称赞道士卖的药相当灵效,刘商跟着围了过去。这时道士看到人群中的刘商,突然放下手中的药,安静了下来,不再叫卖了。接着走到刘商跟前,拉起刘商的手,往一家酒楼方向走去。原来道士看中了刘商异于常人,是不凡之人。
刘商随着道士进了酒楼,道士随即点来一桌酒菜。两人坐了下来,道士频频向刘商劝酒,然后侃侃而谈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之事,道士事事说得逼真,好似亲眼所见。刘商默默地听着,心里感到十分惊异,他知道眼前的道士也非凡人,所以对待道士十分尊敬,就像对待老师一样。后来刘商意有所指地对道士说:“神仙道术很难学得。”
到了晚上,刘商到客店休息,道士也下楼准备离开,刘商看着道士一闪身,即不见人影,刘商更加感到惊奇。
第二天,刘商又来到街市上寻找道士。道士这时仍然卖着药,一看到刘商,道士更加高兴,又拉着刘商来到酒楼喝酒。在高兴的闲谈喝酒间,道士拿出一个小药囊送给刘商,并且吟道:“无事到扬州,相携上酒楼。药囊为赠别,千载更何求。”刘商记下了这首诗。两人喝酒畅谈到天黑了,才相互告别离去。
隔天,刘商又到街市找道士,却已不见人影。后来刘商又连续找了好几回,但再也不见道士了。
有一天,刘商打开道士送的小药囊,解开层层的包装纸后,原来里面有九粒像麻籽的药。刘商按照道士的口诀,吞下了药,顿时觉得神清气爽,也不再有饥饿感,身体感觉轻飘飘的。
后来刘商游历到宜兴张公洞,喜爱上竃画溪的景色,就在义兴胡父渚(今江苏宜兴张渚)盖了间茅草房,隐居在山间。
曾有山中樵夫见过刘商,刘商自称:“我是刘郎中。”然而,却没人知道他居住在什么地方。相传他已经修成地仙了。@*
事据《太平广记》《唐才子传/卷4》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