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余”是除旧布新之际,人们喜爱听的吉祥话之一。现代的人们一听到“年年有余”就容易连想到谐音的“年年有鱼”,其实,古人说“年年有余”另有所指,那是什么宝物呢?这宝物源远而流长,要从夏朝末年说起。
五谷皆熟为“有年”
据《史记》记载,周朝的始祖公刘(姓姬,名刘,尊称“公刘”)在夏朝末年丧失后稷官位后,率领周人部落从邰迁到豳(今陕西省彬县),与西戎混居。到达豳地之后,公刘领着族人营建房屋,开垦荒地,努力耕种,不久农业经营发展欣欣向荣,周人的部族也由此兴盛。这段历史见于《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周道之兴自此始”。
周朝人居住的豳,就是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的关中平原一带,那里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周族人也充分利用了那里的地利,耕种各种谷类植物,耕稼成了他们的日常重要行事。
各种谷类总称为“禾”,周族人用谷类成熟了来表“年”的概念。
“年”的内涵
“年”的古字写作“秊”(字形演变看下图),上方是“禾”的古文;下方是“千”,表示众多的意思,另一个意思是声音的符号。“秊 ”,即谷物丰收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秊:谷孰”之意,“从禾千声”。《穀梁传》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尔雅‧释天》说,夏商周三代、唐虞时代的纪年名称各不相同,“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从中反应了不同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在周代,五谷成熟就是生活的大事。
人民要仰赖谷物过活,君王也需要它来养民。古代《墨子》就这么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礼记》就传达了这样的讯息:每年岁末五谷都丰收入仓廪,国家才能正常运作,国家的长官才能利用厚生(“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谷物都成熟丰收叫做“有年”、也叫“丰年”。所以“年年有余”的起源指的是谷物丰收!谷物“年年有余”,是天子与百姓心中最大的期望与喜悦。
开门七件事 禾囊括六件
小小一粒禾谷,都是经过了完整的培育过程,才能成为碗中的食物,所以诗人说“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常说盘中飧,粒米同粒珠”。小小一粒谷就如同一粒珍珠一样珍贵。五谷除了当作主食和做成点心之外,其实用途很多,只是被人忽视了。
仔细数一数,开门七件事中,五谷可以缔造其中六类成绩:柴、米、油、酱、醋、茶的功能都囊括。
它们的杆子可以用来当燃料;稻子的壳叫米糠,可以炼制食用的米糠油;米麦可以酿味噌作调味酱,还可以酿醋、酿酒、造麦芽糖;带壳子的玄米,可以泡出玄米茶。五谷的用途真的是琳琅满目,丰富了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
此外,禾杆子可以用在建筑上:禾杆子可以盖屋顶;粗糠是墙壁的用材之一;糯米又是抵抗风雨侵蚀的超强墙壁黏着剂。禾杆子可以造船;禾杆子可以造纸,也可以编织生活用品,像是草鞋、蓑衣、草席、榻榻米、垫子和各种手工艺品、玩具等等。小小一株禾,用在食衣住行育乐上,造起广大的生活空间,真是一禾一世界!
在精神层面,人们用种种米麦点心和酒作祀品,祭祀神明,禳除凶厄。比如和过年有关的祭品,如年糕、甜糕、发糕、红龟糕、米络,元宵节的元宵等等,寄托了人们深奥的精神世界!@*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